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述
治療目標:穩定、有力、無痛、活動范圍良好的肘關節。 (二)解剖特點 1.解剖生理特點
正常肘關節伸直時,肱骨內、外上髁與鷹嘴突三點在一條直線上時,屈肘90°位時此三點形成一個等腰三角形。 滑車軸相對于肱骨長軸在男性近94°,女性近98°?;囕S相對于內外側髁的連線向外旋轉3°~8°。 2.骨骺血供特點
(三)應用解剖 1.體表測量和活動度
2.“三柱”理論
注意:恢復滑車的寬度 3.內固定物安放位置的考量 以“三柱”理論為基礎
“垂直”、“平行”之爭 4.前后“三窩”
內固定物避免進入“三窩” 5.肘關節的運動
6.肘關節的穩定結構
(四)損傷機制 1.直接暴力:
2.間接暴力:
3.骨折線方向與受力因素分析:
(五)骨折分型 1.AO分型 A型:關節外骨折 B型:部分關節內骨折 C型:完全關節內骨折 27個亞類,61小類 2.肱骨小頭或肱骨遠端冠狀面骨折--Bryan&Morrey分型 I型:肱骨小頭完全骨折,可伴有滑車外側的少量累及 Ⅱ型:肱骨小頭前方骨軟骨骨折,僅帶有少量軟骨下骨 Ⅲ型:肱骨小頭壓縮骨折或粉碎骨折 Ⅳ型:肱骨小頭冠狀骨折延伸至內側累及絕大部分滑車 3.肱骨小頭或肱骨遠端冠狀面骨折--David Ring分型 I型:骨折僅累及肱骨小頭及外側滑車 Ⅱ型:Ⅰ型骨折合并外上髁骨折 Ⅲ型:Ⅱ型骨折合并肱骨小頭后方的外側柱骨折 Ⅳ型:Ⅲ型骨折合并滑車后部骨折 Ⅴ型:Ⅳ型骨折合并內上髁骨折 (六)骨折評估 1.臨床評估
2.影像學評估
(七)手術指征及目的 1.無移位的A1型髁上骨折可行保守治療,其他干骺端和關節內骨折多數需手術治療。 2.恢復穩定的、有力的、無痛的活動范圍良好的肘關節。 3.關節面解剖復位、重建肱骨遠端解剖形態、堅強固定、早期全程的功能鍛煉。 4.所有同時累及內外側柱的肱骨遠端骨折均需使用雙鋼板固定(垂直、平行)。 5.合并血管神經損傷或開放骨折需急診手術,制動時間延長,增加異位骨化發生概率。 (八)手術治療 1.體位及術前準備
2.切口體表投影
3.入路選擇 根據骨折不同類型選擇合適的入路,在保證手術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損傷。
1)肱三頭肌劈開入路
2)經肱三頭肌兩側入路
3)向外翻轉肱三頭肌入路
4)尺骨鷹嘴截骨入路
5)尺骨鷹嘴的關節面“裸區” 在尺骨的半月形切跡上,尺骨鷹嘴尖和冠狀突尖的連線中點附近,有一個無關節軟骨或很少關節軟骨覆蓋的區域,稱為“裸區”,該處截骨,可減少對關節軟骨的破壞。 4.骨折的復位與內固定--平行鋼板原則
5.閉合切口
6.肘關節置換術
(九)術后并發癥防治 1.常見并發癥:肘關節活動受限、骨折不愈合、骨折畸形愈合、神經損傷及伸肘裝置破壞。 2.熟悉解剖、精細操作:注意辨認血管神經、尺神經前移。 3.獲得解剖復位:
4.干骺端和骨干的固定:如骨質疏松或粉碎嚴重,可適當短縮,雙鋼板固定。 5.內置物的選擇:應有足夠強度,加壓、重建、鎖定鋼板聯合應用,1/3管型板強度不足易失敗。 來源:本文為好醫術作者綜合整理,部分內容來源于李虎老師課件,僅用于學習交流,轉載請標注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