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外鄉人到了山東,常常感嘆:跟山東人喝酒真累,規矩真多。 說山東人飯桌上的規矩多這是有淵源的。 最早可以上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定規矩的人是管仲。對于如何入座,如何上菜,酒杯的擺放位置,晚輩如何給長輩倒酒等等,都有詳細的說明。大家感興趣的話,可以自行到網上找來文章看看。 所以說,山東人在飯桌上的規矩傳承的是齊魯文化和儒家文化的禮儀,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部分。 有了這個前提,我們再來談入座和敬酒的規矩,是不是更容易接受一些哪? 其實要記住這些規矩也很簡單,看下面。 規矩之一:正對大門的為主陪 主陪可以理解為飯桌上的主人,他是請客一方的主角。通常負責掌控全局,一般都是請客方里職務最高的那個人,或者年紀最長的,或者是這次飯局掏錢的人。 規矩之二:與主陪相對的為副陪 顧名思義,這是主陪的副手,通常酒量比較大,善于活躍氣氛,有時要為主陪擋酒。一般來說,如果是單位飯局的話,是辦公室主任坐在那里;朋友或者私人聚會時,性格開朗、能說會道的人坐在那里。當然,還有一種情況,就是求人辦事要付賬的人會坐在那里。 規矩之三:以右為上 有了主副陪,再坐下來的人就很容易安排了,右手為上,左手為次。就是主陪右手邊坐的人,是主賓;主人左手坐的人是副賓。同理,副陪右手的是三賓,左手的是四賓。 規矩之四:三陪四陪侍候局 通常挨著主賓、副賓的叫三陪和四陪。他們的任務就是協助主陪照顧好主副賓,吃好喝好。是侍候這個飯局的人,通常有一定的酒量。 以上是按照標準的8人桌來排列的座次。如果是10人的飯局,主副陪和主副賓的位置不動,請客方的人原則上要穿插著坐,方便照顧客人吃飽喝好。 下面再來談一下敬酒的規矩。 規矩之一:主陪帶酒 酒宴開始,主陪等第一個熱菜上來后就可以領酒了,也叫帶酒。 規矩之二:事先約定帶酒的數量 無論是主陪還是副陪,都要在開始領酒前定下喝多少,通常是“三六七九”這樣來喝。就是主陪喝三杯或者三口喝完一杯,副陪也是這樣喝三個,這就是六個了。有時讓三陪帶一個,這就是七個。 但是如果約定的是喝九杯或九口一杯,那就是主陪三個,副陪四個,三陪和四陪各一個。 是按口喝還是按杯喝,取決于主陪的臨場把握。通常情況下是按杯喝,一兩的小杯,一口算一個;也可以用大杯,三兩多的大杯,預定好帶酒的數量后,喝多喝少自由掌握,但到了預定的數,杯子必須見底。 規矩之三:主副陪要打圈 約定的三六九喝完了,主副陪要分別從自己的右手開始,依次和客人喝酒,通常是喝兩個,這就叫打圈。如果主陪或者副陪的酒量足夠大,感覺沒有盡興,可以打兩圈。 規矩之三:三四陪單獨帶酒或者打圈 主副陪打圈結束后,三四陪可以帶酒或者打圈,也可以單獨向主副賓、三四賓敬酒,通常也是兩個。 規矩之四:加深酒 在結束上述敬酒后,如果喝酒的雙方聊得好,可以主賓喝一杯或兩杯加深酒,以示加深感情。 規矩之五:要有敬酒辭 所有敬酒和帶酒的人,每喝一個都要有敬酒辭、祝酒辭,干喝不行。下個人的敬酒辭不能和上個人的相同,誰說的好,說的有意義,誰就能引來喝彩,酒也就一干而盡了。 規矩之六:客人回敬酒不允許不喝 主副陪、三四陪全部程序走完,客人就可以回敬了。在客人回敬時,主人這一方的所有必須喝下,喝幾個喝多少,都不能討價還價。 規矩之七:主陪收場 雙方酒足飯飽,酒宴結束時,通常主陪會做最后陳詞,進行總結發言,然后結束。 規矩之八:不留杯中酒 酒宴結束的最后一杯酒所有人必須喝盡,不能有余留。 最后一點說明,一場酒宴的成功與否,取決于請客方對大家情緒的調動,山東人信奉喝倒才算喝好,如果一場酒局下來,沒有一個倒下的,或者沒有一個喝吐的,或者沒有一個喝得胡言亂語、滿嘴跑火車的……那這場酒局基本就失敗了。 成功的酒局離不開敬酒、帶酒人的水平高低,這是重中之重。所以,對請客方各個位置落坐的人都有不同的要求。山東民間曾有過一個戲說:主陪敬酒靠權威,副陪敬酒靠暴力,三陪敬酒靠臉蛋,四陪敬酒靠耍賴。 靠權威,是指主陪通常位置較高,說話有份量,不喝也得喝,這是命令。靠暴力,是指副陪敬酒通常強拉硬灌,死纏爛打。三陪通常是個漂亮的女性,嬌滴滴,撒嬌撒癡的就把酒敬了。四陪通常是請客方位置最低,年齡最小的,如果不“依小賣小”,不耍賴的話,有時候酒勸不下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