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是凝固的音樂,它們環繞在我們周圍,并以一種深遠微妙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模式。當我們走進或經過建筑時,它能深深地喚起我們的記憶、感觸、心聲和聯想。 由于西方建筑尤其是一些大教堂過于宏偉,外表雕飾的也極其美麗,并且有許多雕塑精品的裝飾,給許多人的直覺是西方古建筑的風格好像有點相似又分辨不出來。 今天我們對西方的建筑風格做一下整理。 古希臘建筑 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發源地,是歐洲建筑的先河,發展時期大致為公元前8~前1世紀。該時期實現了由木建筑向石建筑的過渡。 整個歐洲文明都是建立古希臘文明、古羅馬文明之上的,并且后世許多流派的建筑師,都從古希臘建筑中得到借鑒。因此談歐洲建筑首先從古希臘建筑談起。 古希臘世界是一個神話的國度,關于諸神的觀念深入到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各個城邦爭相建筑高大精美的神廟,并圍繞著神廟建筑競技場、會堂旅舍等公共建筑。這個以神廟為核心的地方,一方面作為城邦公共活動的中心,一方面用來彰顯自己城邦的魅力,增加城邦的商業吸引力。 古希臘建筑中風格成熟的柱式有三種:多立克、愛奧尼、科林斯。 多立克:一般建在階座之上,柱高與柱直徑的比例是6:1,雄健有力,象征男性美,所以多立克柱又被稱為男人柱。 多立克柱式代表建筑:帕特農神廟 愛奧尼:通常豎在一個基座上,柱高是其直徑的8-9倍,柱頭有一對向下的渦卷裝飾,富有曲線美,外形比較纖細秀美,又被稱為女人柱。 愛奧尼柱式代表建筑:勝利女神神廟 科林斯:愛奧尼克柱式的一個變體,柱頭以毛茛葉紋裝飾,而不用愛奧尼亞式的渦卷紋。 科林斯代表建筑:雅典宙斯神廟 古羅馬時期 古羅馬建筑風格是古希臘建筑風格的延續和發展,建筑類型也逐步增多,有宗教建筑、皇宮、劇場、角斗場、浴場、廣場和巴西利卡(長方形會堂)等公共建筑。還有普通住宅、公寓等居住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紀為極盛時期,達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這些宏偉高大的建筑不僅由于建筑技術的提高,也體現了羅馬帝國雄厚的國力,體現了羅馬帝國雄霸天下帝國風采。 羅馬建筑繼承了希臘的很多東西,最典型的是希臘柱式,除了希臘三種經典柱式之外,羅馬人又增加了兩種,塔司干柱式和混合柱式。然而羅馬的偉大并不是簡單的繼承,而是創造了全新的建筑形式,就是拱的技術。 拱的使用讓羅馬建筑擺脫了承重墻的束縛,空間可以更加寬大和通透。有了券拱的使用,才有了萬神殿和斗獸場這樣的經典建筑。 萬神廟,建于公元120到124年,是古羅馬最大的一座神廟。半球形穹窿頂,直徑達43.2米,這個記錄直到20世紀還未被打破。如此規模的穹頂通常需要一些支撐物,但古羅馬人精通如何建造拱形層頂而不需要柱子支撐的技術。為克服穹窿頂水平推向力,墻身做得很厚,達6.2米。穹窿正中開直徑8.9米圓孔作為采光口,光線射入,有神啟之感。 萬神廟,是羅馬穹頂技術的最高代表。 說得更簡單點,古羅馬建筑就是在古希臘建筑的樣式上,搭配各種各樣的圓頂,有的加在希臘式建筑的后面(萬神殿),有的加在上面(國會山),有的加在建筑立面里(凱旋門)。 萬神殿,羅馬,圓頂加在希臘式建筑的后面 國會山,華盛頓,圓頂加在上面 塞維魯凱旋門,羅馬廣場,圓頂在里面 拜占庭式建筑 公元4世紀,隨著基督教成為合法宗教,基督教藝術與建筑也開始得到發展。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拜占庭帝國的基督教建筑風格被稱為拜占庭風格。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繼承古羅馬建筑文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同時,由于地理關系,它又汲取了波斯、兩河流域、敘利亞等東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風格,并對后來的俄羅斯的教堂建筑、伊斯蘭教的清真寺建筑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拜占庭建筑屋頂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頂”(就像是一個洋蔥頭)。整體造型中心突出。在一般的拜占庭建筑中,建筑構圖的中心往往十分突出。既高又大的圓穹頂往往成為整座建筑的構圖中心,圍繞這一中心部件,周圍又常常有序地設置一些與之協調的小部件。 主要代表作有圣索菲亞大教堂。 圣索非亞大教堂的特別之處在于平面采用了希臘式十字架的造型,在空間上,則創造了巨型的圓頂,而且在室內沒有用到柱子來支撐。君士坦丁大帝請來的數學工程師們發明出以拱門、扶壁、小圓頂等設計來支撐和分擔穹隆重量的建筑方式,以便在窗間壁上安置又高又圓的圓頂,讓人仰望天界的美好與神圣。 拜占庭的圓頂要求高懸于空中的感覺,而不是萬神廟中冷靜的日光的神圣感。做法是在圓頂的底部、線拱的尾端,開了大量的窗子,使光線的繞射造成失去支承的感覺。向上仰望,并發展出以圓頂為中心的空間觀念。 羅馬式建筑(羅曼建筑) 約在10世紀晚期,正當拜占庭藝術遍布歐洲時,另一種藝術在西歐各地逐漸形成,并一直延續到12世紀,這就是羅馬式藝術,又譯作羅馬風建筑、羅曼建筑、似羅馬建筑等。羅馬式建筑風格多見于修道院和教堂,它被為是哥特式藝術的前身。 羅馬式風格旨在教堂建筑中顯現出上帝的榮光,其具體特征有:圓形的拱頂、厚實的石壁、粗大的角柱、窄小的窗戶以及普遍采用的水平線條等,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會威力的化身。 