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學家的哲學思想?簡單粗暴地概括一下: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而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本體論了。 無論是從邏輯上說,還是從人的實際發生過程而言,認識論都是以本體論為前提和出發點的。只有探討了何為本原的問題之后,才能探討認識是否具有可知性的問題,并使這種回答具有確定性的內容。 今天是母親節,先祝天底下所有偉大的媽媽們節日快樂,你們辛苦了! 那么,哲學史上具有“母親”含義的理論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盤點吧! 先秦子學 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本原,它沒有具體的形態,以混沌的狀態存在著。它獨立長存,生生不息。道生成并包含萬物,但又不是萬物的簡單相加。而道創生萬物的過程,具體表現為先產生原始混沌的氣體,原始混沌的氣體又產生陰陽兩種氣。陰陽兩種氣的相互作用則生成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曰“道”。(二十五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四十二章) 兩漢經學 董仲舒賦予了“天”本體的意義。 天是宇宙中一切事物的根源,包括人在內的世間萬物都是由“天”產生的,天創造萬物的過程又具體落實到陰陽、四時、五行的運行。 天者,萬物之祖,萬物非天不生,獨陰不生,獨陽不生,陰陽與天地參然后生。(選自《春秋繁露·順命》) 天地之氣,合而為一,分為陰陽,判為四時,列為五行。(選自《春秋繁露·五行相生》) 魏晉玄學 王弼在對《道德經》中“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和“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注釋中引申出他“以無為本”的觀點。 王弼認為,“天下之物,皆以有為生。有之所始,以無為本。將欲全有,必反于無也?!本唧w事物都以“有”為存在,而任何“有”的產生都以“無”為本原。 而向秀認為“天”就是萬物之總和,萬物總和之外沒有個別的創造萬物的實體,不存在作為實體的無?!盁o”既然就是沒有,所以當然不能生“有”。因此,向秀強調的是萬物不是由虛無產生,而是“自生”、“自為”、“自有”。 而萬物“自生”、“自為”、“自有”的原因,在于“獨化于玄冥之境”?!叭糌熎渌鴮て渌桑瑒t尋責無極。卒至于無待,而獨化之理明也。”(《莊子注》齊物論章)。即是說:要避免邏輯推理上無窮無盡地向上推,如果尋找事物產生的外在原因,即事物的“所待”者,那么此“所待”者也要尋找其“所待”者,原因之上還有原因,這樣就要無窮盡地往上推。為了避免這種情況,那就必須承認“有”是“無待”,即不依賴他物而自生的。所以只有肯定“獨化”之理,才能從邏輯推理上講得通。 夫天籟者,豈復別有一物哉?即眾竅比竹之屬,接乎有生之類,會而共成一天耳。(選自向秀 《莊子注》齊物論章) 故天者,萬物之總名也,莫適為天,誰主役物乎?故物各自生而無所出焉,此天道也。(選自向秀 《莊子注》齊物論章) ![]() 宋明理學 “太虛即氣”是張載本體論思想的一個核心命題。他在《正蒙·乾稱》中說:“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他認為一切有形有象的事物都是由氣構成的。 朱熹在系統總結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構建了他的本體論。 ![]() 天地之間,有理有氣。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氣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稟此理然后有性,必稟此氣然后有形。(選自《朱文公文集·答黃道夫》) ![]() ![]() 這是說,宇宙萬物都由理和氣所構成,理是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氣是構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氣“不離不雜”。 王陽明以“心”為本體。他認為:“心之體,性也,性即理也?!保ā秱髁曚洝飞希┯终f:“夫心之本體,即天理也?!?/p> ![]() ![]() 欄目策劃:清圓;圖文編輯:微雨 知行合一 · 200510 素笛軒:sudixuan01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