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論/第四章,清熱劑/清臟腑熱/葛根芩連湯(清表解里) 葛根芩連湯 (葛根芩連湯《傷寒論》 【組成】葛根半斤(15克)甘草二兩炙(6克) 黃芩三兩(9克)黃連三兩(9克) 【用法】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現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解表清里。 【主治】協熱下利,身熱下利,胸脘煩熱,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舌紅苔黃,脈數或促。 筆記者摘自《方劑學》) 葛根芩連湯是一類方,前面兩個清胃降火的方,清胃散是一類方,玉女煎是二類方。 葛根芩連湯出在《傷寒論》,在《傷寒論》上葛根芩連湯本來是用來治療協熱下利,也就是說外邪由太陽進陽明,由表入里的時候化熱,化熱進入陽明了, & 當然如果陽明本身那個胃腸有積熱,這些它可以就形成腑實了, & 而胃腸熱郁在氣分,陽明涉及胃腸呢,沒有這些明顯的積滯,一般就脅迫津液下泄,可以形成協熱下利這種類型,但是表邪還在。 此方原來是治療表邪還在,熱邪入里化熱造成協熱下利, * 表證還有一定的寒熱, * 那內在又形成協熱下利,比如大便熱利,熱瀉,那肛門灼熱,臭穢, 由于是里熱,所以 * 里熱迫津液外泄可以出汗, * 里熱迫肺可以氣喘, 所以這個是表里同病,從《傷寒論》的時候針對病機,表證還在,里熱已成,以協熱下利為主,是這樣的,所以它叫熱陷陽明,熱是外邪入里郁而化熱,表邪沒有盡,產生了熱瀉、熱痢。 因為仲景時代下利,這個利能夠和痢疾的痢不分了。 所以這個方過去用呢,是在熱瀉、熱痢都可以,但兼有表證,表邪入里化熱內陷陽明這樣產生的,所以,發熱,它有整體發熱,下利, * 由于內熱可以造成胸脘煩熱,特別口干作渴,喘而有汗, 這是反映出,內熱形成以后,內熱傷津液,內熱迫肺,熱迫津液外泄,同時熱邪逼迫津液下泄,就形成協熱下利,往往伴隨有象肛門灼熱這一熱象,下利有一種熱氣臭穢,這種特點,熱證。 本方,針對這個要解表清里相結合,胃腸有熱要清里,外有表邪要解表,盡管現在這個方運用,有沒有表證都用,大多在使用的時候表證不明顯。 這個方 * 君藥是葛根, 用葛根量比較大,重用葛根,用它兩方面: @ 一個方面解肌透邪,它可以解肌透表,它偏涼性,那對內呢,既能夠清內熱,解肌透熱達外了,有一點表邪,葛根還可以散邪。 @ 它有升脾胃清陽的作用,升陽有助于止瀉。 葛根有一段時間,從唐以后到金元時代,人們把它當作治泄瀉的一個很主要的藥物,所以用它有升脾胃陽氣,止瀉的作用。 這樣它表里兼顧,對解表清里、止瀉上都有作用,作為君藥,用量也重用,較大。 * 黃芩、黃連兩個藥作臣藥, 那是清熱燥濕。在這個方里是一種清熱燥濕,說它厚腸止痢,清熱燥濕,厚腸胃,止瀉痢,經常說到黃連、黃芩的苦寒燥濕。 作為濕邪, # 不是通過芳化、淡滲, # 那就是通過苦燥了, 苦燥能夠增強脾胃除濕的作用,不管濕熱、寒濕,濕都是泄瀉,痢疾產生的一個物質基礎了,所以從黃連經常說它厚腸胃,實際上是從燥濕的角度來考慮的,黃連又稱為治痢之最,泄瀉、痢疾常用的首選藥物,叫它治痢之最。 在這里呢,和葛根相配止痢,厚腸胃,止痢。 * 用甘草那既能養胃,防止苦寒藥物傷胃,也能調和表里兩組藥,調和藥性,那這是個佐使藥。 這個方實際上是個基礎方,總的功用解表清里。 臨床運用的時候,要隨著熱瀉、熱痢的具體情況,加減使用。 這也是一個名方了,后世在這個基礎上變化的方不少,因為仲景用芩、連止泄瀉,方還是很多,黃芩或者黃連或者同用。除了葛根芩連湯之外,包括象白頭翁湯、黃芩湯,這個方面針對熱邪,針對濕熱的方很多,這是其中一張體現表里同治的方。 我們現在用這個方一般來說,兼不兼表證都用,大多數實際上已經不兼表證。所以象尤在涇說這個方,表邪已去十之六七,就是剩一點表邪,有,也很少了,所以用它不一定根據有表證。 臨床使用這個方辯證的要點, 以發熱,下利,這是基本的。 * 發熱,下利,不一定有表證了, * 內熱的苔黃、脈數這是基本的一個依據, 所以這個方對熱瀉、熱痢,無論有無表證,都可以運用,現在是這樣的。 而這個方分類呢, 不同的教材,各個地方出的不同教材、參考書,也不一樣,八十年代出的有些片、區的教材,那這個葛根芩連湯有的放在清臟腑熱,也有的放在清熱劑象現在一樣,也有的方子解表劑里面,它作為一個表里同病,表寒內熱,這個表邪入里正在化熱,這樣的過去,也有這樣一種分類。 但現在這個都是以治里熱為主,放在清熱劑這種多一些,在這個之前,把它放在表里雙解,表里雙解說得過去了,為什么呢?因為它是原書這個方子,它是表證入里化熱,表邪未盡,表里同病,但針對現在臨床實際使用情況,所以放在清熱劑里比較合適,因為我們八十年代,再往前七十年代,我們學校的自編教材,治法與方劑,葛根芩連湯一直放在清臟腑熱,是清內熱、里熱里面的。 在臨床應用方面, 應該要結合后世的一些治療熱瀉、熱痢的一些發展,在仲景時代,象治療痢疾一類,或者清熱燥濕、清熱解毒,治法上相對單一一點,到后來,治痢,熱瀉、熱痢,這一類的手段、治法相對多一些,有個發展過程。 所以結合后世的用藥特點,這個方在臨床應用的時候,象腹痛、熱瀉,往往熱迫津液下泄里面,如果有一定積滯可以造成腹痛,或者氣機阻滯可以導致里急后重,特別在熱痢可以里急后重,胃氣不和可以嘔吐,如果這個積滯以夾食滯為主,那我們還是要消食,這里一些參考: * 腹痛加芍藥, * 里急后重加木香、檳榔,象這都是在金元時代,運用的一些方法。 * 嘔吐加半夏和胃, * 飲食積滯加山楂, 這個,一個是作為參考,一個說明什么呢? 說明經方在后世運用當中也應該而且人們也這樣做了,結合后世的一些用藥特點,對它進行一些補充,這個不應該就是說把那個完全隔開。 你比如說到熱痢、熱邪,人們就把象芍藥湯,白頭翁湯說到完全對立隔開,有些經方派的,雖然臨床上芍藥湯一類的,它有它很大的一個優點,但主證是熱痢,熱痢不一樣,因為這個方里可以講它是熱痢,黃芩、黃連清熱,一般仍然說它是濕熱,協熱下利,下利泄瀉那個熱瀉,熱痢跟濕熱有關,這個葛根芩連湯來講。 但是濕熱會阻滯氣機,芍藥湯也是濕熱痢,白頭翁湯是熱毒痢,有的叫疫毒痢,那人們把它截然分開,一是白頭翁湯里,為什么沒用調氣活血之品呢,那就是仲景時代,它就是治療那個特點,一定要問他為什么沒用劉河間調氣活血的方法呢,一定有些醫家還要做個答案出來,那是因為仲景認為白頭翁湯涉及血分,不主要在氣分,血分實際上是氣分的深一層,你既然有腹痛、里急后重、便膿血,有里急后重怎么不涉及到氣機阻滯呢,濕熱也阻滯,熱毒也能阻滯,都能搏結氣血,所以象這類后世運用,里急后重要調氣,用木香、檳榔,腹痛用芍藥,這類汲取了后世經驗的,和運用經方當中的一個結合,這個可以作為參考。 (筆記者,上一段涉及到芍藥湯、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的比較,有點深奧,看不大懂哎?以后回頭再看,補充,學完后面的芍藥湯,白頭翁湯再看這段話就明白了。 附: 《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五卷 芍藥湯 治滯下赤白,便膿血,后重窘痛。 芍藥二兩 當歸五錢 黃連五錢 黃芩五錢 檳榔三錢 木香三錢 甘草三錢每服半兩,水煎服。痢不減,加大黃。 ============ 《傷寒論》“三七一、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白頭翁湯方 白頭翁二兩 兩檗三兩,黃連三兩 秦皮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因為這幾個胃腸的方,各自抓住它的特點,因為整個前面一節開始放慢一點,后面這個作為本科同學的話,上了一段以后逐漸從病機分析,方義分析熟悉了,速度就會快一點,否則整個方量,時間會在學時安排范圍內會緊張了。
|
|
來自: 藥膳食療方注釋 > 《《方劑學》學習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