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信,俗話叫印把子、章子,顧名思義,就是以印為信的意思,蓋了戳,等于信用加身,好比"見字如面……"。 皇帝和百姓、官府和民間,日常都需要用印。不同的印信代表不同的身份,印的信用含金量也天差地別。印信的名堂,大有講究。 印信的種類 印信按照所有人不同,可以分為三類。 第一類,皇室印信。璽和寶,通常叫御璽、御寶。璽是皇帝印信的獨有稱呼,寶則皇帝、皇后、親王等皇室其他人員的印信都可以叫。清代皇帝用的璽和寶一共三十五方。① 皇太后、皇后、皇貴妃、貴妃的印信都叫金寶。 妃子的印信不能叫寶,只能叫印,因為用黃金打造,也叫金印??ね跤⌒攀墙痫椼y印。 第二類,衙門和官員印信。除了皇室的璽、寶、印,衙門印信又可以細分為五種: 印,正規常設機構使用。關防,經濟部門使用,臨時印信也用。圖記,內府、邊疆衙門使用。條記,州縣主簿、守備等使用。鈐(qián)記,各省基層文職官員使用。 還有一種和鈐記類似的印信叫戳記,農村的地保使用。鈐記和戳記,都不在朝廷管轄范圍,由當地官府找人雕刻、管理。 《欽定大清會典》對不同級別的衙門、官員印章規定十分詳細。 銀印或銀質關防,除衙門外,以下官員可用:文職一二品,京內三品,順天、奉天二府,外承宣布政使司,武職一二品。 銅印關防、鈐記,除衙門公章外,以下官員可用:京內文職三品、詹事府以下,外提督、學政、提刑、按察使司以下,內外武職三四品以下。 第三類,百姓印信。 百姓也有自己的印章。不識字的平民,沒有印章,就用手印代替。手印簡單、實用,直到今天還廣泛使用。 衙門的行在印 清代官印實行雙印制,堂印和行印。顧名思義,堂印就是保存在衙門不動的印,行印就是主官外出時攜帶使用的印。為了區別,行在印在官稱之前加刻"行在"。 行在印起源于多爾袞。順治六年(1649年),攝政王多爾袞諭禮部:我帶兵在外,政令需要多個衙門下達,官印不便攜帶,"各衙門各另鑄一顆加一行字。著禮部作速造辦,各該衙門攜用。"此后雙印制在各衙門推廣,并延伸到地方官和軍隊。如巡撫、總兵除正印外,都有行營印。 皇帝行寶平時保存在寢宮,皇帝出巡,行寶由內閣學士捧寶隨行。各衙門行印平時放在庫房,外出時由衙門負責管印的官員貼身攜帶。 新官上任,都要將堂印、行印捧到大堂上,舉行拜印儀式。② 印信形制 印的材質一般用銀或銅,關防材質用銅或木,官員、文人印章用銅或石,平民用石或木。百姓手印材質,哈哈,有機的。 齊白石不僅是中國畫的大家,也是刻印大家。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34歲的齊白石開始學習刻印。齊白石回憶自己所用的印章材料,有壽山、青田、雞血、田黃等等石料,"貴重得了不得",還為了一塊青田石跟人打賭,冒險倒退著走過一條溪上的獨木橋。③ 印有印紐。印紐的形狀有兩種,一種就是簡單的直紐,和現在的公章把子沒太大區別。另一種是雕刻的動物紐,主要有:皇太后金寶盤龍紐,皇后金寶交龍紐,皇貴妃、貴妃金寶蹲龍紐,妃金印龜紐,親王、世子金寶龜紐,郡王金飾銀印麒麟紐等等。 衙門官印和所有文官、三品以下武官印信都用直紐,一二品武官用虎紐。 關防都是直紐,長方形,有銀、銅、木材質。圖記為銅質直紐,長方形。 鑄印機關 清代對官印管理嚴格。官印一直由專門機構負責制造。宣統以前,鑄印由禮部專管。宣統三年(1911年),清廷成立印鑄局,專門負責衙門印信鑄造。 印信的鑄造有規定的程序。衙門印信需要奏請朝廷批準,再交禮部鑄造。 印文字樣 皇室成員妃子以上印信,"均清篆左、漢篆右,用玉筋文"。親王、世子印信用芝英篆體。文職二品以上官員,用尚方大篆。京官三品和外省提督、學政、提刑、按察使司,用尚方小篆。二品以上武官,用柳葉篆。京官四五品、外官三四品,用鐘鼎篆。京官六品、外官五品以下,用垂露篆。內外武職三四品,殳篆。四五品以下,懸針篆。④ "提督山西總兵官印",10.5cm×10.5cm,正方形 清代官方用印,除朱砂印油外,也有用紅、紫、粉、藍等顏色的,其中藍色只能在國喪期間使用。 用印實例 光緒末年,清廷推行新政,新設一批衙門,郵傳部是其中之一。從郵傳部的奏折匯編中清晰還原了清代官印的管理體制。 一是衙門大?。赫?、關防、行在印一個都不少。