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蓀是蔡氏婦科第七代傳人,被醫者稱之為“將門虎子”,其精擅婦科。蔡氏婦科蔡小蓀教授治療月經病注重肝脾腎,治當調理氣血為主,總則為以通為用,通補結合。閉經不尚攻伐,崩漏不專止澀。處方用藥精而簡,重視歸經配伍,順陰陽之序,適四氣之和,制寒熱水火之偏勝,配動靜升降之合度。 蔡氏治病重視脾胃的觀點,源于家傳,并深受許叔微、李東垣、薛立齋等醫家的影響。脾胃為后天之本,水谷之海。五臟六腑非脾胃之氣不能滋養,氣血津液非脾胃之氣不能生化,故東垣奉“脾胃為血氣陰陽之根蒂”,立齋尊“胃為五臟之本源,人身之根蒂”也。蔡氏亦頗重脾胃對元氣精血的滋生作用。 認為元氣精血雖稟受于先天,由先天之腎精所化生,但必須依賴后天脾胃之氣的不斷滋養,才能更好的發揮作用。而二者之間,脾胃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蓋人之始生,本乎精血之源,人之既生,由乎水谷之養。非精血,無以立形體之基;非水谷,無以成形體之壯”(《景岳全書》)。故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不足者,但得后天精心培育,或可彌補先天之虛而強壯;而后天之不足,若不得重新恢復其運化、滋養之功,則非但脾胃之氣日虛衰,即使先天強盛之元氣精血,也會因失于后天精微的調養、滋生、充實而告匱乏。 基于這種認識,蔡氏在臨證治病中頗長于運用健脾益氣之法安未病之地,以保證氣血之源不竭,從而達到截斷疾病進一步發展、變化的目的。如治更年期綜合癥,目前中醫界多從腎虛論治,而蔡氏認為:是病之腎氣衰退仍生理性轉變的大勢所趨,任何治法藥方終不能逆轉此種衰變,人力藥物所能挽者,只是減慢腎氣的衰退速度,將由此引發的臟腑、陰陽失調緩沖在最小的范圍內,從而達到消除或減輕癥狀的目的。其間,補益腎氣固然重要,但調理脾胃也至為關鍵,基于這種后天補先天的觀點,蔡氏治療本病常冶調理脾胃與補腎填精于一爐,頻收良效。 從女子異于男子的生理病理言,蔡氏認為:婦人以氣血為本,其經帶胎產的過程往往數傷于血,數脫于氣,使氣血常處于相對不足狀態。生理狀態下,脾胃可代償性加快運化功能以彌補氣血之不足,然這種負荷運化時日漸久,就易損傷脾胃功能引起病理變化;若為病理性一時大量或長期失血耗氣,便可削弱或影響氣血對五臟六腑的推動滋養作用,引起臟腑功能失調。 脾胃為生化之源,兩虛相合,形成惡性循環,導致疾病進一步發展變化。故而凡病者,必有氣血不足,也必有不同程度的脾胃 功能失調,治病當注重顧及脾胃,此其一也。 婦人陰性偏執,易于抑郁傷肝,肝失疏泄,即可影響脾胃升降運化功能;即病之后,又多擔擾、思慮、恐懼心理,而此又最易引起脾胃功能失調,使本已紊亂或不足的脾胃和氣血不能修復甚至進一步加劇,導致疾病向縱深發展。固此,如何截斷疾病的發展變化,脾胃功能的復舊亦是關鍵所在。治病當注重顧及脾胃,此其二也。 治療疾病之藥物通常首先入胃,除加重脾胃受納運化負擔外,其藥物偏勝之性及副作用,首當其沖的影響脾胃。如苦寒 之品易敗傷胃氣;滋補之品易粘滯胃氣;香燥之品易卻奪胃陰;溫熱之品易燥灼胃陰;許多西藥也最易引起脾胃功能的紊亂等,故如何盡量避免治療過程中,對脾胃的損傷,對疾病的轉歸具重要意義。治病當注重顧及脾胃,此其三也。 藥物入于胃中,必須通過脾胃之受納、運化、轉輸才能作用于患處,從而發揮治療效能。若脾 胃運化不佳,則其轉輸藥物功能必會減弱,就可影響藥物發揮正常作用。故凡病兼胃失調者,不論是病初、病中、病末,均當在治本卻病同時,及時正確地調理脾胃,保證藥物最大限度發揮治療作用。治病當注重顧及脾胃,此其四也。凡此種種,可以李中梓喻概之:“胃氣猶兵家之餉道,餉道一絕,萬眾立散,胃氣一敗,百藥難施”。 本著治病當注重顧及脾胃的觀點,蔡氏在治病過程中,除了運用治療疾病所需藥物外,每多注重兼顧調治中州的運化功能。臨床處方,部分藥物習慣妙用。一則藉以改善藥性之偏,一則使其焦香,增進健脾之力。