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吃飯這件事,我寫過幾篇文章: 今天繼續跟大家聊聊參加飯局的細節。 1 服務者 有領導在場的局,我基本都是扮演服務者的角色。 這不是自降身價,而是飯局的場合需要。 即便再美好的東西也需要形式的襯托,這就是服務的意義。 怎么才算服務到位? 我理解的服務到位,就是通過細節舉動讓對方感受到你的無微不至,細心和尊重。 開局階段: 安排服務員把相應的茶水,餐具,紙巾,公筷要備好。 在正式進入飯桌之前,有些飯店在包廂里還備有供各位賓客寒暄的長條沙發,有些還準備有果盤,也要提前備好。 細節是煙灰缸,舉個我親身經歷的事兒。 某次領導邀請一位重要的客人吃飯,兩人前廳寒暄時,客人的屬下在兩位領導互相點煙之后,迅速到前臺拿了一個一次性紙杯并倒了壓杯底的水。 動作一氣呵成。 這樣的細節既加強了兩位談話者的身份感,也讓彼此顯得很有面子。 這個動作做完以后,周圍陪同的人都盯著這位小伙子看,很明顯,他們被這樣細節的舉動觸動了。 煙灰可以彈在地上,但只有這個人想到了,看到了,做到了。 中局階段: 把茶水倒好,作為一名合格的服務者,你要時刻觀察領導們的水杯和酒杯。 水杯一旦低過1/3,就要及時的續上。 自己加或者讓服務員加。 有些新上的菜,地方特色菜,是一定要客人或領導先動筷的,自己不能亂了規矩。 要把剪彩的機會留給飯桌上重要的人,以示尊重。 一些需要分碗裝的,自己或者讓服務員盛好端過去。 骨碟要看情況,及時的給領導們更換。 細節是餐巾紙,我再說個真事兒。 飯桌上一般都會準備一到兩盒餐巾紙供客人使用,很少有人會把餐巾紙都拿出來。 但,細節就在這。 我見過一位服務者,在飯局中段,拿著餐巾紙盒,圍著桌子走了一圈,在每個人身邊放個一兩張。 這種細節對于陌生人來說,殺傷力很大。 敬酒環節: 等領導們酒過三巡,單個敬完以后,就可以開始自己敬酒了。 因為各地的習俗不一樣,我只介紹我一般的做法。 領導敬完以后,我會先從主賓開始,第一輪挨個敬酒。 當然,現在很多80后當了領導,酒桌上年齡和輩分最高的人不一定是領導,也要體現自己的尊重。 我有個朋友,酒量很一般,但我從沒見他喝多過。 因為他每次都會先坦白自己酒量不好,喝酒喝的很慢,我認為這種方式比強裝自己很能喝好的多。 如果進行中發現酒量不行,可以借口去廁所,等一會再回來。 一方面為了緩沖保持清醒,另一方面是告誡自己,別亂說話。 第二輪,酒已經到了酣暢淋漓的階段。 菜其實已經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情緒的燃點。 北方人喜歡直接用酒壺喝,將飯局的熱情推向最高點。 細節是不要喝多,懂得克制。 要有分寸感,即便情緒已經到了最高點,也要明白誰是配角,誰是主角。 在接近尾聲的時候問大家要不要加主食,及時地出去買單結賬。 2 說話 飯局上應該怎么說話,是一個被討論最多的話題。 有一條核心邏輯是:分清場合和主題,明白主次。 第一類:官僚風。 這種飯局,你的發言除了要圍繞主題,語言表達上還要有一點官方化。 我很難形容這種感覺,有點像演電視劇,每個人都正襟危坐。 這種局,話少,但信息量大。 幾乎很少聽到廢話,即便是偶爾的玩笑也顯得很有力量感。 酒和菜都已經徹底的淪為陪襯。 話多反而會喧賓奪主,安靜的當好自己的透明人就可以了,盡量少說話,只在關鍵時候搭話,多給別人找臺階。 如果真要說就圍繞主題,感激,贊美和祝愿四方面說即可。 第二類:浮夸風 體現在生意上的場合最多。 當代生意人的飯局多少都有點政治飯的感覺。 這可能跟我們所處的體制有關系,一切都要向國家靠攏。 所以很多有錢的老板宴請吃飯,都是官場那一套,招待客人,身邊都會有一個替自己發聲的人。 這些人說話的特點就是,一方面捧自己領導,促進雙方的感情交流。另一方面對客人表達熱情的歡迎。 細節在于掌握說話的火候。 大家都是生意人,坐在一起沒必要說大話 ,畢竟都是酒場老手,你說的話是不是吹牛逼大家是能夠判斷出來的。 其次是多說夸人的話,掌握好度,不要表現出刻意的取悅對方,順水推舟才能顯示出自己的真誠。 3 很多人討厭飯局的存在,我曾見過有人為了跟領導套近乎什么假話,套話都能說的出來。 我聽了都覺得惡心,反胃。 但領導聽了很開心,你又有什么辦法? 飯局其實就是一場戲。 即便你的演技不高也需要認真的把龍套跑好。 飯局又是一個局。 有儀式感,有規則,有程序。 吃好了是藝術,吃不好就是活受罪。 飯局如考場,得失唇齒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