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九月二十,清廷成立郵傳部,主管輪船鐵路電線郵政。九月二十四,新成立的郵傳部上奏,請求批準鑄造印信,并先期臨時刊刻木質關防。 奏折中說,"辦理一切事宜須有印信,方足以昭信守,應請旨飭下禮部鑄造頒發"印信,并且在印信未到以前,準許郵傳部自行刊刻木質關防,內容為"郵傳部之關防"。皇太后、皇上"依議,欽此。"⑥ 新設衙門的負責人第一件事就是奏請朝廷批準鑄印,印信沒有鑄好之前,經朝廷同意,可以臨時自行刊刻木質的關防代替。 一個月以后,郵傳部再奏,請示"開用關防日期",報告已于九月二十五開始使用木質關防。⑦ 次年正月,禮部鑄造的新印交給郵傳部,正月二十六,郵傳部開始使用,印信的文字內容為"郵傳部印"。同樣,啟用印信也要向朝廷報告。原來臨時關防"自行銷毀"。⑧ 這次報告,"開用新鑄印信片",郵傳部用的是"片"而不是奏折。"片"是附帶夾在別的奏折里面的短小報告。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二十四,郵傳部上奏,請求鑄造"行在郵傳部印"。理由是"查舊制,在京各衙門皆有頒給行在印信,以備行幸扈從隨時鈐用",得到光緒皇帝批準。⑨ 一個衙門的官印,前后四次向朝廷專報,耗時兩年多,經歷臨時、正式和外攜三種印章。正式官印叫"印",印文為"郵傳部印"。臨時官印叫"關防",印文為"郵傳部之關防"。行在印叫"行在郵傳部印"。 二是內設機構和官員用印。 光緒三十三年六月,郵傳部與軍機處商定郵傳部內設機構有船政、路政、電政、郵政、庶務五個司,承政、參議兩個廳。七月初三,郵傳部奏請五個司按規定請求禮部鑄印,承政廳、參議廳鑄造"三四品廳印",兩廳的"僉事"為正五品官,請求"援照內閣典籍之例,各鑄五品銅印一顆"。 這兩個廳的負責人由丞、參兼任。郵傳部設左丞、右丞各一人,左參議、右參議各一人,僉事四人。丞、參名義上是廳領導,實際上主要跟隨部領導(尚書、侍郎)辦事,有點像是秘書長。廳的具體工作反倒是僉事在負責。所以,郵傳部請求除了兩個廳的官印以外,還為負責的僉事另鑄銅印。 九月十一,禮部奏片報告印已鑄好,郵傳部于是派人領回。九月二十,各廳、司"敬謹開用",銷毀臨時木質關防。開用新印,專報朝廷。⑩ 三是下設單位印信使用關防。 按照《郵傳部官制清單》,郵傳部應設圖書館和通譯局,草創期暫統設一起,名為圖書通譯局。 光緒三十三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郵傳部奏請依慣例"請禮部鑄銅質關防一顆,文曰:'郵傳部圖書通譯局關防'",并請在銅質關防沒有下發之前,先自行刊刻木質關防開用。 上諭:"依議,欽此。" ? 四是下屬企業印章管理。 晚清鐵路建設往往一事一議,朝廷臨時賦予大臣專任或者兼任負責人,有點像欽差大臣的體制。比如直隸總督袁世凱按屬地管轄原則,曾兼任督辦關內外鐵路大臣。這種兼職,像欽差大臣一樣,也有專門的關防。 唐紹儀曾被朝廷委任為辦理京漢鐵路大臣和辦理滬寧鐵路大臣,郵傳部成立以后,唐紹儀任侍郎,相當于鐵道部副部長。角色轉換之后,唐紹儀迅速將"辦理京漢鐵路大臣"和"辦理滬寧鐵路大臣"兩枚關防上交郵傳部,相關工作也就轉由郵傳部集體負責。? 其他新建鐵路,無論官辦商辦,都由鐵路主管部門郵傳部(郵傳部之前曾是商部)向朝廷奏明刊發木質關防,并報告啟用日期。關防文字一般為:"總辦×××鐵路事宜關防"。 光緒三十二年,云南騰越鐵路開辦,郵傳部奏明刊刻發給關防為"總辦滇蜀騰越鐵路事宜關防"。 即使鐵路主辦方為公司,關防的批準、刊刻、頒發也是一樣。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同蒲鐵路開始建設,建設主體為山西同蒲鐵路有限公司,建設過程中需要公章。因為是臨時機構,禮部制造、頒發公章到山西耗時太久。郵傳部奏請,由郵傳部刊刻一枚木質關防,內容為"總辦山西同蒲鐵路有限公司關防",照慣例管理,事后銷毀。? 木質關防使用久了以后,會出現字跡模糊現象,需要更換新的關防。程序還是一樣,由主管部門向朝廷奏請批準后以舊換新,但舊關防需要"截角繳銷",就是破壞性銷毀。宣統三年四月初八,郵傳部奏請更換四川川漢鐵路公司木質關防。? 參考書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