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公眾號擁有一批國外著名華人畫家和詩人,
及國內知名作家和畫家。
推廣原創作品,傳播中華文化
紫雨軒書院原創平臺,每天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作者簡介 笑傲人生,本名劉明利。西安市人,自幼受積淀深厚的長安文化熏陶,詩作想象豐富,情感強烈,語言清新,形成了豪放、超邁的個人風格。 詩意樂游原 古都長安,名原眾多。然最著名者,當數樂游原。樂游原在秦時的宜春苑內。到了西漢神爵三年春天,漢宣帝偕許皇后出游至此,對這里的絢麗風光十分迷戀,以至于“樂不思歸”,隨將秦宜春苑更名樂游苑。并囑咐隨行大臣,自己百年之后,就將陵寢建在曲江對面的原上,自己要與樂游原隔水永相伴。后來,為紀念此事,在此處修建了樂游廟,樂游原以廟得名。 漢宣帝和皇后許靈君死后,就葬在了與樂游原隔水相望的杜縣東原上。至此,葬漢宣帝的原名杜陵原。因許皇后的陵冢較小,古時小與少相通,因而葬許皇后的原就名少陵原,原因陵而得名。 時至大唐,樂游廟已無跡可尋,但樂游原名聲正大。有一個叫唐彥謙的詩人,在一首名叫《曲江春望》的詩中寫道:“杏艷桃光奪晚霞,樂游無廟有年華。漢朝冠蓋皆陵墓,十里宜春漢苑花。”。這首詩,對初唐時的樂游原及附近景物進行了描繪。 大唐的首都長安城,是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城市,大唐王朝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鼎盛時期。此時,大唐帝國的首都長安城的東南以曲江為中心,大雁塔、樂游原為側翼,形成了大唐長安著名的游覽區。 唐時的樂游原,座落于大雁塔東北隅。原坡地勢較高,登臨后視野開闊,南可近覽曲江煙雨,遠望終南霽雪。北隔市井與太極宮、大明宮、興慶宮三大宮殿區遙遙相望。天氣晴朗之日,遠在渭北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歷歷在目。黎明東賞滿月銀光泄地的曼妙,遲暮西望落日溶金的美景。 大唐著名詩人杜牧,!在將去吳興赴任前登上樂游原,寫下了這樣一首詩:“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另一位叫祖詠的詩人初春登上樂游原,放眼秦嶺之后,回首長安城,吟誦出一首名為《終南望余雪》的詩:“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因此,在唐時這里可是登高望遠的好去處。王維、玉昌齡、裴迪、李白、白居易、朱慶馀、張祜、郎士元等眾多的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足跡和詩篇。 樂游原南為陡峭崖壁,北為緩坡。陽春三月,樂游原下,曲江水碧波蕩漾,湖面上游船、畫舫漂泊游蕩。樂游原上,亭臺樓閣鱗次櫛比,彩繪長廊環繞其間,茂林修竹,清泉潺潺,乃天朝帝都第一游春圣地。初春,白色的梨花、粉色的杏花、紅色的桃花競相綻放。臨曲江池一側的崖畔上,長滿了迎春花,黃色的小花朵順著藤蔓伸到了湖水面,輕風吹拂,迎春花隨著漣漪起伏蕩漾。 每年的三月三,長安城仕宦百姓傾城而出。仕宦之家,男女老少坐著皇室配給的官轎或騎著高頭大馬。庶民百姓套上自家的牛車載著鄉親們,不約而同齊聚樂游原,踏青賞春,盛況空前...。 一個名叫劉得仁的詩人,經常留連于樂游原上,為這里的春光所陶醉。他在《樂游原春望》里寫道:“樂游原上望,望盡帝都春。始覺繁花地,應無不醉人。云間雙鶯麗,柳映九衢新。愛此頻來往,多閑逐此身。”。樂游原,既是京城官宦和普通百姓踏青迎春的主要園林,也是遠方人們來到西京后欣賞都城全貌的最佳觀賞地。登原回望,巍巍長安城盡收眼底。劉得仁看到帝都的繁花景象,不由得感慨道:如此佳景,誰能不醉? 大唐詩人李商隱,官欲旺盛。為官運亨通,見風使舵,朝秦暮楚,而身陷“牛李黨爭”之中。結果,遭到“時人”非議,斷送了自己的“仕進”之路。