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頭痛,又稱偏頭風,現代醫學稱之為血管神經性頭痛。本病臨床所見頗多,多為慢性,且病程纏綿,日久不愈,根治頗難。 病因《臨證指南醫案》云∶"偏者,主乎少陽,而風淫火郁為多。"病發頭側,位在少陽、肝膽互為表里,故發病與肝膽尤為關切。"肝為百病之源,五臟之賊",故凡肝氣、肝火、肝風、肝陽(陽亢)之邪皆可循經上達而致偏頭痛。又高頂之上,惟風可到,故每多兼挾風邪而致。仍風有內外,治當詳察。 癥狀 偏頭痛,多痛在一側或兩側,時痛時止,遷延不愈,或劇痛時日,痛苦異常。 論治 凡偏頭痛,可隨證選用下列高效良方以治之。 1.愈偏鎮痛湯 【組成】天麻10克,鉤藤12克,石決明15克(先煎),丹皮、赤芍、丹參、木瓜各10克,金銀花15克,膽星、炙甘草各6克 【用法】上藥用適量清水泡30分鐘,再煎煮沸30分鐘,將2次煎出藥液 300毫升混合均勻,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150毫升。 【功用】清肝熄風,活血通絡。 【主治】偏頭痛。 【療效】屢用特效,一般服藥7~15劑后即獲痊愈或顯效。 【來源】《名醫治驗良方》。本方是王乃英主任醫師之驗方?!靖接洝客趵蠌尼t60余年,經驗豐富,效方頗多。用本方治偏頭痛,療效頗佳。筆者驗之臨床,亦每獲佳效,確為治療偏頭痛之高效良方。加減法∶血虛肝熱者,加當歸、白芍、牡蠣;肝膽火郁者,加龍膽草、桑葉、薄荷;疼痛劇烈者,加地龍、全蝎。 2.頭痛舒煎劑方 【組成】細辛4克,吳茱萸3克,炙全蝎5克,白僵蠶10克,制南星4克,白附子6克,石決明15克,天麻9克,生石膏20克,紅花10克,川芎5克,苦丁茶、生甘草各3克 【用法】先用1500毫升(約3碗)清水,將諸石類貝殼藥物煎30分鐘,再納入其他藥物,后放細辛,煎服濾液1碗約350毫升~400毫升,放入鮮生姜汁3~5滴兌服。姜汁佐服可助胃氣,滌痰濁,發揮藥效速達病所。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平肝潛陽,搜風鎮痙,清化痰熱。 【主治】血管性頭痛。其特點是頭痛常開始于顳部,眼部或前額部,逐漸擴展至半側頭部。疼痛呈博動性鉆痛,純痛或刺痛,在1小時左右達到高峰后轉為持續性疼痛。痛劇時常伴惡心、嘔吐等證。此病纏綿。頗難治療。 【來源】《名醫治驗良方》。孟澍江教授驗方。 【附記】①本方系孟教授積數十年臨床經驗研究而成。通過長期臨床觀察,療效頗佳。 ②臨證加減∶一是依據病證偏重加減∶煩燥易怒,口苦、脅痛者,加丹皮9克,柴胡6克,香附12克;肝陽上亢,頭暈目眩,左頭脹痛明顯者,加白芍12克,白蒺藜15克,鉤藤9克(后下);痰熱壅盛,舌苔黃厚而膩,脈滑數者,加夏枯草10克,川連3克或天竺黃10克,竹茹9~12克;濕濁偏甚,頭重痛,嘔吐作惡,舌苔白厚膩者,加澤瀉,制半夏各9克;病久瘀甚,痛為針刺難以忍受,舌有紫氣或瘀點瘀斑,脈弦澀者,加桃仁、赤芍、丹皮各9克;氣血虧虛、失眠、眩暈、低血壓者,加當歸10克,白芍12克,生黃芪9~12克;伴外感風寒、頭痛、惡寒明顯,鼻塞流涕者,加荊芥9克,蔥白3根,蘇葉9克;伴風熱侵襲、頭痛、發熱明顯,咽痛者,加蔓荊子10克;大便秘結者,加生大黃3~6克(后下);老年體虛者,改用制大黃5~~10克。二是依據病位偏重加減;前額痛甚,加白芷6~9克;后頭痛甚,加珍珠母30克(先煎)丹皮9克;右頭痛甚,加酸棗仁15克,眉棱骨痛,加蔓荊子9~12克。 ③綜合調理 一是配用外治方藥,二是配用針灸按摩;三是飲食調理,忌食辛辣刺激物;少食甘肥厚膩助濕之品,適當配用食療方;四是勿過勞,避免情志刺激,適當休息等。如此常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偏頭痛方 【組成】珍珠母30克(先煎),龍膽草2~3克,除菊花9~12 克,防風3~5克,當歸6~9克,白芍9克,生地12~18克,川芎5 克,全蝎2~4只,?蟲5~9克,地龍、牛膝各9克 【用法】上藥除珍珠母外,用水浸泡30分鐘,先將珍珠母放火上煎20分鐘,再與余藥同煎30分鐘。每日1劑,日服2次。忌食辛辣之品。 【功用】清肝潛陽,活血通絡。 【主治】凡因肝火亢盛,上擾清竅所致的偏頭痛(血管神經性頭痛)。以痛有定處,其痛暴作,痛勢劇烈,或呈脹痛、跳痛,或呈刺痛,多因情感過激而誘發,可伴有面紅目赤、口苦咽干、煩燥易怒等證狀為本方辨證要點。 【來源】《名醫治驗良方》。本方是浙江名醫陸藏青自創驗方。 【附記】 方中龍膽草善降肝膽火熱,珍珠母平肝潛陽;菊花疏風清熱,平降肝陽;白芍、生地滋陰柔肝,平肝清熱,滋補肝體;防風散風止痛;當歸、川芎、地龍養血活血,通絡止痛;牛膝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脈,配以?蟲則具有活血祛瘀之功、眾藥合用具有清肝潛陽,活血通絡之效。恰中肝火亢盛,上擾清竅之病機,因此臨床應用,效用確鑿。 本方隨證加減的規律為∶如苔膩口甜者,加佩蘭5~9克;食欲不振者,加焦六曲或谷麥芽各12克;舌胖嫩、神疲乏力,加太子參18克;兩目干澀者,加枸杞子12克;惡心者,加法半夏、膽星各9 克,陳皮5克;舌邊有瘀斑、瘀點者,去白芍為赤芍。 