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星標我們 舊文精選 ![]() 浩然文史創辦到現在有五年多了,考慮到大部分粉絲其實是最近半年多才關注我們,之前沉淀的很多優質內容可能大家并沒有看到。所以我們推出了舊文精選欄目,挑選比較滿意的舊作,推送給新關注的朋友。 ![]() 明治維新后的日本發展走上快車道 明治維新之后,日本拋棄了數千年歷史的沉重負擔,以火箭般的速度大踏步走入先進國家行列之中。但狹小的國土根本無法滿足日本迅速發展的需求,而與日本做了千余年友好鄰居的中國,在被迫開國之后,卻并沒有日本這樣的好運氣。沉重的歷史傳統使得中國現代化的每一步都走得極為緩慢。日本國內一場針對中國的陰謀悄然展開。 一、東亞秩序的挑戰者 傳統中國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外交體制,我們所奉行的是宗藩體系,在此制度下形成了以中國本土為中心,并不斷向外擴展的世界格局。除中國本土之外,與中國關系最為密切的當屬朝鮮、琉球、安南等藩屬國。藩屬國并不隸屬于中國政府的直接管理,但他們要以中國為尊,定期向中國進貢,也就是說,這些藩屬國圍繞中國本土構成了一個中國的“保護圈”,他們與中國共同形成了一個穩定的東亞秩序。 ![]() 中國固有的外交體制 明治維新后日本國力大增,它不再滿足于東亞島國的地位,意圖與中國爭當東亞一哥。但相較于“巨無霸”似的中國,即使日本開國維新,也很難在短短幾年內就擊敗中國,對日本來說,首先要對付的并不是中國,而是圍繞在中國周圍的藩屬國,打臺灣、奪琉球、滅朝鮮,一步步拆解中國的宗藩體制后,再進攻中國本土。 日本也是這樣去一步步去做的,自1871年的《中日修好條規》至1895年的《馬關條約》,日本用20多年一步步瓦解了中國在東亞構建起來的秩序,自此取代中國成為東亞的領導者。 而這一切的一切,就要從1871年那份看似“平等”的條約說起。 ![]() 琉球王朝 二、“平等”條約里的文字陷阱 歷經五個月交鋒,1871年9月,中、日在北京簽訂了《中日修好條規》。但這份被后世學者稱為近代歷史上第一份“平等條約”的條約,真的平等嗎? 首先,條約中就兩個國家的稱呼與最高領導者的名號,中日兩國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按中國傳統觀念來說,“天”是至高無上的,即使是中國的皇帝都不敢以“天皇”自稱,更何況是日本這等小國的統治者呢。日本擔心在稱呼上糾纏下去會耽誤其他大事,所以作出一定退讓。 ![]() 影視劇中的明治天皇 其實在文書中最關鍵的爭論點是兩國的國號稱呼。清朝本以“中國”作為條約里的國家稱謂,但日本卻認為“中國”一詞是一種地理方位上的稱呼,是相對于周邊朝鮮、琉球、蒙古、新疆等地的稱呼,在條約中只能用“大清國”的稱呼。請注意,這里日本給中國設下了一個大陷阱: 若清政府堅持以“中國”自稱,就意味著清政府將蒙古、西藏、新疆乃至朝鮮等排除在中國之外,這無疑給日本日后的進攻提供了絕佳的借口。 若清政府采用“大清”國號,又意味著“中國”并不是純正的華夏文明,而是摻雜了滿、蒙、藏等所謂的“外夷”文明,就連清政府的龍興之地東北也成為了外夷之地,這無疑再次證實了日本、朝鮮所持有的明清鼎革導致中華文明傾覆的觀點,自此華夷雜糅,“蠻夷”取代“華夏”,成為中國的統治者。 通過條約內容的設置,日本成功地給清朝設下了諸多文字陷阱,而且當大清國與大日本國在條約之首簽訂時,就已經使日本與清朝站在了一個平等的地位上,這對日本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勝利。就這樣,條約為日本日后的種種行為埋下了伏筆。 三、步步拆解中國宗藩體系 條約簽訂了,日本在名義上取得了與中國平等的地位,但這遠遠不能滿足日本的野心,日本維新以歐美為目標,而當時歐美遠強于中國,所以日本的邏輯是:既然日本與歐美比肩,那么日本自然高于中國,更高于比中國地位還低的朝鮮、琉球等地。很明顯,日本將朝鮮、琉球視為“下等國家”,對它們的侵略也就顯得順利成章。 ![]() 自1880年代開始日本一步步完成對朝鮮的侵占 1871年發生了牡丹社事件,琉球使臣在海上漂至臺灣,被臺灣土著居民所殺。這本是藩屬國琉球與中國臺灣省之間的事情,但由于日本擅自將琉球視作日本保護下的土地,就趁機進攻臺灣。 戰后,中日兩國談判善后事宜,日本向清政府僅僅索要50萬兩白銀。這看似很小的數目背后,卻有著日本慎重的考量:一旦清政府答應賠款,那么日本保護琉球就成為了理所應當,也就是說,日本用“小錢”換取了“大義”,這件本與日本毫無關聯的事件,就成了日本宣示對琉球主權的絕佳機會。 其實,日本處理這件事的邏輯十分簡單,那就是以西方現代化的外交體制去碰撞中國的宗藩體制,在西方那里,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簡單明了。但在中國這里卻不是,類似朝鮮、琉球等地,既是中國的藩屬國,又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國家,雙方之間的關系用西方外交體制的角度來看是十分模糊的,日本就是要通過牡丹社事件,逼迫清政府對宗藩體制作出決斷。 ![]() 1874年日軍侵臺遇難者紀念碑 但日本的伎倆并沒有被清廷所察覺,這給了日本進一步進攻中國的“勇氣”。日本采取以進為退的手段,對清政府提出占領臺灣的要求,日本當然知道清政府是不會答應的。其實日本也清楚,以當時的國力根本無法正面對抗清政府,之所以得寸進尺提出吞并臺灣,一是想刺探清政府的退讓底線,二是想逼清政府拿琉球換臺灣,如果清政府堅決不答應割讓臺灣,那么放棄對琉球的保護權,就成為了清政府可以接受的條款。 就這樣,日本自條約的簽署開始,一步步對中國的宗藩體制進行拆解,先取得與中國平等的地位,后奪琉球,再至80、90年代爭奪朝鮮,使朝鮮獨立于中國,最后在1895年《馬關條約》中占據臺灣,在這20多年里徹底拆解了中國宗藩體制。 ![]() 《馬關條約》標志著日本徹底瓦解了中國宗藩體制 文史君說 近代以來,中日兩國在西方列強的入侵下走向了完全不同的路,負重前行的大清朝依舊堅持和奉行傳統的外交體制,盡管中國固有的外交體制不能稱其為落后,但在連續的敗仗之下,任何固有的事物都會被扣上“落后”的帽子,日本便是利用這種情況,借助西方外交體制,完成了對中國外交體制的徹底拆解。 參考文獻 廖敏淑:《〈中日修好條規〉與甲午戰爭:以修約交涉為中心》,《抗日戰爭研究》2014年第4期。 韓東育:《日本拆解“宗藩體系”的整體設計與虛實進路:———對《中日修好條規》的再認識》,《近代史研究》2016年第6期。 (作者:浩然文史·劉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