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仝好茶成癖,曾著有《茶譜》,有“茶癡”之號,被世人尊稱為“茶仙”。盧仝詩風浪漫且奇詭險怪,人稱“盧仝體”,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詩,傳唱千年而不衰,其中的 “七碗茶詩”之吟,最為膾 炙人口。茶的功效,和盧仝對茶飲的審美愉悅,在詩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人以詩名,詩則又以茶名。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是盧仝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后的即興作品。全詩可分為三部分,共 262 字(不含標點),一氣呵成,盡情抒發了對茶的熱愛與贊美。開頭寫謝諫議送來的新茶,至精至好至為稀罕,這該是天子、王公、貴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寵若驚之感。中間敘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由于茶味好,一連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時,覺得兩腋生清風,飄飄欲仙, 寫得極其浪漫。最后,忽然筆鋒一轉,轉入為蒼生請命,希望養尊處優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精美的茶葉時,知道它是無數茶農冒著生命危險,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采摘來的。詩人期待茶農們的苦日子能有盡頭,詩里蘊含著詩人對茶農的深深同情。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全詩奇譎特異,句式長短不拘,錯落有致,行文揮灑自如,直抒胸臆 :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 口云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里,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云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第一部分分三層。頭兩句為第一層 :送茶軍將的叩門聲,驚醒了他日高三丈時的濃睡。軍將是受孟諫議派遣來送信和新茶的,他帶來了一包白絹密封并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讀過信,親手打開包封,并且點視了三百片圓圓的茶餅。密封、加印以見孟諫議之重視與誠摯 ; 開緘、手閱以見作者之珍惜與喜愛。字里行間流溢兩人的互相尊重與 真摯友誼。贊嘆諫議大夫孟簡與處士盧仝的真摯友誼,如果沒有他的贈茶,中國茶文化也許就不會有這首“七碗茶詩”。 第二層寫茶的采摘與焙制,以烘托所贈之茶是珍品。頭兩句說采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嘗新茶,百花因此不敢先茶樹而開花。接著說帝王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連載四句,著重渲染珍品的“珍”。之后四句,說像這樣精工焙制、嚴密封裹的珍品,本應是天子王公們享受的,而今竟到這山野人家來了。在最后那個感嘆句里,既有微諷,也有自嘲。 通過樸素鋪敘,詩句給人以親切之感。詩中雖出現了天子、仁風、 至尊、王公等字樣,但并無諂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卻把詩人自己和他們區別開來,把他劃入山野人群中。作為一個安于山林、地位卑微的詩人,他有一種坦直淡泊的胸襟。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欲,茶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托。 第三層寫反關柴門,家無俗客,這是一種極為單純樸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環境。只有在這種環境中,才能擺脫可厭的世俗,過他心靈的生活。紗帽,這里指一般人用的紗巾之類。詩人紗帽籠頭, 自煎茶吃,這種平易淡泊的外觀,并不說明他內心平靜。讀完全詩, 才會見到盧仝內心熾熱的一面。碧云,指茶的色澤 ;風,指煎茶時的 滾沸聲 ;白花,煎茶時浮起的泡沫。 第二部分是全詩的核心所在,“七碗茶詩”的思想在此完全展露。在茶癖的眼里,煎茶自是一種極美好的享受,并不是單純為了修飾字面。飲茶時,所飲之茶就像一陣春雨,使人內心世界一片蔥翠。在這里,盧仝集中了奇特的詩情,并打破了句式的工穩。在文字上做到了“深入淺出”,或者說“險入平出”。七碗相連,如珠走坂,氣韻流暢, 愈進愈美。“七碗茶詩”是《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最精彩的部分, 寫出了品飲新茶給人的美妙意境,一杯清茶,讓詩人潤喉、除煩、潑墨揮毫,并生出羽化成仙的美境,寫出了茶之美妙。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看似淺直,實則沉摯。第三碗進入 素食者的枯腸,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腸中搜索的結果,卻只有無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卻又使人平添無限感慨。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緊處。他寫來輕易,筆力卻很厚重。