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用溝通征服孩子?學會這招,讓孩子從此不在叛逆! 好的親子溝通,就像雙人舞,父母和孩子要有很好的默契才能跳出最美的華爾茲,不好的溝通就像拔河,父母和孩子都在相反的方向用力,導致的結果,雙方滿頭大汗互相掙扎,隨之而來的便是權利上的相互抗衡。 那么,父母和孩子如何溝通呢?以下幾種常見的方式,看看是你嗎! 1.不要摸,不要動,讓你別摸你還摸 2.聽話,你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3.媽媽給你說了多少遍了,你是不是沒有記性 4.媽媽能夠理解你,并且知道你現在特別難過,媽媽曾今也犯過這樣的錯誤,但是,通過這件事情的發生,我們能學會什么呢? 以上這些日常溝通,你認為哪種方式最有效?當然,結果已經很明顯了,肯定是第四種溝通方式,但現實卻是,很多父母經常不由自主的慣用前三種方式,究其原因,多數父母深受原生家庭的毒害,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道情緒化的溝通最無效,卻經常不由自主的蠢蠢欲動,一到著火點就控制不住,最后,毫無保留將自己的情緒全部釋放,結果卻是,心心念念的溝通都拋到了九霄云外,與其說克己復禮,不如說肆意發泄無處安放的情緒。 綜上所述,好的溝通只存活在父母的夢里,一旦遇到權利爭奪,必將原形畢露。在現實生活中,有兩種父母,他們分別代表著不同的派系,第一種父母是“自嗨型”父母,經常站在自己的角度壓榨孩子,這類父母永遠只關注自己的感受,一旦遇到權利爭奪,父母首先獨善其身,先照顧自己的情緒,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擺出長輩的身份壓制孩子,這類父母的溝通方式簡單粗暴,只告訴孩子結果。 另一種父母是“智慧型”父母,只要遇到矛盾,父母都會進行換位思考,這類父母經常站在孩子的角度上考慮問題,一旦遇到權利爭奪,父母先去共情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行為,認同孩子的想法,提出更好的建議,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更關注的是孩子每一次犯錯后的成長,這類父母溝通的方式有非常強的邏輯性,通過推理去理解孩子的行為,幫助孩子成長才是“智慧型”父母的終極目標。 所以,司空見慣式的雞飛狗跳,都是父母不成熟的表現,我們不懷疑父母對孩子的愛,但我們懷疑父母有待提高的溝通方式,那么,父母和孩子如何溝通呢? 其實,父母和孩子產生矛盾多數因為孩子犯了錯誤,父母不知道如何溝通,以至心急吃不了熱豆腐,聰明反被聰明誤,最后,中了溝通的計。比如,孩子踢足球把家里的玻璃打碎了,“自嗨型”的父母經常火冒三丈,給你說了一百遍了,不要在門口踢球,你偏不聽,這下玻璃打碎了,高興了吧,下次如果還在窗戶前踢球,我把你當球踢,于是,父母憤怒的收拾碎玻璃,并且,一邊收拾一邊抱怨。 “智慧型”父母面對此時的囧境,表現的不慌不忙,玻璃碎了一地,媽媽非常難過,覺得很遺憾,因為換這么大一塊玻璃要花很多錢(表達感受),你現在一定很害怕,其實,媽媽小時候也犯過這樣的錯,不過沒有關系,沒有傷到人是最重要的(共情)我們把碎玻璃收拾一下,通過這件事我們學到了什么?(解決問題) 通過上述兩種父母不同的溝通態度,可以勾勒出兩種孩子成長方向,第一種孩子長大后學會推卸責任,第二種孩子長大后學會解決問題,第一種孩子變得自卑,第二種孩子陽光自信,所以,父母成熟的溝通方式可以給予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遇到事情的處理態度以及高效的人際溝通,父母消極的發泄情緒不僅解決不了問題,只會造成孩子犯錯后的自責,懼怕犯錯的自卑,遇事退縮的態度以及消極的情緒管理。 翟鴻燊說過,高品質的溝通,應把注意力放在結果上,而不是情緒上,溝通從心開始,我們溝通的目的就希望能夠利益最大化,有好的結果,而不是矛盾最大化,激化孩子的叛逆,所以,希望看過此文章的父母都能夠控制自己無處安放的情緒,多用理性思考問題的本質,父母溝通的終極目標: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回應,只要能夠教會孩子成長,便是高效溝通。 |
|
來自: 果果w65k9gp8te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