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作為人類生活發生的物質環境的重申,既是生活中物質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具有精神方面的文化內涵。這個“人類抵抗風雨的遮蔽物”,隨著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而不斷演進,能夠很好地體了當時的文明發展狀況,較為發達的文明。 由于西方建筑尤其是一些大教堂過于宏偉,外表雕飾的也極其美麗,并且有許多雕塑精品的裝飾,給許多人的直覺是西方古建筑的風格好像有點相似又分辨不出來。今天,跟小編一起去分辨一下吧! 希臘式建筑 三角門楣、希臘柱。希臘柱分三種(借用希臘神話人物,柱式擬人化):多立克式(海格力斯亦即赫拉克勒斯)、愛奧尼柱式(赫拉)、科林斯柱式(維納斯)。古希臘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帕特農神廟。 羅馬式建筑 羅馬建筑最大的貢獻在于火山灰混凝土的應用,用于建筑拱券。羅馬建筑繼承了希臘建筑藝術,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半圓形拱卷。典型代表是萬神殿。 4世紀至15世紀在以君士坦丁堡(即古希臘城市拜占庭)為中心的拜占庭帝國(即東羅馬帝國)興起和流行的藝術風格。東羅馬帝國在與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明的交融與碰撞中形成拜占庭式建筑風格,后對俄羅斯教堂建筑、伊斯蘭清真寺建筑都產生了積極影響。主要特點是穹窿頂、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典型代表是圣索菲亞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 12世紀發源于法國,持續到16世紀。主要特點是尖塔高聳(越加接近上帝)、肋狀拱頂、飛扶壁、玻璃百花窗,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典型代表是法國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米蘭大教堂、德國科隆大教堂。 文藝復興式建筑 15世紀產生于意大利,在造型上排斥象征神權至上的哥特式建筑風格,提倡復興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形式,特別是古典柱式比例、半圓形拱券、以穹隆為中心的建筑形體等,往往追求嚴對稱。典型代表是花之圣母大教堂(佛羅倫薩大教堂)。 巴洛克式建筑 16~18世紀在文藝復興建筑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建筑和裝飾風格(巴洛克的原意為奇異古怪)。其特點是外形自由,追求動態,喜好富麗的裝飾和雕刻、強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橢圓形空間,放蕩不羈、極盡奢華。巴洛克風格打破了對古羅馬建筑理論家維特魯威的盲目崇拜,也沖破了文藝復興晚期古典主義者制定的種種清規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思想。典型代表有圣彼得大教堂。 古典主義建筑 17世紀興起,以法國為中心,狹義上是指運用“純正”的古希臘羅馬建筑和意大利文藝復興建筑樣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哲學基礎是唯理論,認為藝術需要有嚴格的象數學一樣明確清晰的規則和規范。主要特點是突出軸線,強調對稱,注重比例,講究主從關系。典型代表是巴黎凡爾賽宮。 洛可可式建筑風格 18世紀20年代產生于法國并流行于歐洲,是在巴洛克式建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洛可可風格的主要特點是輕盈、華麗、精致、細膩、繁瑣,常常采用不對稱手法,喜歡用弧線和 S形線,尤其愛用貝殼、旋渦、山石作為裝飾題材,色彩多用鮮艷的淺色調,裝飾多用如卷渦、波狀等自然題材作曲線。典型代表有巴黎蘇俾士府邸公主沙龍和凡爾賽宮的王后居室。 ![]() 所有藝術和建筑風格都是特定歷史時期經濟及社會變革的產物。由對神明的崇拜、對帝國權力的渴望、對宗教的虔誠信仰轉為對人性的關懷,后期又轉為對宮廷的推崇、對建筑遺產的悼念,建筑風格完成了一個又一個輪回的轉變,變化的是形式,不變的是功能!在這之后,西方建筑風格又經歷了多少輪回? 文章來源:編輯整理于公眾號大隱隱于圣,龍創石雕,小小建筑師,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