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芩湯出自于《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第172 條,原文為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姜湯主之。 黃芩湯以黃芩、芍藥清瀉少陽亢盛之郁火,平抑木邪之橫恣,以除致瀉之源。配大棗、炙甘草扶脾助正。黃芩湯具有治利清熱,平肝斂陰,和中止痛之效,《醫方集解》稱本方為萬世治痢之祖。 黃芩湯以發熱口苦,下利急迫,腹痛,肛門灼熱,舌苔黃,脈弦數等為應用指征。現代臨床黃芩湯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等。 《傷寒論》有三個清大腸熱治療泄瀉、痢疾的方劑,分別葛根芩連湯、黃芩湯、白頭翁湯。 葛根芩連湯,由葛根、黃芩、黃連、甘草 4 味藥物組成,是治療熱性瀉痢的良方,包括各種急、慢性腸炎,只要是大腸有熱的,用之即效。如果拉出的大便是糊狀,黏黏稠稠,粘在便盆上沖不下去,或拉出的雖為清水,但臭穢異常者,都是屬于大腸有熱,用葛根芩連湯治療,1 劑腹瀉即止;如果拉出的大便松松散散不成形狀,氣味腥而不臭,甚至是吃什么拉什么,俗稱為直腸子,多為寒證,用桂枝人參湯、理中湯、四逆湯等治療。 黃芩湯由黃芩、芍藥、甘草、大棗組成。應用指征與葛根芩連湯一樣有大便黏瀉,肛門灼熱,所不同是黃芩湯治熱利腹痛一癥比較明顯,黃芩湯一邊用黃芩清除膽熱、大腸熱,一邊用芍藥甘草湯緩解大腸痙攣,故大便前腹痛明顯的熱性泄瀉用黃芩湯較好,如泄瀉嚴重的,也可用葛根芩連湯加芍藥變通。 白頭翁湯由白頭翁、黃連、黃柏、秦皮 4 味組成。《傷寒論》原文為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下重即里急后重,表現為腹痛時急欲大便,解便時又拉不出來,肛門處下墜感、灼熱感。白頭翁湯治熱利,表現為大便瀉下不爽,膿血夾雜,腹痛下墜即里急后重比較明顯。白頭翁湯為治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的首選方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