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50章解讀 張武忠初稿2017.8.27 【原文】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i)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 50.3“蓋聞善攝生者,陸行不遇兕(si)虎,入軍不被甲兵。兕無所投其角,虎無所用其爪,兵無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無死地”,從正面展示正確的趨吉避兇之道。 “蓋聞”是大概聽說,“攝”有汲取捕捉之義,“生”是保全生命,后世道家把“攝生”作為養(yǎng)生的宗旨,將攝生歸納為聚精養(yǎng)氣存神,也就是中國人非常注重的“精氣神”。 “兕”讀作(si),古書中記載的一種類似于犀牛的異獸,泛指有角的猛獸,“虎”泛指有鋒利爪牙的野獸,“甲”是沉重堅硬的重型盾牌鎧甲,“兵”指銳利的刀槍兵器,“刃”是刀槍的利刃。 《周易》中也以兇猛的老虎比喻人世間的險惡,《周易》第10卦是履卦,文王卦辭曰“履虎尾,不咥人,亨”,“咥”讀作(die),是周文王家鄉(xiāng)陜西的方言,既指野獸張開血盆大口痛快地咬,也描繪人們痛快淋漓地大塊吃肉大口吃飯。履卦是講如何遵循天道和禮節(jié)行走于社會,人世間處處充滿危險,最危險的狀況莫過于跟在老虎屁股后面,如果摸老虎尾巴,老虎也沒有回頭咬你,就說明你謹慎小心的功夫到家了。 “死地”一語雙關(guān),既說人世間的爭斗猶如險惡的斗獸場,又指善攝生之人不與人爭斗,那么別人也不去傷害他,把他當做朋友來善待。我們都聽說過“狼孩”的故事,一個小孩子身陷狼窩,兇殘的狼非但沒有傷害他,反而把他當做同類來哺育。 那么怎樣才是正確的養(yǎng)生之道?我大概聽說他們善于順應(yīng)自然攝取天地之精華,聚精養(yǎng)氣存神以至形神合體營魄抱一,故能百害不侵頤養(yǎng)天年。在陸地上行走不會遭遇犀牛猛虎等野獸的攻擊,置身戰(zhàn)場也不會遭受甲兵利器的傷害。犀牛于其身無處投角,老虎于其身無處伸爪,刀槍于其身無處下刃。 這是為什么?因為他既沒有置身于人生的斗獸場,所以能脫離兇險的死地,況且身上也沒有致死的短處和部位,故稱“以其無死地”。 所以人生在世,應(yīng)清靜無為善于主動避害,不給人留下任何傷害的動機和機會,更要遠離是非兇險之地以免誤傷,則能延年益壽頤享天年。 張武忠2017.8.27于北京。 |
|
來自: 挑燈看劍AAAAA > 《道德經(jī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