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在中國是影響非常大的一部佛教經典,是記錄釋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須菩提問答對話的一部經。 南懷瑾評價說:“《金剛經》最偉大之處,是超越了一切宗教性,但也包含了一切宗教性,是超越宗教的大智慧。” 不論你信奉佛教與否,都可以從這部經典中汲取最有營養的人生智慧。 《金剛經》中有許多流傳千古的名句,可以說字字精華、句句點睛,但是其核心,無非就是這3句話。 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譯文:如來常常說,你們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說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過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棄,何況非法呢? 對佛法,要像渡河的竹筏子一樣,過了河就舍棄掉。對佛法尚且是這樣舍棄,那么其他的就更不用說了。 我們普通的人,只知道不斷得到,卻很少有人學會如何放下。 人生在世,有太多的東西放不下。對于功名富貴放不下,生命就在功名富貴里放逐;對于悲歡離合放不下,就在悲歡離合里痛苦掙扎;甚至有人對是非放不下,對得失放不下,對善惡放不下,就在是非、善惡、得失里面,不得安寧。 佛陀在世時,有一位黑氏梵志來到佛陀的座前,兩手拿了兩個花瓶站在佛陀的面前,想把這兩瓶花奉獻給佛陀。 佛見了,對他說:“放下。” 梵志立刻把手中的兩個花瓶放下。 佛還是對他說:“放下!” 梵志非常不解的問道:“我已經兩手空空,請問現在我還應該放下什么?” 佛說:“我讓你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手里的東西。當你把六根、六塵、六識都放下時,你就再也沒有什么負擔,沒有什么壓力,你就可以從生死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了。” “看破”是真學問,“放下”是真功夫。 如果我們都像佛陀說的那樣,“放下、再放下”,便不失為一條幸福解脫之路。 佛說放下,不是說放棄現實的事。 家庭、事業、友情、愛情、親情等等,并不需要放棄。需要做的是把貪欲放下、憤恨放下、和妄想放下。 什么叫真正的放下?就是有一天,當你再次面對你過往的難堪、你憎恨惱怒的人,心如止水,不再起心動念,坦然面對,一笑了之。 即便別人在你面前,復述你過往種種不幸時,你仿佛是在聽別人的故事,心里一絲漣漪都沒有了。放下,莫過如此。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譯文:有為法都如同夢幻泡影,本來不可取不可說,又如同水露,如同閃電,雖然呈現過,瞬間消失,不可取不可說,應作如是觀。 人生如夢,苦樂如泡影,成敗如朝露,榮華富貴如浮云,名利如鏡花水月,宇宙間萬事萬物瞬息變幻,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人也不過是天地間匆匆的過客,怎能永恒地留住自己喜歡的東西? 天地間萬物,人只有暫時的使用權,哪有永恒的所有權? 人生充滿無常,無常即苦。 只有明白了生命的無常,才會對擁有的一切才會更加珍惜。 我們就像是一群搭載時間之車的乘客,疾駛在生命的單行線上。無法減速,不能回頭。 悲喜,聚散,成敗,像路邊的花草,一閃而過。 一切的經歷和感受,都徑自往身后狂奔而去;我們卻是徑自前行。以為自己是與生活同行,而原來只是擦肩而過。 真是因為同樣的因緣無法重現,所以更要珍惜當下。 珍惜和父母相聚的日子,不要等回首的時候落下無可彌補的后悔; 珍惜和每個人相遇的因緣,用慈心悲心去融化彼此的對與不對; 珍惜眼前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樹; 也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粒米。 無論人與事,都以最美好的心態看之,以樂觀的方式待之,這就是最好的珍惜。 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譯文:知道一切相都是虛幻的,應當如是生無上正等正覺的清凈心,不應當執著在物質現象上,不應當住在聲音、香氣、滋味、感覺、記憶等現象上而生起凡夫的虛妄心。無所住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也不是什么事都不想。應無所住,并不妨礙起心動念,不妨礙行住坐臥。 “無住”就是內心不住任何事物,對于任何事物不著相,不在心頭住任何的雜念,不住“色聲香味觸法”,讓自己的心時刻自在、清凈。 沒有妄念,堅持本我,心不隨外部環境的牽引,不隨其轉就是清凈的。 《菜根譚》有云:“風來疏竹,風過而竹不留聲;雁過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來而心始現,事去而心隨空。” 當輕風吹過,稀疏的竹林會發出沙沙的聲音,可是當風吹過去之后,竹林并不會留下聲音而仍舊歸于寂靜;當大雁飛過,寒潭固然會倒映出雁影,但是雁飛過后,清澈的水面依舊是一片晶瑩并沒有留下雁影。 萬事萬物,不論是長是短、是苦是樂,其性本空。物來則應,去則不留;事情來了盡心做,事情去后,心清凈。清凈心就是道。 再美的地方,都有不潔凈的東西;再幸福的生活,都有不如意的事情。 注意力在哪里,心就在哪里。所以我們要學會以清凈看世界,歡喜過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