?大部分游客來到大足,去了寶頂石刻便心滿意足,見落葉而知秋,以為寶頂石刻足以代表大足石刻了,而錯失其它石刻之妙。即便寶頂石刻,也只是去了大佛灣,而不知道圣壽寺內還有小佛灣,更不知道周邊還有多達十幾處石刻。 以寶頂石刻為中心,石刻群還包括:寶頂山東面,200米處的塔耳田,一里外的倒塔坡,三里外的大佛坡,四里外的三元洞,六里外的龍頭山;東北方向,兩里外的珠始山,三里外仁功山;北面,五里外的對面佛;西北方向,一里外的巖灣,三里外的龍潭;西面,八里外的佛祖巖與佛祖寺;西南方向,兩里外的廣大山,三里外的高觀音及松林坡,五里外的三塊碑。 其中,廣大山尤其值得一游。 廣大山,位于寶頂山西南1公里。 ![]() 廣大山崖壁的華嚴三圣,宋代造像。中間為毗盧遮那佛。通常佛像頭頂螺發,而此處佛像與菩薩一樣頭戴高花冠,極其罕見。 石壁有智宗大師偈語:“假使熱鐵爐,與我頂上懸,終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石刻是智宗大師營造嗎?還是僅僅借用了他的偈語?寶頂山大佛灣原來被智宗大師命名為廣大寶樓閣,而此山名廣大山,寺廟名廣大寺,難道只是巧合嗎?時間太遠,一切都隱藏進了歷史的迷霧。 ![]() 廣大寺,位于廣大山上,俗稱小寶頂,是世界文化遺產大足寶頂山摩崖造像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廣大寺始建于宋代,幾經興廢,年久失修,至清代殿宇頹廢一片荒涼。2001年2月,國家文物局和大足石刻藝術博物館共同投資,對廣大寺文物按清代原貌進行了“搶救性”修復。 ![]() 文保碑 ![]() 寺門正對放生池 ![]() 寺門前,兩石龕分列左右。 ![]() 左邊石龕,龕額:神聽和平。龕中供奉一尊文官坐像。龕兩側石柱陰刻楹聯部分已銷蝕,依稀為:福能昭天地,德可鑒日月。 ![]() 右龕,龕中供奉身穿甲胄的武將坐像。龕額:鋴(zhen)山栄(rong)境。 ![]() 該寺為三重殿宇。寺院建筑翹角林立,飛檐流丹,巍峨壯觀。寺內大肚彌勒、九龍朝寶浮雕、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塑像等,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 ![]()
![]()
![]() 傳統的中式建筑。 寺廟、綠樹、天空,自然和諧,如詩如畫。 ![]() 重檐,美不勝收。 ![]() 檐角有斜脊獸,屋脊飾以人物、龍、花卉等塑像。 ![]() 大殿內,光與影交織在磨損的石板地面,每一個建筑部件都沉淀了歷史,在晨鐘暮鼓里,無聲地講述古老的故事。 ![]() 窗欞 ![]() 鏤空圍欄 ![]() 角撐 ![]() 石礎 ![]() 石塔,前有槽形香爐,后有斜面石,斜面有浮雕。僧墓塔嗎? 石基,石礎,木壁,木柱,木梁,梁枋,角替,飛檐,每一個細節都是滿滿的中國元素,散發歲月之美。 ![]() 泥塑彌勒佛 ![]() 東方持國天王(左)、南方增長天王 ![]() 北方多聞天王(左)、西方廣目天王。 合稱四大天王。 ![]() 華嚴三圣 ![]() 散財童子五十三參 善財童子生于印度覺城。因前世福報,母孕時,家里顯現七大寶藏,出生時,又有五百寶器出現,父母便為他取名“善財”。 善財長大后,一天,文殊菩薩來到覺城弘法。他受到教導與啟發,南下游學,歷盡艱辛,遍訪各地善知識。所參訪的對象,有菩薩、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子、童女、天女、婆羅門、國王、王妃、仙人、醫師等,共計五十三位,終成正果。這就是著名的“五十三參”故事。 ![]() ![]()
![]() 以上為泥塑像。 象廣大山這樣的佛像遺跡遍布寶頂山周圍,當年在智宗大師的影響下,形成了以寶頂為中心的佛教修行勝地,盛極一時,影響廣泛。 (文中有多張圖片來自“西西古建筑”,特此申明并感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