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產汽車并不是電動化轉型中的新兵,當年一款暢銷的聆風,打出了漂亮的戰績。但時至今日,我們才看到了更有希望的繼任者Ariya,來承接更為主流的市場。多年以來,日產經歷了什么?未來數年,日產又能否快馬加鞭? 日產Ariya是一款量產車,尺寸和定位介于奇駿與逍客之間,動力系統為純電驅動,對概念車的還原度很高,看上去竟有些不真實。 在日產Ariya的產品介紹中,主要有兩個關鍵詞:“電動化”和“智能化”,而智能化的篇幅明顯更多一些。 這是一個新趨勢。如果說上一輪電動化,只是將內燃機系統換成了電動機系統,那么這一輪電動化,其實智能化需求也是推手之一。 在電動化車型上,智能化能夠更好地實現。 日產Ariya出自于全新的電動平臺,引入了e-4ORCE技術,其實就是雙電機結構。電池容量有63kWh和87kWh兩個版本,另有兩驅版和四驅版可供選擇,不同組合之后,最低WLTC續航里程為430公里,最高超過610公里。產品布局和相關數據其實很傳統,這符合日產的風格。 智能化主要體現在兩部分,一部分是車內雙大屏營造的智能座艙,另一部分是ProPilot駕駛輔助系統。日產Ariya除了攝像頭和雷達外,車頂還有兩組衛星接收天線,前者是單車智能的基礎,后者是為了接收高精度的定位信息。 一方面,日產Ariya可以實現在單一車道上巡航行駛,也可以判斷道路情況,輔助改道;另一方面,駕駛輔助系統與衛星和導航相連,提前規劃路線只是“餐前小菜”,還可以根據道路限速調整車速,更準確的定位也有助于單車智能的精確性。 ▎上一輪電動化的尖子生 20年多前,新能源遇到了一波小高峰。 這一切緣起于美國加州政府的零排放愿景。各家車企想要在加州賣車,首先要達到加州政府規定的油耗和排放標準。 通用在那個時候推出了電動車EV1,初代版采用的還是鉛酸電池。豐田也有電動版RAV4。但結局是,EV1折騰了一段時間被集中銷毀,電動版RAV4也沒有賣出多少臺。 通用EV1 因為技術不成熟,價格太貴了,車企得補貼大量的錢才能賣出去。 后來,形勢變了,豐田發現利用混動技術可以達標,本田也有比較強的發動機技術,而他們對于新能源的共識,開始指向更為渺遠的氫能,電動化反而被擱淺了。 日產不一樣,21世紀初,是它最困難的時候,戈恩來了。 為救日產于水火,戈恩開啟了大刀闊斧的改革運動,但電動化被保留了下來,在2010年的時候推出了聆風這款車。 日產為什么能夠在上一輪競賽中選定電動化?首先是在混動技術上不及豐田,需要有所差異化,電動車幾乎是唯一選擇;其次,當時日本內部有意推動核電發展,如果電動車的銷量可以起來,最終有望推動核電的進程。日產汽車成為了東京電力公司(具有核能發電業務)的聯盟伙伴。 日本人并不是保守,他們只是在諸多方案中做出一個最合乎當下需求的選擇,但要完全豪賭,他們確實做不到。 豐田普銳斯 所以,當豐田發現混動技術可以滿足需求的時候,沒有動力朝著電動化轉型。當日產發現憑借一款聆風,也可以達到排放需求的時候,也沒有想著推出更多的電動車。 再比如,二戰之后,物資匱乏,同時,美國人禁止日本人生產燃油車。所以,日本人開發出了那個年代的電動車作為替代品。這只是臨時變通的一種選擇,他們并不認為電動車是主流發展方向,所以當禁令放開之后,又立馬轉移到了燃油車。 1947年,日產汽車收購了東京電力汽車有限公司生產的電動車Tama EV 同樣的,當整個世界再次為電動車瘋狂的時候,日系品牌仍然會紛紛轉型,這還是一種合乎當下的最優選擇。 ▎下一輪電動化,日產的戰略規劃 日產聆風誕生于2010年,當時有很高的呼聲說,聆風會被引入中國市場。后來,原汁原味的聆風沒來,換了個馬甲,晨風這款車上市了。 第一代日產聆風 聆風的產品特點非常鮮明,基于“油改電”的方式,將內燃機系統替換為電動機系統。但在當時,“油改電”并沒有多少爭議,大家認為這是電動車順理成章的開發邏輯。 電動車的核心訴求,就是“內燃機換成電動機”,思維很純粹,對續航里程、智能化程度還沒有太高的要求。 第一代日產聆風 日產聆風確實很爭氣,進入2019年,全球累計銷量已經突破40萬輛。但日產聆風也很無奈,十年間,除了一款不走量的e-NV200外,日產再沒有推出新的電動車。 聆風在唱獨角戲,換代節奏也偏慢,直到2017年,第二代才正式發布,目前仍處于第二代的產品周期內。 第二代日產聆風 從聆風這款車上,可以看出,日產對待電動化的態度是堅持但不著急的。 進入2019年,日產深陷內患,戈恩出走,同時又有外憂,電動化進入第二輪高峰期,角斗場從美國轉移到中國。而且,電動化更像是一個跳板,智能化成為另一股重要的推動力。 第二代日產聆風 如果不是聆風撐場面,日產在電動化領域似乎隱身了好多年,這也是日系諸多品牌的共同畫像。但他們只是小心翼翼,其實并不固執,當時代召喚的時候,仍會迅速轉變。 2017年至今,日產相繼推出了幾款電動概念車。最早的那款車是IMx,設計風格與如今的Ariya極為神似,當時盛傳的量產落地時間在2020年下半年,基本符合預期。 日產IMx概念車 2019年,在日內瓦車展上,日產亮相了一款IMQ概念車;同年的東京車展上,正式亮相了Ariya Concept概念車。產品越來越成熟,所以,到了2020年7月,Ariya量產版公布,預計明年進入中國市場,正式開啟日產新能源的下一階段。 日產IMQ概念車 日產Ariya概念車 日產有兩條技術路線:1. 純電動車,采用真正的電動平臺,到2022年,該平臺要覆蓋70%的電動車產品;2. e-POWER技術,就技術原理而言,相當于增程式電動車,在政策上一般視作“電動車”,確實具備一定的節油效果,到2022年,日產每年銷售100萬輛電動車或e-POWER車型。 算一下,現在到2022年,還有17個月,日產掌舵者內田誠曾在中國履職,深知這一輪新能源爭奪戰,中國市場舉足輕重。 所以,在Ariya發布會現場,內田誠雖然沒有透露太多的計劃與銷量預期,但是,他重點指出,中國是日產汽車非常重要的市場。 未來17個月中,日產汽車會有12款車型上市,具體有哪些車,是怎樣的動力,內田誠還是沒有說透,但有一點毫無疑問,新能源的下半場已經開賽,日產的節奏要加快了。 版權聲明:本文為《童濟仁汽車評論》獨家稿件。歡迎任何形式的轉載,但須注明出處為《童濟仁汽車評論》和撰寫作者。如有任何侵權行為,侵權者將承擔相應法律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