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秋分了,秋分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六個節氣,白天和黑夜在這一日達到平衡,陰陽相半,晝夜均而寒暑平。 秋天的涼意已悄然而至,每一場降雨都使氣溫慢慢降低,“一場秋雨一場寒”,面對晝夜溫差變化,保持人體內陰陽平衡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正所謂“陰平陽秘,精神乃治”,所以在秋分時節也應遵循陰陽平衡的規律,去適應節氣的變化。若不能適應秋季的變化規律,則容易導致疾病的產生。如《內經》言: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瀉,奉藏者少。 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傳統療法科劉媛媛主任和她的團隊,本期為大家介紹幾種養生方法,由內而外地在秋季調理身體,舒心地度過這個怡人美好的季節。 傳統外治 固元氣 秋分過后,天氣逐漸轉涼,人體容易發生呼吸道及胃腸道疾病,適當的傳統外治方法可以調節人體內的陽氣,以抵御病邪。 秋季陽氣應當以收斂潛藏為主,所以在選擇養生方法上以溫和為宜,能夠鞏固元氣。 節氣灸 可以通過艾灸相關穴位來健脾補腎,溫養體內陽氣,通過脾胃的升降調節,使體內元氣升降有序,周流全身。 中醫院傳統療法科開展節氣養生灸(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在神闕穴采用隔鹽隔藥灸的方法,順應節氣的變化規律,調和人體陰陽狀態,以達到鞏固元氣、養生保健的效果。 穴位: 神闕穴:在臍中部,臍中央。 關元穴: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 涌泉穴:足底部,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約當足底第2、3跖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1/3與后2/3交點上。 三陰交: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面后緣。 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脛骨前嵴外1橫指處。 頻率:隔天艾灸1至2個穴位,每次10-15分鐘,距離合適,溫熱為宜; 注意事項:陰虛體質患者則應慎用或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中藥沐足 中藥沐足主要有溫經通絡、疏通氣血、引火下行的作用,達到改善睡眠、舒緩情緒的作用。 處方:艾葉、花椒、桂枝、川牛膝、小茴香各15克。 方法:將以上中藥水煎取藥汁約3000毫升,放置至40攝氏度左右,沐足時水量能浸沒腳踝為宜,每次時間約20-30分鐘。 頻率:每周1-2次。 注意事項:凡對以上藥物過敏者禁用;局部有皮損、皮疹、孕婦及兒童不宜;糖尿病及神經病變患者慎用,避免燙傷。 節氣貼敷 穴位貼敷療法是采用藥物貼敷于人體特定穴位皮膚表面,以刺激經絡、調整臟腑陰陽,從而發揮散寒除濕、溫補陽氣作用的一種中醫特色療法。節氣貼敷遵循天人相應規律,在節氣陰陽轉換之時,能夠起到調節正氣,平衡陰陽的作用,包括春分、秋分、三伏天、三九天。 秋分氣溫逐漸下降,陽降陰升,容易導致胃腸病、呼吸病、關節痛病情的加重,為此可以采用節氣貼敷,增強正氣,減輕不適癥狀的產生。 因為辨病辨證調制不同的藥膏,建議到傳統療法科咨詢醫生。我院傳統療法科提供春分、秋分等節氣貼敷治療,針對呼吸道、消化病、關節病痛及亞健康體質的調理。 小兒推拿 秋天天氣干燥,小寶寶們皮膚容易變得干燥,大便變干,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給小寶寶滋陰補水。秋天天氣變涼,小寶寶們較易產生呼吸系統、消化系統的不適,我們可以嘗試小兒推拿,增強抵抗力。 補肺經:由指端推至指根。可補肺益氣 清補脾:大拇指橈側,指根到指尖,來回推。可健脾和胃消食 ![]() 補腎經:由指端推至指根。可補腎益精。 ![]() 揉二馬:按揉手背無名指與小指掌關節后凹陷中。可滋陰補腎 ![]() 揉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距離脛骨前嵴1寸,拇指按揉。可健脾益胃,強健體質。 ![]() 揉涌泉:腳掌底部前1/3與后2/3交界處的凹陷中,拇指按揉。可引火歸元,止吐瀉。 ![]() 情志起居 蓄精氣 ![]() · 情緒容易緊張焦慮的氣郁體質人群,更應注重情緒的疏導與適當的運動結合。 · 面色偏暗易長斑的血瘀體質及易過敏的特稟體質人群需要保持一定的運動量,調節氣血運行,增強正氣。 · 怕冷易倦乏力的陽虛及氣虛體質人群面對秋天的涼風習習,應注重保暖,以免受涼產生不適。 飲食調養 顧陰津 秋分時節,燥氣主令,對應于肺,天氣也變得干燥,燥邪易傷肺陰,容易耗傷人體的津液,容易出現口鼻干燥、咽干、皮膚干燥、便秘等癥狀。故在飲食上宜食用溫和、甘潤養肺的食物,比如梨子、甘蔗、柚子、百合、銀耳、芝麻、山藥、桂圓等。這些食物,尤其適用于陰虛體質人群。對于陽虛、氣虛體質人群可適當加上茴香、韭菜、黨參等溫陽益氣的食物,體形肥胖及油脂分泌過多的濕熱及痰濕體質患者應以清淡飲食為主,不宜過多肥甘厚膩。 ![]() 紅棗銀耳羹 【材料】紅棗30克,銀耳30克,冰糖25克。 【做法】紅棗洗凈,銀耳泡發好。鍋內加水適量,放入上述配料,燒開后小火熬煮20分鐘即可。 【功效】滋陰潤燥養血 玉竹百合瘦肉湯 【材料】玉竹、百合各30克,豬瘦肉300克,生姜2-3片。 【做法】玉竹、百合用清水洗凈,稍浸泡;豬瘦肉用清水洗凈,整塊不用刀切;然后一起與生姜放進瓦煲內,加入清水2000-2500毫升(約8-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為文火煲約2-3個小時,調入適量食鹽和少許生油便可。 【功效】滋陰潤燥,益氣生津。 ![]() 專科簡介 ![]() 醫生名片 劉媛媛 主任中醫師 碩士 ![]() 廣東省針灸學會常務委員 名中醫符文彬教授學術繼承人 擅長: 運用針、藥等多種中醫傳統特色療法防治婦兒常見病及亞健康調理,如月經不調、不孕癥、多囊卵巢綜合癥、卵巢早衰、郁證、痤瘡、小兒疳積、生長發育遲緩等。 出診: 周一/二/四/五全天,周三上午及夜診 周楚山 住院醫師 碩士 ![]() 擅長: 運用針灸、經方、臍針等治療胃腸道、呼吸道、婦科疾病及亞健康體質調護,如腹脹腹痛、咳嗽咽痛、頸肩腰腿痛、痛經、帶狀皰疹、睡眠障礙、中風后遺癥等。 出診: 周二/三/四/五/六全天 陳佳麗 住院醫師 碩士 ![]() 海派小兒推拿傳承人 擅長: 運用針灸、小兒推拿等療法治療小兒肌性斜頸、小兒疳積、便秘、近視、咳嗽等小兒常見病及體質調理,成人頸肩腰腿痛、肥胖、月經不調等婦科常見病及亞健康調理。 出診: 周一/二/三/四/日全天 黃敏 醫師 ![]() 擅長: 小兒推拿治療厭食、便秘、腹瀉、小兒咳嗽、鼻炎等 出診: 周日/一/二/三/四全天 |
|
來自: gztxd > 《秋 8,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