4.辛烏荊芷湯 【組成】細辛、制川烏、制南星各10克,蔓荊子、白芷、地龍、菊花、川芎各15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各服1次。 【功用】祛風除濕,清肝通絡。 【主治】血管神經性頭痛。 【療效】治療55例,全部治愈。服藥3~6劑,獲愈者30例,服7~12劑而愈者25例。 【來源】武留國(《陜西中醫》(2)1991年)。 【附記】筆者臨床驗證數例,亦獲痊愈,確為效方。其加減法為,熱盛者,加生石膏;頭頂痛者,加藁本;后頭痛者,加羌活;左側痛甚,加柴胡;右側痛甚,加白芍。 5.散偏湯 【組成】川芎、白芍各30克,白芷3克,郁李仁、柴胡、甘草各6克,白芥子、香附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解郁柔肝,通絡止痛。 【主治】偏頭痛。 【療效】李貫徽多年臨床驗證,結果治愈率為94.%。顯效率為6%。 【來源】清·陳士鐸《辨證錄》。 【附記】散偏湯確為治療偏頭痛之高效古方,近年國內亦有不少用本方治驗報道。 6.歸芎蜈蝎湯 【組成】當歸、川芎、紅花、天麻、蒺藜、乳香、沒藥各10克,蜈蚣2條,全蝎、細辛各3克,黃芪 2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3次。連服20天為1療程。停藥后仍痛者隔1周再服。服藥期間不用其他藥物。 【功用】活血搜風,通絡止痛。 【主治】血管神經性頭痛。 【療效】治療55例,痊愈 48例,顯效4例,好轉2例,無效1 例。 【來源】楊德松(《四川中醫》(8)1990年)。方名為筆者擬加。 【附記】臨床驗證,每收佳效。本方在臨證應用時,可隨證加減,如頸項不適加葛根;頭頂冷痛加附子;偏頭痛加柴胡;前額痛加蔓荊子。 7.芎牛止痛湯 【組成】川芎20~30克,牛膝30~45克,琥珀5~10克(沖服),蔓荊子10~15克,僵蠶5~10克,生石決明20~50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重證2劑)。 【功用】活血祛風,清降止痛。 【主治】血管性頭痛。 【療效】治療54例,痊愈44例,有效8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3%。痊愈病例經隨訪1年不復發。平均用藥7劑。 【來源】王文明(《吉林中醫藥》(3)1988年)。方名為筆者擬加。 8.丹芎止痛湯 【組成】丹參30克,川芎、白芍、香附各15克,元胡10克,茯苓、防風各15克,白芥子、羌活各15克,柴胡5克,白芷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活血祛風,利濕化痰,通絡止痛。 【主治】血管性頭痛。 【療效】治療101例,臨床治愈86例,有效12例,無效3例。 【來源】趙金錄等(《陜西中醫》(6)1987年)。方名為筆者擬加。 【附記】筆者驗之臨床,依本方并隨證加減,每獲效驗。凡婦女經期及妊娠期慎用本方。 9.麻芎芷藤湯 【組成】天麻10克,川芎、羌活、白芷、菊花、鉤藤各15克,全蝎10克,當歸12克,細辛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功用】平肝熄風,搜風通絡,活血止痛。 【主治】血管性頭痛。 【療效】治療28例,27例痊愈。其中服藥3劑痊愈者8例,服6劑痊愈者11例,服9~12劑痊愈者5例,服15劑以上痊愈者3例。 【來源】李曉三(《河北中醫》(5)1988年)。方名為筆者擬加。 【附記】筆者臨床驗證數例,均獲痊愈或顯效。本方在臨床應用時,應隨證加減;若兩脅脹痛,舌質淡紅,苔薄白,脈弦者,加柴胡、薄荷各10克;面色潮紅,五心煩熱,午后低熱,舌質紅少苔,脈弦細數者,加山萸肉12克,生地20克,沙苑子20克;胃腕脹悶,大便干,小便黃,舌質紅,苔黃厚膩,脈弦滑數者,加龍膽草、酒大黃各10克,澤瀉12克,佩蘭15克;若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澀者,加赤芍12克,紅花10克,川芎改用25克。 10.歸芎二白湯 【組成】當歸10克,川芎35克,白芷6克,菊花12克,白芥子、香附、柴胡各6克,桃仁9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3次,取汁混合,分3次溫服,每日1劑。 【功用】 活血祛瘀,理氣解郁,活絡止痛。 【主治】血管性頭痛。 【療效】治療84例,痊愈69例,好轉11例,無效4例。 【來源】邵正泰等(《陜西中醫》(11)1986年)。方名為編者擬加。 【附記】臨證加減∶左側痛加龍膽草、黃苓各6克;右側痛加藁本、獨活各9克;痛連巔頂加藁本9克,珍珠母24克(先煎);刺痛明顯加紅花9克,制乳香8克;久痛或痛不可忍者加全蝎4克(沖服),蜈蚣2條,水蛭3克等。 文章節選自《名醫百家集驗高效良方》,作者:程爵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