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作者:村姑陳
《1》
昨天七夕,王小團的另一半出任務去了,沒有陪她看海。
下午的時候,她穿了件新旗袍過來,蹭著喝天心村茶農剛寄來的巖茶新茶。
正喝了一泡正巖的肉桂,剛坐下時渴急了的她,端起杯子直接悶了一大口茶湯。
剛咽下湯水,她就連忙的揭開蓋碗看茶。
聞了香氣,又看了葉底后。
再倒了一小杯茶喝進去,轉過頭來問,你們喝的是不是新茶,怎么帶有股酸味?
我一邊重新提起水壺,沖入沸水,接著泡下一道茶湯,頭也不抬的回她,是新茶啊。
“什么?新巖茶也有酸味,這還是武夷酸嗎?”
出湯后,照例聞了蓋香,細啜湯水,確實微微有酸感。
不過這倒不是武夷酸,而是茶農說的新茶吐酸期。
武夷巖茶里的酸,像是黛玉的心情那樣,帶著微微的酸,半隱半露。
要是喝起來像山西陳醋那樣的酸,那可就不對勁了。
如此一杯酸倒牙的茶湯,太敗壞飲茶的雅興!
《2》
茶圈里常聽人提起,茶葉發酸是由發酵引起的。
不然,怎么綠茶黃茶這類不發酵或發酵程度極輕的茶葉,鮮少有人提到喝茶時嘗到了酸味。
然而在喝紅茶巖茶等茶葉時,常能聽人提起武夷酸、紅茶酸、熟普酸、觀音酸等說法。
那么,茶葉的發酸和發酵之間真是有因果關聯嗎?
事實上這兩者之間,一前一后確實有牽連,但卻不是前因與后果的關系。
茶葉的發酵和日常生活里的發面團、釀酒釀醋等“發酵”,不是同一個概念。
真正意義上的發酵,要用特定的“菌” 來作用。如發面團要靠酵母菌,釀醋要有醋酸菌等。
而傳統六大茶類劃分里的發酵與否,則是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下,讓鮮葉內含物發生以多酚類物質酶促氧化為主體的,形成紅變的過程。
紅茶、武夷巖茶、鐵觀音、熟普等,它們的制茶過程里有發酵這一項工序。
任何茶葉的發酵目的,萬變不離其宗,為的是讓茶從生變熟,去掉青臭味,讓茶香茶味更加個性鮮明。
按發酵程度的不同,鐵觀音、武夷巖茶等歸入為青茶一類,大方向是半發酵茶。茶葉初制后要達到“綠葉紅鑲邊”的效果。不過在制茶發酵程度適中的狀態下,“紅邊”的出現不宜太多,不然會有損好茶的整體風味。
而紅茶,屬于全發酵茶,茶葉內部的多酚類物質轉化得較為徹底,保留下來的茶多酚、咖啡堿等苦澀刺激物質較少,性味更為溫和。在加工制作時,紅茶要經過揉捻(揉切)、發酵等工序,促進多酚類物質不斷的轉化生成茶黃素、茶紅素等獨特的風味物質。當發酵程度達到恰當的狀態時,要及時控制茶葉整體的發酵勢態,以免過度發酵生出酸味。
至于熟普,它的加工過程中有“渥堆”這一特殊工序,利用一定的溫、濕度條件,通過茶葉堆積促使其內含物質緩慢的變化。另外,作為可以長期儲存的一類茶,在妥當保存的前提下,熟普可以在后期實現越陳越醇的特點,湯水甘醇,風味獨特。
從茶葉的發酵本質而言,經過發酵后的巖茶、鐵觀音、紅茶、熟普等,不應該在制茶過程中生出酸味物質。
除非是工藝不當,造成的惡果。
換言之,發酵不當的茶,更容易出酸味。
這該如何理解呢,大家可以從茶葉的發酵過程上,進行聯系。
發酵的形成,需要的環境條件是高溫與高濕。
有了溫與濕的前提下,是讓茶葉孕育出酸味的溫床。
當茶葉一旦發酵過頭,產生酸敗反應時,便會生出呈酸的物質。
好比揉面團時做饅頭時,遇上膨脹到兩三倍大的面團時,撕開表層,湊近能聞到一股酸掉了的氣味。
故而,茶葉的發酵并非是讓紅茶、巖茶、鐵觀音等出現酸味的借口。
制茶工藝不精,發酵不當,以及存茶不佳,茶葉受潮劣變,才是讓一款好茶發酸的真兇!
《3》
武夷酸,觀音酸,紅茶酸,熟普酸,是怎么回事?
先實話實話,從任何的茶葉里嘗到明顯的酸味都不正常。
巖茶的“武夷酸”,來源自茶葉與生自來的天然有機酸物質,由沒食子酸、草酸等物質組成,是一種正常的酸。
喝一泡武夷巖茶里的水仙、肉桂、大紅袍時,若是味蕾較為敏感的朋友,會在湯水咽入喉嚨時嘗到絲絲的酸味。
如若游絲,并不明顯,為整體的茶湯風味增添了別樣的層次。
但從喝茶體驗看,由“武夷酸”帶來的酸味影響并不分明。
若是一泡巖茶打著“武夷酸”的名義,結果茶湯嘗到口卻是酸味異常明顯,喝茶過后能感覺到舌根都在泛酸味,那就是過度偏酸了,是品質出問題的表現,不在正常范疇內!
