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史,實為動態的建筑學;建筑史觀,是探論古今關系的重要價值取向。如果說建筑史是每一位建筑師的必備養分,那么建筑理論更像是汲取建筑養分的觸角。史實的積累相當程度回答了“是什么”這個基本問題,而理論的闡述幫助我們思考“為什么”以及探索“怎么辦”。學習的廣度和深度至關重要,這對于建筑歷史和理論的學習的“維度”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0元圖解歷史第二季 “第二十講" No.1 后現代主義 在建筑界,后現代主義是指20世紀60年代后期開始,由部分建筑師和理論家以一系列批判現代建筑派的理論與實踐而推動的建筑思潮,80年代,后現代主義更多的被用來描述一種樂于吸收各種歷史建筑元素、并運用諷喻手法的折衷風格,也被稱為后現代古典主義或后現代形式主義,美國是形成這股思潮的中心。(受建筑歷史研究、符號學、波普藝術影響)1)抨擊理性主義對功能技術的片面強調,推崇建筑的復雜性、多樣性與矛盾性; 2)肯定大眾文化的作用,針對密斯“少就是多Less is more”提出“少就是厭煩Less is bore”;3)復雜性和矛盾性并非雜亂無章和隨心所欲,也不是過分繁瑣或表現性,而是相對理性主義的簡單化和唯美化而言,建筑經驗的內在的豐富性和不定性。 栗子山母親住宅 1962-64, Robert Venturi 《向拉斯維加斯學習》,關注商業文化景觀city pop art as good example。 2) 追求隱喻的設計手法,以各種符號的廣泛使用和裝飾手段來強調建筑形式的含義及象征作用; James Stirling斯特林:斯圖加特老美術館的擴建,他認為城市要有紀念性的場所—博物館。如果不參觀美術館,可以沿著坡道上去進到城市的另一條路。城市道路穿越博物館。墻面的做法也有歷史的聯想,但又讓人覺得是現代建筑——耀眼的顏色和鋼架。坡道包含了美術館的空間和城市空間。圓形讓人聯想到萬神廟等中心化空間。辛克爾,19世紀柏林美術館(后密斯做新館),同樣用相似的平面和空間,斯特林受此影響

No.2 新理性主義 20世紀60年代歐洲出現的意大利新理性主義運動形成了頗有影響力的建筑思潮,亦稱坦丹札學派,代表人物是意大利建筑師、理論家A·羅西。興起的標志是羅西《城市建筑學》和格拉西《建筑邏輯結構》的發表, 關注現代建筑的深層結構以回歸歷史秩序,并沒有走文脈主義的路線,而是試圖在豐富的建筑歷史遺產中抽象出建筑自身的內在的原則以體現普世原則。
關注的問題: 1)古代城市 2)都市人為事實 3)類型學問題 4)都市元素:認同、相互關系 5)都市生態學和心理學 6)場所和集體記憶 《一種類比的建筑學an analogical architecture》,1976類比城市:一種邏輯形式運作,可轉換成一種設計方法。
圣·卡塔多公墓 死者之城 米蘭格拉拉特西公寓,傳統出租屋意向 威尼斯水上劇場:從威尼斯城市意象中做出的如此形式,既是穹窿頂的紀念性空間,但又能看到工業化的特征。  Robert and Leon Krier克里爾兄弟Leon Krier 《Choice of Fate》,代表作品:倫敦皇家敏特廣場規劃&盧森堡城市中心規劃Robert Krier:《城市空間》,列舉了城市街道與廣場交匯的四種原型及44種變體受到羅西的影響,形式出發點不是功能,認為住宅形式和當地鄉土建筑類型相關。赫爾佐格德梅隆 Architecture depends on neither on function/program nor on language/style.是羅西的學生,主張回歸建筑的古風時代,即建筑材料的探索,以產生新的建筑形式。
No.3
新理性主義 17c畫境的空間Picturesque—地域景觀對抗法國古典主義 20c德國過熟的地域主義Over-familiarizing Regionalism—種族主義、商業化 1981希臘·楚尼斯—批判的地域主義,先進技術-社會-經濟2、Liane Lefaivre & Alexander Tzonis “批判的地域主義”傾向的七個特征:基于建筑的兩個最基本方面:對場所的理解an understanding of a place+建構的真實a tectonic fact;Alvar Aalto;Alvaro Siza;Catalonian Regionalism;Raimund Abraham;Luis Barragan;Jorn Utzon;V.Gregotti;M.Ungers;Carlo Scarpa;Mario Botta;Tado Ando;Rapheal MoneoBoa Nova restauran博阿·諾瓦餐廳,1958-63,餐廳通到海邊的處理,與場地非常契合。 Porto波爾圖建筑學院,1985-1996,片段的組織,和場地相呼應,又建構了一個新的場所。 Alvar Aalto:珊納特賽羅市政廳:1949-1950,建筑本身的完整性并不重要,建筑和場地的關聯逐步上升,建筑是逐步發現的。

No.4
總結 中外建筑理論與歷史的內容非常豐富,多維的視野的解讀顯得愈發重要。對于建筑理論的學習,圖解是基本的方式。此次課程選擇的20個專題基本涵蓋中外建筑史的基礎內容,也將自己的學習和分析方法貫穿其中,相信堅持下來的同學應該已經有了建筑理論的基本框架和辨析方法。 學習建筑理論,最重要的是不斷追問古-今,中-外的關系。回歸到卷首語,建筑史,實為動態的建筑學;建筑史觀,是探論古今關系的重要價值取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