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很久之前就聽說過《金字塔原理》這本書,但老大在團隊內部技術交流會議上的力薦,促使了我翻開這本書并耐著性子讀完。 不知道搞技術的同學平時有沒有一種感覺,那就是:“表達” 比 “做” 實在是難太多了。有時候明明做得挺好的一件事情,可能自己表達出來卻不是那么回事情。 如何整理自己的思維邏輯,表達自己想表達的內容;如何能讓對方看懂、聽明白、記住我們想表達的;如何讓對方順著我們的思路一起思考。這是值得我們深究的一門學問。 那在這方面該如何提升呢? 最為經典、實用的方法,當屬芭芭拉·明托在《金字塔原理》一書中提到的結構化思維了。 二、金字塔結構邏輯概要 簡單概括本書,主要為四部分內容: 「表達的邏輯」:講述了使用金字塔結構的原因和具體構建方法,并詳細敘述了序言的寫作方法 「思考的邏輯」:使用金字塔時,組織思想的邏輯順序和如何概括各組思想 「解決問題的邏輯」:界定問題-結構化分析-用金字塔解決問題 「演示的邏輯」:在PPT演示和文字中使用金字塔原理 金字塔結構非常簡單,顧名思義,整體結構如下圖。整一個結構是一個大金字塔,任何一個節點都是可以獨立存在,成為一個小金字塔。 搭金字塔結構的具體做法簡單來說就是:「自上而下表達,自下而上思考,縱向總結概括,橫向歸類分組,序言講故事,標題提煉思想精華。」 對于讀者來說,最容易理解的順序是先了解最主要的、抽象的思想,然后再了解次要的、為主要思想提供支持的思想;同時,對自己而言,弄清楚自己思想,也是需要這種結構,這種結構能夠使自己的思想考慮周全、抽象化,自己的思維層次上升臺階。 三、表達 + 思考的邏輯 這部分主要圍繞金字塔結構的構建來論述,當我們看到金字塔很容易想到以下結構,縱向上每一層的上一層是這一層的結論,最上層就是我們最初始的主題;橫向上每組思想處于同一邏輯范疇,比如同屬某個事件的原因。 3.1 兩大核心:橫向&縱向思考 先介紹下金字塔結構中的思想兩大核心方向:「橫向和縱向」。 「橫向」:每組中的思想必須屬于統一邏輯范疇,必須按照邏輯順序組織。常見的邏輯順序:演繹順序、時間(因果)順序、結構(空間)順序,程度(重要性)順序。 「縱向」:縱向上顯示來思想的不同抽象層次,向上為結論,向下做具體闡述。 如何將自己的思想轉化成金字塔結構,如何將自己想表達的內容轉化成金字塔結構,機械化地填塞非常容易,但做到游刃有余、自然而然,那也是相當考驗一個人的思考能力,尤其是抽象概括能力。 在開始動手寫之前,先將自己的思路放入金字塔結構中,看是否符合金字塔的規則,如果不符合,需要調整思路,多次進行調整,便于寫出結構清晰的文章或者 PPT等。 3.2 兩種方法: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構建金字塔 「自上而下法」:顧名思義從最上層開始。先給出上層的結論,然后再具體闡述理由,由于人的記憶容量有限,每組思想盡量不要超過5個。而最上層的結論也就是我們要回答讀者最初疑問的答案,這個答案是由之前的序言引出。 「序言包括:背景-沖突-疑問」,即我們要先用講故事式的序言說明問題起源的背景,在這背景中發生了某一事件——沖突,繼而使讀者產生了疑問,然后我們給出答案,接著通過層層論證為這個答案提供支持(或者說不斷的疑問/回答式對話)。 「自下而上法」:即從底層開始,列出你想表達的所有思想要點,找出各要點邏輯關系,然后歸類概括得出上一層次的結論,再通過倒推寫出序言。正如中學時做語文閱讀題時,有時要求我們給文章加題目,就需要我們找出每段的主題,最終歸納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對于我們非常熟知,非常擅長的領域,通常會直接采用「自上而下的方法」。比如,我是 大數據開發老司機,對于大數據技術架構的規劃,我是非常擅長且思路清晰,我會很快就畫出我的整體框架,首先可以劃分幾個領域:邏輯 / 物理架構、網絡、高可用、安全等,然后每個領域再進行細分,比如,邏輯架構領域可以分為:數據源層、數據處理層、數據應用層等等。 但如果是我們不太擅長的領域,無法直接構建金字塔結構的頂部。可以采用「自下而上思考」,通常分這幾步: 列出你想表達的所有思想要點(頭腦風暴) 找出各要點之間的邏輯關系 得出結論 然后,再將這個過程逆轉過來,自上而下地表達。 3.3 SCQA架構——結構化表達工具 以上是整體金字塔結構的搭建,那在一個小金字塔結構里面,如何闡述一個觀點,常有效的方法有 「SCQA 方法:背景(Situation)、沖突(Complication)、疑問(Question)、答案(Answer)」。