心中郁積,發為深山狂嘯,使人有在奇癢處著力一搔的快感。飲茶的快感以致“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說是匪夷所思了,這是對孟諫議這位飲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贊譽。同時,從結構上說,盧仝也要用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飄飄欲仙的感覺,轉入下文為蒼生請命的更明確的思想。 第三部分是為蒼生請命之作。蓬萊山是海上仙山,盧仝自擬為暫被謫落人間的仙人,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風,返回蓬萊。 因為那些高高在上的群仙,不知下界億萬蒼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萊山,替孟諫議這位朝廷的言官去問一下下界蒼生的事,問一問他們究竟要到什么時候才能夠得到喘息和休息的機會。盧仝期待勞苦茶民的苦日子能有盡頭,得有喘口氣的一天。他寫這首飲茶歌的本意,并不僅僅在夸說茶的神功奇趣,背后蘊藏了詩人對茶農們的深深同情。 全詩寫得揮灑自如,毫不費力,從構思、語言、描繪到夸飾,都恰到好處,能于酣暢中求嚴緊,這首詩將品茶的審美體驗的微妙之處描繪得出神入化,淋漓盡致,每飲完一碗,即開拓出一層極為愉悅的審美天地,層層遞進,從口腹之欲升華到精神享受,從世俗紅塵展翼 飛翔到幻想王國。一切百慮千愁,萬種情結,在這里都得到化解,變成了習習而生的清風,飄飄欲仙。 初盛唐時,茶只是一種普通的飲品,它首先只在寺院僧人中流傳, 僧人們又贈茶給平時有所往來的文人墨客,又以這些文人為中心向整個文人圈子輻射,茶逐漸被士大夫們所接受,向外傳播,最終流入民間而成為一種廣受歡迎的風尚。一開始,雖然有詩人寫詩詠贊茶,但是數量極少,且只是偶一題之,并無對茶進行全面的表現,而飲茶這 一活動的真諦更是尚未被闡發。直到中晚唐,飲茶之風日熾,有更多的詩人開始以茶為題材寫詩,盧仝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盧仝雖不是第一個詠茶的詩人,但他卻是詠茶詩寫得最好的詩人,在他之后,茶詩才真正成為一大詩歌題材。 有一首詩偈說得好 :“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認為只要修心便可成佛,并不需要每天拜懺念經,而《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中恰好流露出這樣的意境。 盧仝宣揚只要飲茶便可擺脫身體這副臭皮囊,超脫自我,飄然成仙。羽化成仙是道教的理論支柱,但盧仝認為無須煉丹求藥也可成仙,只要飲茶便能體味成仙的境界。這種審美境界是盧詩所獨有的,然而也影響了唐以后人飲茶的品味,他們認為“茶通仙靈”“飄飄欲仙”是飲茶中所能達到的最高層次的審美享受,他們也以能達到這種渾然忘我的境界為榮。對他們來說,這不僅僅是一種風雅之舉,還是雅士洗滌心靈、升華精神的途徑。 盧仝愛茶至深,恨不得全世界都能知道它的好處,他將這種感受 寫入詩中大肆表現也是入情入理的。在《憶金鵝山沈山人二首》中,盧仝這樣表現自己的美學理想和人生理想 : 一片新茶破鼻香,請君速來助我喜。 莫合九轉大還丹,莫讀三十六部大洞經。 閑來共我說真意,齒下領取真長生。 不須服藥求神仙,神仙意智或偶然。 自古圣賢放入土,淮南雞犬驅上天。 白日上升應不惡,藥成且輒一丸藥。 暫時上天少問天,蛇頭蝎尾誰安著。 君愛煉藥藥欲成,我愛煉骨骨已清。 試自比校得仙者,也應合得天上行。 天門九重高崔嵬,清空鑿出黃金堆。 夜叉守門晝不啟,夜半醮祭夜半開。 夜叉喜歡動關鎖,鎖聲地生風雷。 地上禽獸重血食,性命血化飛黃埃。 太上道君蓮花臺,九門隔闊安在哉。 嗚呼沈君大藥成,兼須巧會鬼物情, 無求長生喪厥生。 他苦勸沈山人,何必要讀經書煉丹藥才能求得長生,在齒下茶香中自有人生的真意,不必服藥就能成仙。 “君欲煉藥藥難成,我自煉骨骨錚錚。”茶已經成為盧仝的風骨寄托和心靈自白。人皆有癖,無癖而此人不深情,而人的癖好在某種程度上是自身某些特質的反映。 “七碗茶詩”極言飲茶之后的愉悅與美感,酒或其他飲料都無法與之相比,這是這首詩的成功之處與藝術魅力。大碗小盞,古代的碗一般都比較大,即使是盧仝這樣的茶癡,一般也很難一口氣喝下七碗。夸張是詩人、作家常用的手法,如果拘泥于文字,就會曲解文學藝術的美好創意,也阻斷了讀者的想象空間。唐代杜牧有 《春日茶山病不 飲酒因呈賓客》詩曰 :“誰知病太守,猶得作茶仙。”就是形容盧仝對茶的研究之深,可見在唐代時,盧仝已有“茶仙”之美稱。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多篇茶詩,都曾化用《飲茶歌》的詩意,可見他對盧仝茶詩的仰慕與推崇。盧仝的《飲茶歌》無論是文學價值還是茶學價值都很高,作為中國茶詩之最,作為能與陸羽的《茶經》齊名的茶學經典, 它的研究價值是很高的。 “七碗茶詩”獨領風騷,堪稱絕唱。它優美空靈,給讀者以無窮想象, 廣為傳誦,歷久不衰,已被譯成多種文字走向世界。“七碗茶”詩在日本廣為傳頌,日本人對盧仝推崇備至,常與“茶圣”陸羽相提并論。 以上內容節選自中國大陸第一本專題研究禪宗與茶道關系的專著,由純道編著的《禪藝茶道》中第五章『七碗茶詩與一字茶僧』。全書共370多頁,具有重要的自學與收藏價值。需要購買的讀者,可以向禪藝會(加微信號:zendao)訂購,微信支付,快遞上門。批發、團購與作為教材使用的機構,請電話13917878218何老師聯系。 《禪藝題記》黑白印刷 有圖 定價:48元 《禪藝春秋》黑白印刷 有圖 定價:48元 《禪藝茶道》黑白印刷 無圖 定價:48元 《禪藝插花》全彩印刷 有圖 定價:78元 《歷代插花》全彩印刷 有圖 定價:98元 《日本茶掛》全彩印刷 有圖 定價:88元 《自然而然》全彩印刷 有圖 定價:98元 需要預訂,以及團購、批發、作為教材使用和就近購買的讀者,可以聯系:上海市恒豐路638號蘇河一號 何老師:139178782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