而黨參、白術、茯苓、甘草、半夏、石斛、谷芽、陳皮之屬,為常用之品,旨在健脾和胃,以增生化之源。特別是茯苓 一藥,最喜用之,幾乎每張處方中均遣用。蔡氏言,茯苓味獨甘淡,甘則能補,淡則能滲,甘淡屬土,具健脾和中,利水滲濕之功,其藥性緩和,補而不峻,利而不猛,既能扶正,又可祛邪,為防治脾胃之虛要藥也。在蔡氏自擬之“孕Ⅰ方”、“孕Ⅱ方”、“內異Ⅲ方”、“化瘀消堅方”等系列方中,均茯苓列為主藥。此外, 蔡氏對腥臭烈氣藥物,如治瘀滯腹痛之五靈脂、治赤白帶下之墓頭回、破除癥積之阿魏等藥,認為有礙脾妨胃之弊,用時尤宜審慎,對脾胃失健者則應注意避免使用。 不孕癥是育齡夫婦最頭痛的問題,上海蔡氏女科治療該病有獨特的治療思路,下面,我們將揭曉這一傳承七代的經驗, 不孕癥以育腎為主,設孕Ⅰ、孕Ⅱ為基本方, 模據月經周期, 每于月經浄后開始服用孕Ⅰ方7劑。約至中期 (排卵期)換服孕Ⅱ方8劑, 經行時如有必要可隨癥調治。再于經凈后重復使用前法。腎陰虛者在兩方中加入麥冬、龜板、杞子等。腎陽虛者酌情加入肉桂、附子以及烏雞白鳳丸、河車大造丸等。 孕Ⅰ方:云茯苓12克,生熟地各9克,懷牛膝9克,路路通9克,炙甲片9克,公丁香2.5克,仙靈脾l2克,石楠葉9克,制黃精12克,桂枝3克。 孕Ⅱ方:云茯苓12克,生熟地各9克,石楠葉9克,紫石英(先煎) 12克,熟女貞9克,狗脊l2克、仙靈脾12克,仙茅9克,胡蘆巴9克,鹿角霜9克,蓯蓉9克。 肝郁型可守前法,酌減溫陽之品,加入柴胡、白芍、香附、金鈴子、逍遙丸、四制香附丸等疏理肝氣。 痰濕瘀滯型可用蒼莎導痰方加減, 亦可守前法, 去黃精、熟地等膩滯之品,選加石菖蒲、白芥子、制南星、仙半夏、蒼白術、海藻、夏枯草、指迷茯苓丸等,燥濕化痰。 寒濕瘀滯型仍可守前法,去生地、女貞之類,入蒼術、艾葉、吳萸、艾附暖宮丸等,溫宮散寒。 濕熱瘀滯型輕癥尚可宗前法,去熟地、黃精等,加入敗醬草、紅藤、鴨跖草等清熱化濕;濕熱重癥則另用清熱化濕方,以清下焦濕熱、涼血行瘀。待癥狀減輕或消除后,復用孕Ⅰ、孕Ⅱ方加減調治。 清熱化濕方:云茯苓12克,桂枝2.5克,柴胡梢4.5克,赤芍9克,敗醬草20克,丹皮9克,鴨跖草20克,金鈴子9克,紅藤15克,玄胡索9克,懷牛膝9克。 經血瘀滯型每因經血瘀滯,留絡不去,假血成形,遂成血瘀、癥積之患, 與西醫所稱子宮內膜異位癥相類。故另設內異Ⅰ、內異Ⅱ、內異Ⅲ三方。內異Ⅰ方用于經痛劇烈者;內異Ⅱ方用于月經過多者,隨癥選用其一,于臨經前3天起連服7劑,凈后即服用內異Ⅲ方10 劑, 以化瘀散結。病情好轉后,可按需選用孕Ⅰ、孕Ⅱ方,育腎調理。 內異Ⅰ方:炒當歸9克,丹參12克,川芎4.5克,川牛膝9克,制香附9克,玄胡索9克,赤芍9克,血竭3克,制沒藥6克,蘇木9克,失笑散(包煎) l5克。 內異Ⅱ方:炒當歸9克,丹參6克,赤白芍各9克,生蒲黃(包煎) 30克,血竭3克,三七末(吞) 1.5克,懷牛膝9克,制香附9克,震靈丹(包煎) 12克。 內異Ⅲ方:炒當歸9克,丹參12克,制香附9克,桃仁泥9克,干漆4.5克,血竭3克,莪術12克,炙甲片9克,桂枝2.5克,皂角刺30克,地鱉蟲9克、川牛膝9克。 凡發現患者平時少腹拘急痛, 帶多色黃氣穢, 婦檢附件增厚, 或輸卵管通暢試驗提示輸卵管阻塞、不完全阻塞及積水者, 可將通絡方參入各型方中, 通利胞絡, 但在月經中期以后不宜服用。 通絡方:皂角刺15克,王不留行子9克,月季花9克,地龍9克,降香片3克。 為加強療效,對濕熱瘀滯和經血瘀滯以及輸卵管阻塞者另行設計了灌腸方,濕熱者可在此方基礎上增加清熱化濕之品,酌減活血化瘀之藥,經血瘀滯者則與之相反。灌腸方還可用于胃虛不能長期服藥者。 灌腸方:炒當歸12克,丹參l5克,桂枝4.5克,皂角刺 20克,赤芍12克,川牛膝12克,桃仁9克,生軍9克,石見穿30,敗醬草30克,莪術15克。 對痛經患者或平素少腹拘急冷痛者,可摻七厘散少許于香桂活血膏膠面中央, 然后貼敷患處或關元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