比如我在邏輯架構領域設計了數據處理層,如何來闡述這個點,就可以用這個方法,背景是什么,遇到到困難是什么,我采取了哪些措施,達到了什么效果。SCQA 可以不用每項都用,但基本都是這幾項。 運用SCQA架構時,各部分的順序可以有所變化,但必須包含“背景”、“沖突”和“答案”。你可以采用“「背景-沖突-疑問-答案」”的基本結構, 也可以采用標準式的“背景-沖突-答案”結構順序,或者開門見山式的“「答案-背景-沖突」”順序,或者突出憂慮式的“沖突-背景-答案”順序,以及突出信心式的“「疑問-背景-沖突-答案」”順序。 3.4 MECE法則——歸類分組的技巧 對于金字塔每一層的支持論據,有個極高的要求:MECE,即彼此相互獨立不重疊,但是合在一起完全窮盡不遺漏。不遺漏才能不誤事,不重疊才能不做無用功。 MECE法則也叫「MECE分析法(MECE,Mutually Exclusive Collectively Exhaustive)」,意為“「相互獨立,完全窮盡」”。采用MECE法則,一方面使同一組中的思想不存在重合,保證了不會做無用功,提高思考的效率;另一方面使同一組中的思想不遺漏,保證了思維的嚴謹性,提高思考的質量。 3.5 一些通病 如上的金字塔結構介紹下來,稍加練習,上手非常容易。通常的情況下,明確一個主題思想,快速搭建好文章總體框架結構總不是太難的事情。但很多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些通病。一些主題思想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思想缺乏內在的邏輯關系。比如,該組織存在兩個問題;我們建議進行五項改革等等。 我們要盡可能得避免此類缺乏思想的句子,主要有三大原因: 「思想結論不明確」存在兩個問題,嚴重?不嚴重?什么級別的?會造成什么傷害?等等 「一個簡單的復數名詞,無法表達這些內容的邏輯關系」存在的兩個問題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容易遺漏同一級的內容,思考不完整」還有沒有第三、第四個問題呢? 這種句子會掩蓋思考不完整的事實,是你錯失一個進行邏輯性和創造性思考的絕好機會。有幾個方法可以盡量避免此類問題: 總結句說明行動產生的結果/目標 羅列的思想中,是否可以往上抽取、概括思想。這些羅列的思想是否是相同層次的 判斷該層級的思想是否已經完全窮盡 回到我們的實際工作過程中,還是舉技術優化的例子,我經常會發現,一些同學會有類似的“缺乏思考”的計劃,比如,我這個 Q 要做 1,2,3,4,5 條優化點,完全沒有拔高一層在思考問題,只是停留在當前具體做事的角度,這樣整體的思考就非常的局限和單一,沒有往更高的層次思考問題。這也是我們通常說的從點到線,到面的過程。 概括分組思想能力的培養,抽象概括能力的提升,是需要不斷的打磨鍛煉的。對一組思想進行嚴謹的提煉、概括、總結,必然能夠推動思維的發展。 舉個例子,在上一家公司的時候,每年的這個時候,是晉升季。整個準備、答辯過程通常需要 1 個月的周期,這個過程,大家都覺得像是被扒了一層皮。光是 PPT 的修改,來回起碼7、8次,且都是大改。這個過程在干嘛?在提煉自己的思想,概括抽象內容,既能如實敘述自己的成績,又能讓評委快速領悟你的要點和亮點。 四、解決問題的邏輯 書中的第三部分是我們經常要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因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是我們立足社會必備的能力。那么如何培養解決問題的邏輯思維呢? 整個流程為: 界定問題 結構化分析 組金字塔 回答問題1和問題2是為了界定問題,問題3則是尋找產生問題的原因,問題4和5是尋找解決問題(或抓住機遇)的最佳方案。 在介紹分析結果的時候,問題1和問題2的答案就是文章的序言,問題3-5的答案就是金字塔結構中的思想、觀點、論點、看法。 五、寫在最后 最后,我們需要明白邏輯思維是需要訓練和培養的。因為邏輯思考需要我們有意識的努力,可能會勞心費力,經過一個不愉快的過程才能得到想要的結果;從進化角度來看,人類總是趨利避害的,我們本能的喜歡輕松簡單無需意志努力的方式。 我自己的總結就是要不斷地問:「為什么?為什么?為什么?不斷地問:怎么辦?怎么辦?怎么辦?」 一步步的往前追,追究到問題產生的根源;一步步地往后推,推到能夠做出具體的、明確的行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