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4月15日凌晨,英國皇家郵輪泰坦尼克號在首次航行中遭遇不幸。這條消息成為當時的頭條新聞,轟動一時,也是迄今為止人們談論最多的海上災難之一,這次事故,超過1500人喪生,只有333具尸體被找回。 泰坦尼克號事故,與德國喪生9000人的威廉·古斯特洛夫號沉沒相比,盡管不是最嚴重的,卻是全球最有名氣的。 電影《泰坦尼克號》就是根據這次事故改編,電影的熱映不僅讓我們銘記了真實災難的歷史,而且讓我們記住了杰克和露絲的美好愛情。 泰坦尼克號的殘骸在1985年被發現,沉沒在3700米的大西洋海底。 圖為:泰坦尼克號 至今,這艘有著“永不沉沒”的船,仍然靜靜地躺在大西洋海底,沒有被打撈。 在海洋面前,任何東西都是渺小,同樣也包括這條船。 泰坦尼克號的船骸目前已經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起來,希望人們牢記這次災難,引以為戒。而且人們好像對這條船已經沒有那么執著,絲毫沒有想打撈船骸的意思。 很多人認為,這是因為現有的技術無法實現幾千米的海底打撈;也有人認為,打撈的意義不大,而且需要耗費大量財力物力,不值當。 而事實是,無論我們因為什么理由不打撈船骸,船骸都在以驚人的速度消失。 研究人員近期發現,這艘沉船在不幸沉沒的100多年內,正在迅速腐敗,估計再過20-30年,它就會完全消失。 一般情況下,當沉船到達海底時,會被微生物占據,并大量繁殖。無數的微生物附著在船骸表面,在沉船上形成了一層類似生物膜的油層,從而減少船骸和水之間的接觸,能有效減緩水和化學物質造成的腐蝕和破壞。 但是,泰坦尼克號是個例外。 泰坦尼克號,作為當時制作最精良的船只,很多學者認為,它的船骸將在15-20年內消失,最多30年,腐蝕速度如此驚人,難道微生物沒有形成保護膜來減緩腐蝕速度嗎? 圖為:模擬的泰坦尼克號沉船 是的,泰坦尼克號的船骸不但沒有形成有效的保護膜,而且由于在船體中有大量的鐵,滋生一種“咀嚼鋼鐵的細菌”,正在快速分解船骸。 眾所周知,泰坦尼克號,也叫鐵達尼號,可見這艘船的建造者是多么喜歡鐵,也正是因為這些金屬,培育出了新細菌品種。 2010年,科學家們從泰坦尼克號殘骸的鐵銹中分離出了這種新細菌,這是一種喜歡高鹽環境的革蘭氏陰性桿菌,也稱為“泰坦尼克鹽單胞菌”,它們通常是無色或略帶黃色,有鞭毛,可以行走。對鐵有強烈的偏好,可以附著在鋼鐵表面,產生鐵銹,加快了船骸的腐蝕。 泰坦尼克鹽單胞菌生命力極其頑強,大多數微生物幾乎都無法在鹽濃度高和深處海洋中存活。然而,這種細菌靠著自己獨有的生存機制活了下來。 圖為:即將消失泰塔尼克沉船 由于它們生長環境惡劣,在實驗室中培養和研究它們并不容易,但是研究人員一直在努力中。 研究人員認為,這樣的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因為這種細菌不僅能消耗泰坦尼克號的殘骸,而且也會腐蝕海洋中的其他金屬結構,例如石油鉆塔和支柱。 如果我們能了解它的性能,一方面,我們可以利用它們分解沉船或建筑物回收金屬,另一方面,我們可以想出應對策略保護我們的鉆塔和支柱,免受細菌的腐蝕。 也許再過二三十年,泰坦尼克號會永遠消失,但是我相信,即使船骸已經不復存在,它也將和杰克露絲的美好愛情一起,繼續活在無數人的心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