同理,鐵觀音的“觀音酸”,也是種極弱的酸味體驗,并不占滋味的主流。
喝傳統型的鐵觀音時,不能將目光集中在喝茶湯里的酸味上,否則會被帶偏了路。
酸得若隱若無,才是正常的范疇。
能直接酸倒牙,那可就是出大問題了!
紅茶里的“紅茶酸”,茶圈里很少被提及。雖然平時常會有茶友提起,為什么他買到的紅茶喝起來帶酸味。
但是,經過一番排除法后,大多發現是茶葉發酵過頭的原因。
正常品質的紅茶,不該有酸味。
哪怕是用沸水去沖泡,也不可能會讓茶葉泡出酸味來。
紅茶里的酸味物質生成,和發酵不當有關。從桐木茶農那里曾經了解過,他們當地在做正山小種時,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會有一道“殺青”的工序。
過去是將茶葉放在鐵鍋里炒,俗稱“過紅鍋”,而現在大多是放在萎凋槽里加溫殺青。
當茶葉的發酵程度到位后要及時的殺青,利用一定的溫度,使得茶葉內的酶失去活性,停止多酚類物質的轉化。
由此做出來的正山小種,才能形成獨特的鮮醇清甜風味,不易出酸味。
而普洱熟茶里的“熟普酸”,也是如此,并不被認可。
品質上好,沒有渥堆過頭的熟普,好端端的不會生出酸味。
喝茶時,熟普的茶湯以順、滑、醇、厚著稱,不該嘗出明顯的酸味。
從飲茶的體驗感而言,更不會出現酸味嘗到嘴巴里后,能化開成甜的說法。
畢竟,茶葉里的酸,和蘋果、葡萄、橙子等帶來的天然微酸不同,它們大多是靠水+溫度生成的酸味物質,對好茶而言是負面的存在。
如同被做酸的面包、豆腐那樣,并不為世人的口味認同。
飲茶過程中,酸味能化成甜的說法,無疑是天方夜譚。
茶湯的清甜、甘甜等滋味來源,最主要的因素在于茶葉內的天然可溶性糖等,和酸味壓根沾不上邊。
武夷酸也好,觀音酸也罷,茶葉的滋味組成里不該強調酸味。
好茶喝香清甘活,鮮香醇爽,方才是正道。
《4》
茶葉的酸味,有好壞之分嗎?
答案是看情況來定,有的茶出現微酸是正常的,如武夷巖茶。
但有的茶是不該出現任何酸味的,譬如白茶、綠茶等。
對這點大家感興趣可以查一查化學資料,這是由它們的工藝特性決定的。
綠茶和白茶的加工方式雖然不同,但制茶的核心無非是盡量將茶葉的含水量做干。在不過多損耗茶葉養分的同時,盡量讓茶葉的干度做到越低,越利于后期的保存。
以白茶為例子,來聊聊酸味的來源是怎么一回事。
喝茶時,尤其是喝存了很多年的老白茶,大家更要警惕酸味的出現。
當一款新茶在你剛買入手,泡來試喝的時候,沒有酸味。
但是放了半年一年后再泡來喝,沸水沖下去,揭蓋就是濃重嚇人的酸味。
按胡建人喝了多年茶的心得體會看,茶葉酸了,那就是壞了。
買茶的時候不酸,放到后面變酸了,那必然是沒有保存好的影響,茶葉被存壞了。
茶友們平時在喝白茶時,如果你買到的/喝到的/遇到的新茶一律是不酸的,那么自然不能聽信這樣的讒言——“老白茶存久后會發酸”。
試問一款原本沒有任何酸味體驗的茶,是如何在后期無中生有,變出酸味的?
猜過去,背后的原因也不復雜。
無非是茶存壞了,受潮了,干茶進水了。
在水汽的作用引導下,茶葉發生了酸敗,自然就變酸了。
喝老白茶時,遇到發酸的茶葉,可不能再去相信“茶葉的酸分好聞的酸和不好聞的酸”這套奇葩說法。
以免入手了存壞的茶,既傷錢包,又喝到爛茶傷身體。
《5》
適度飲茶,有益健康。
養生喝茶,不能盲目的入選一杯酸溜溜的茶湯。
任何的茶葉里,不論巖茶也好,紅茶也罷,它們都不該過分的推崇酸味。
傳統的六大茶類里,經過較高程度發酵的紅茶、熟普,它們在工藝恰當的前提下不該有酸味。
除非是發酵時沒能控制好程度,工藝出了差池,才會做出一款酸味極重的茶。
茶葉喝起來發酸的原因,和發酵與否無關。
而是和濕度溫度相關,茶葉存壞了潮了,自然容易生出呈酸的物質。
當我們在喝茶時,不管是紅茶、巖茶、白茶、熟普、鐵觀音,茶葉剛買來喝著不酸,后期越放酸味越明顯。
那就不用再遲疑了,這樣的茶絕對是存壞了,才會有這么糟糕的表現!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巖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cunguchen2020),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鑒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