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龕寺地處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區北環大道東段39號,位于北龕村的北龕山中。北龕山在巴河蘇山之麓,與望王山并峙,古時中隔小溪,山勢環江抱郭,環境幽靜。據考證,北龕寺建于唐代,經歷千年風霜,古寺已不存在,唯有這一龕龕石窟造像依舊保護完好。近年來,文物部門加大了文物保護力度,實施了一系列文物保護和展示工程,北龕寺環境得到有效改善,同時也注入了一些新的文化元素。現北龕寺歷史文化遺存主要有北龕石窟、石刻長廊、大溪口摩崖造像,同時也新建了仿古建筑六角亭和休閑長廊等。讓我們一起走進古剎,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 清代廟宇保存完好 從仿古建筑山門沿著石梯而上,進入視野的是一個三合院布局的清代建筑,正殿沿著崖面而建,左右廂房向南延伸,正殿廊道獅子、象石雕柱礎托起的廊柱證明了古寺的久遠。據史料記載,北龕寺建于唐代,現存建筑建于清代,主梁上還清楚地記載了它的具體年代,原為四合院建筑,前面的戲樓于20世紀60年代拆除,窟前建筑和左右廂房保存完整。曾經,巴州城東、南、西、北石窟均建有寺廟,東、南、西石窟、寺廟建筑在不同歷史時期被損毀,北龕石窟完整地保留了窟前建筑和左右廂房,對研究宗教信仰和廟宇建筑有著重要的歷史價值。同時,北龕石窟大部分造像位于寺院建筑內,對造像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 ![]() 北龕寺 造像內容豐富 北龕石窟共有34龕348尊,開鑿于隋,興盛于唐。主要內容有七佛、釋迦、彌勒佛、菩提瑞像、二佛并坐、三佛、釋迦老君并坐、藥師觀音地藏并立、觀音立像和清代的碑刻、墓塔等。 “東方藥師變”為北龕14號龕。主佛兩側不僅有弟子、菩薩像,外側各有六身藥叉大將,均著鎧甲,外衣袖口呈花邊狀飛起,穿戰袍,下露百褶狀內衣下擺和三叉裙,腰系粗繩,腹前垂短帶,披云肩、扎綁腿、穿棉鞋,雙腳叉立,腰細長,身向側扭,雕刻細膩,形象生動。藥叉大將護法的場景在巴中石窟中不多見,豐富了巴中石窟內容,是研究巴中乃至整個四川地區佛教石窟的重要窟龕,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 藥叉大將 “七佛造像”是北龕內容之一。北龕7、9、13號龕均有這一題材。北龕第7號龕檐頂上坐八尊佛像,八佛均有桃形頭光,頭光上刻忍冬紋,結跏趺坐。這種組合形式可追溯到北涼石塔,這一時期七佛造像的基本組合形式是七佛一菩薩共八尊像。從北魏開始,北朝歷代繼承發展了北涼的佛教和造像藝術,七佛與彌勒造像在石窟造像藝術中盛極一時,到佛教完全中國化的隋唐,甚至到宋代以后仍然存在,七佛信仰與中國傳統文化一致,這也是這一題材一直流行的原因。 伎樂、飛天造型生動 北龕的飛天大多雕刻在窟頂、龕楣處。7號龕頂雕四身飛天均戴項圈、手鐲,帛帶繞臂,裸上身,腰系寬帶,露肚臍,下裹長裙,露雙腳。手有拂香花,托盤,握帛帶等,四周香花供養,在祥云中飛翔,體態婀娜多姿,一幅“天女撒花”美圖呈現在人們眼前,給人美的享受。 ![]() 飛天 走進北龕石窟,還能欣賞到各種傳統樂器,伎樂女神彼此配合,相得益彰,仿佛那渾然自成的動人音律就在耳旁。北龕的伎樂大多雕刻在龕楣、佛座、正壇壸門處,7號、14號龕楣雕伎樂像,伎樂有彈琵琶、吹笛、擊腰鼓等,無論演奏什么樂器,其演奏的姿勢都有獨特的美感。在北龕石窟中,琵琶通身呈梨形,伎樂“猶抱琵琶半遮面”,線條流暢優美。吹笛伎樂神態祥和,眉目低垂,笛輕輕放在美人嘴邊,氣息變化自如,手指靈活起舞,仿佛笛音飄然而出,悠游柔轉。鼓是整個樂舞中的節奏靈魂,在北龕石窟中也能看到,瞧,淋漓酣暢的敲打仿佛把我們帶進了一場盛大的音樂盛會,享受古典音樂大餐。 長廊文化厚重 石刻長廊位于北龕景區西側一臺地,長20米,收集有蘇東坡、龔有暉、劉伯溫等人的作品石刻,還有明代、清代石雕,現代語錄碑等。蘇軾《楚頌帖》是一幀非常珍貴的書法作品,也反映了蘇軾高尚的情操。顏真卿的《爭座位帖》不僅是書法精品,更顯示了顏真卿剛強耿直、樸實敦厚的性格。宋代章崇簡《步同鄉張垓壁間韻》、清代孫清士《春日游南龕》兩首的詩詞是贊美南龕美景,并發出吊古幽情的傷感,明代文人陳繼儒的《小窗幽記》對湖山美景的描寫恰到好處。漫步徜徉在石刻長廊,品味名家書法,走進古人精神世界,鑒賞明、清雕刻,別有一番心境。 ![]() 大溪口造像 大溪口石刻獨具特色 大溪口石刻造像原位于巴州區回風管委會八村二社大溪口巴河南岸觀音殿崖面上,2020年4月搬遷至北龕景區。該處造像分布面積為6.6平方米,刻有人物圖像50余身,內容分上下兩層,畫面中央為普賢菩薩結跏趺坐于六牙白象上,普賢周圍有眾菩薩和天龍八部圍繞,下為禮佛儀仗圖,均為淺刻,線條流暢,人物形象飄逸。此處造像保存完好、色彩絢麗,在四川上千處石窟寺及石刻中沒有與之相同者,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