在入朝為官的愿望破滅后,準備離開長安的前夕,登上樂游原排遣一下煩惱的心情,再最后望一眼曾經寄托著自己夢想的長安城。但當看到夕陽西下的景象時,聯想到自己的遭遇,傷感備至,眼眶中含著淚水吟出了“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詩句,句中流露出詩人對京城長安及仕途的無限眷戀之情。其中蘊藏著詩人無數感慨的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成就了李商隱在大唐詩壇上的地位,也讓我們記住了“李商隱”這個名字。 陜西籍的大唐著名詩人白居易,對樂游原更是情有獨鐘。白居易初到長安,前去拜訪一位在朝廷為官的前輩詩人顧況,來到門房投進拜帖。顧況一看白居易拜帖,“哦!是一位遠房鄉親,讓進來吧!”。管家引白居易來到顧況面前,白居易行禮過后,寄上從家鄉帶來的土特產,顧況擺擺手,管家收下了白居易帶來的禮物。緊接著,白居易充滿希望地寄上地方名人的推薦信。顧況放下茶杯,抬眼打量著面前這個名叫“白居易”英俊少年,捻著胡須微微一笑道:“呵呵......白居易!白居易,京城米價正貴,居大不易,你回去吧!”,初出茅廬的白居易紅著臉膛,施禮低頭退出“顧府”。 我們的少年才俊白居易從“顧府”出來后,暗下決心,一定要在京城長安爭得一席之地。 數月之后,白居易再次來到“顧府”,寄上了自己數日前寫下的一首詩,詩的前半首是這樣寫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當顧況看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的詩句以后面露喜色,暗自思量“此子可教也”,隨即對白居易道“哈哈......米價雖貴,居也易矣,你留下吧!”。 從此,白居易留在了長安,發奮苦讀,為博取“功名”而努力。大唐朝廷每三年的秋天進行一次“科舉”考試,名曰“秋闈”。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白居易參加了朝廷舉行的“科舉”考試。翌年春天“放榜”之日,白居易高中金榜“進士及第”。放榜之后,在朝廷“吏部”的主持下,新科進士們要進行一系列的慶祝活動。其中,最著名的是進行“曲江飲宴、雁塔題名”活動。 白居易等新科進士參加了在杏園舉辦的宴會之后,騎大馬戴紅花,鳴鑼開道,在長安百姓夾道歡迎之下,來到大雁塔之下進行題名活動。我們的青年才俊白居易環顧左右,新科十七名進士中唯有自己最年輕,不由得眉飛色舞,豪氣逼人的留下了“慈恩塔下題名處,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詩句。并下決心要把家安在京城最好的地方。 功成名就之后,白居易就把家就安在樂游原附近的“新昌里”,樂游原也就成了其閑暇散步和接待遠方客人的游樂之地。因此,白居易也為我們留下了多首與“樂游原”有關的詩句。 一天白居易登上樂游原,眼望高入煙云的宮闕,想起了自己遠方的好友,孔生客死洛陽,元九貶謫荊門。白居易立于樂游原這高坡之上,眼望東北,宮殿闕臺高入云端。京城的東西十二條大街,綠樹蔭濃車水馬龍,人來人往之中,怎么不見我的親人和朋友?通往皇宮方向的南北路上,前呼后擁騎著高頭大馬或坐著八抬大轎者又是何人?目睹京城的繁華景象,更加思念遠方的朋友。 在《登樂游原望》詩中發出了“獨上樂游原,四望天日曛。東北何靄靄,宮闕入煙云。愛此高處立,忽如遺垢氛。耳目暫清曠,懷抱郁不伸。下視十二街,綠樹間紅塵。車馬徒滿眼,不見心所親。孔生死洛陽,元九謫荊門。可憐南北路,高蓋者何人。”的慨嘆。 大唐盛世,地處廓城東南的樂游原,是長安城內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圖文/笑傲人生 此公眾號擁有一批國外著名華人畫家和詩人, 及國內知名作家和畫家。 推廣原創作品,傳播中華文化 紫雨軒書院原創平臺,每天更新,感謝您的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