羅馬式建筑的窗戶很小而且離地面較高,采光少,里面光線昏暗,使其顯示出神秘與超世的意境。門窗上方均為半圓形。在藝術風格上,羅馬式教堂表現為堂內占有較大的空間,橫廳寬闊、中殿縱深,在外觀上構成十字架形。 代表建筑:比薩大教堂 哥特式建筑 羅馬帝國覆滅了,基督教卻在歐洲生根發芽,到了中世紀天主教成為了西歐的唯一宗教。神權時代來臨。 絕對的權力帶來絕對的腐敗,天主教在西歐一家獨大之后,所謂的神權大于皇權。出現了贖罪券、十一稅等為天主教搜刮了大量的財富。 因為天主教徒相信人生最后要面臨的四件事:一、死亡;二、審判;三、天堂;四、地獄。當時的人們把教堂建高,造的高,才能越加的接近上帝。 建筑風格平面以拉丁十字為主,主要特點是尖塔高聳(越加接近上帝)、肋狀拱頂、飛扶壁、玻璃百花窗,表現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強烈情感。 達勒姆主教堂典型的肋式拱頂,英格蘭 米蘭大教堂 米蘭大教堂的飛扶壁 飛扶壁是一種起支撐作用的建筑結構部件,凌空跨越下層附屬空間(如走道、小祈禱室等)連接到頂部高墻上肋架券的起腳部位,用于平衡肋架拱頂對墻面的側向推力。由于飛扶壁通常以半個拱券的形式出現,所以又稱飛券。 通俗地講,哥特式建筑就是沒有最高,只有更高,一個個尖頂高聳入云。 哥特式建筑上的玻璃百花窗其功用主要有三: 1、減輕建筑的整體重量,使得可以建的更高。 2、透光。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馬式建筑因采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景象,并表達了人們向往天國的內心理想。(玻璃著色主要以藍、紅色。藍色代表天堂,紅色代表基督之血) 3、教化百姓。 文藝復興建筑 文藝復興建筑是在公元14世紀在意大利隨著文藝復興這個文化運動而誕生的建筑風格。基于對中世紀神權至上的批判和對人道主義的肯定,建筑師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來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會的協調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藝復興的建筑是講究秩序和比例的,擁有嚴謹的立面和平面構圖以及從古典建筑中繼承下來的柱式系統。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建筑師絕不是食古不化的人,他們一方面采用古典柱式,一方面又靈活變通,大膽創新,甚至將各個地區的建筑風格同古典柱式融合一起。他們還將文藝復興時期的許多科學技術上的成果,如力學上的成就、繪畫中的透視規律、新的施工機具等等,運用到建筑創作實踐中去。 代表建筑: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筑風格具有明顯的文藝復興時期提倡的古典主義形式,主要特征是羅馬式的圓頂穹窿和希臘式的石柱式及平的過梁相結合。圣彼得大教堂是一座長方形的教堂,整棟建筑呈現出一個希臘十字架的結構,造型是非常傳統而神圣的,這同時也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一座教堂。教堂內部金碧輝煌,光線幽暗,神秘莫測,用大理石砌筑而成,里面的所有畫像都是用不同顏色大理石拼接成圖。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Baroque)一詞源于西班牙語及葡萄牙語barroco,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義者用它來稱呼這種被認為是離經叛道的建筑風格。這種風格在反對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調和表達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對城市廣場、園林藝術以至文學藝術都產生巨大的影響,一度在歐洲廣泛流行。 巴洛克建筑風格給人的整體特征: 1、華麗外表。巴洛克建筑大量使用貴重的材料,充滿了華麗的裝飾,色彩鮮麗,給人一種炫耀財富的感覺。 2、標新立異。建筑師們運用前所未見的建筑形象和表現手法。而創新的主要路徑是,首先,賦予建筑實體和空間以動態,或者波折流轉,或者騷亂沖突;其次,打破建筑、雕刻和繪畫的界限,使他們互相滲透;再次,這是不顧結構邏輯,采用非理性的組合,取得反常的幻覺效果。 3、自然題材。在郊外興建了許多別墅,園林藝術有所發展。在城市里造了一些開敞的廣場。建筑也漸漸開敞,不斷趨向自然。 4、充滿活力。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種莊嚴隆重、剛勁有力卻又充滿歡樂的興致勃勃的氣氛。 代表建筑:倫敦圣保羅大教堂 圣保羅大教堂內部 洛可可風格 18世紀20年代產生于法國,是法國古典主義以后所衍生出來的風格,其中17世紀巴洛克風格也會慢慢地滲入到它的產生當中。主要表現在室內裝飾上,是在巴洛克建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洛可可(ROCOCO)一詞源于法語巖石貝殼(rocaille),從這個詞來看也可以想象到洛可可運用了很多貝殼狀的裝飾,其他還有一些花花草草。這些題材不但用在墻面和天花板上,也用在撐架、壁爐架、鏡框、門窗框、家具腿和其它建筑部件上。它以纖細、輕巧、華麗和繁瑣的裝飾性,多采用C形、S形和渦卷形的曲線。一看就覺得像是小女人的感覺。為了模仿自然形態,室內建筑部件也往往做成不對稱形狀。室內墻面粉刷,愛用嫩綠、粉紅、玫瑰紅等鮮艷的淺色調卷草舒花,線腳大多用金色。 喜歡張掛綢緞的幔帳和水晶玻璃吊燈,陳設瓷器古玩,力圖從裝飾到小品、到室內物件的設置,顯出豪華的高雅之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