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幅《山徑春行圖》一展開,空靈的留白處讓畫面立馬深遠起來。一位儒雅的文士,一個抱著琴的小童,一顆剛抽出新枝的柳樹,引來兩只歡樂的小鳥,詩人望著遠方,柳枝飄向同一方,右上角是宋寧宗親筆題寫的詩詞:“觸袖野花多自舞,避人幽鳥不成啼”似為文人此時內心獨白。 這樣“一角”的構圖雖然筆墨做了減法,卻讓畫面意境豐富起來,以有限的筆墨描繪出無限的氣韻,典型馬遠式的“留白”。 踏歌是民間的一種娛樂形式,農民們干活之余自己搞點娛樂活動,手舞足蹈地唱唱山歌。 馬遠是畫院畫師,畫畫主要是為了取悅皇帝,告訴主子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所以在畫面上方留白處,宋寧宗題了首王安石的詩: “宿雨清磯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yè),垅上踏歌圖。” 南宋偏安一隅的政治格局,給人造成了“殘山剩水”的直觀心理感受。這一點反映到繪畫上,就是山水畫的構圖方式改變了,從北宋范寬、李成一路頂天立地的“大山大水”式變成為南宋馬遠、夏圭的“馬一角、夏半邊”式。這一變革雖非一日之功,但馬遠無疑是變革潮流中最重要的畫家之一。 馬遠畫的水十分驚人。只是畫水,馬遠就畫了十二幅,描寫水在不同地方,不同季節(jié)的波紋,有微風吹動的平穩(wěn)水波,有陽光閃耀的湖水,有激流濺射起來的波浪。 《水圖》全景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而皇帝并沒有直接出現(xiàn)在畫面中,如果不讀題詩,很難了解這幅畫的背景。正是“馬一角”局部的巧妙細膩與全卷的空靈留白,讓畫面在內斂中爆發(fā)想象力。 當然,無論是他“一角”還是“遠水” 都讓我們在含蓄中更好地感知了宋人的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