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頸肩綜合征妙法良方

     循天園 2020-09-30

    頸肩綜合征是一種以頸、胸椎關節失穩及其周圍肌肉、韌帶勞損所造成的頸后、肩背部疼痛不適甚至頸部活動受限等一系列癥候群的疾患。本病多發于中老年人。本病一般屬中醫學“肩痹”“骨痹”“肩頸痛”等范疇。

    【病因病理】

    1.根型頸椎病的病因病理

    ①頸椎間孔縮小,頸神經根在椎間孔內受激壓。椎體側后緣鉤椎關節形成骨贅,后關節增生及上關節突前移位,是常見的原因。②前斜角肌痙攣使臂叢神經受損傷,或高位頸椎病變(頸四以上)亦可造成肩臂手疼痛。③急性頸椎損傷后,血腫壓迫臂叢神經根,或神經根撕裂。④脊髓病變造成的肩臂疼痛或麻木,但不太劇烈。⑤由于頸項部肌肉繼發性痙攣,造成神經組織缺血缺氧。這是急性損傷或慢性期急性發作產生疼痛的主要原因。

    2.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病因病理

    頸椎間盤纖維環較薄,當突然頸椎過度屈、伸或頭部受壓或外力作用時,易發生頸椎間盤突出。頸椎間盤突出可為纖維環部分破裂突出,或為纖維環破裂后髓核突出壓迫神經根或頸髓。突出椎間盤開始為軟性組織,以后因纖維化或骨化進一步減少了椎管容積。由于椎間盤突出減少了椎間高度,使關節突活動度增加,可出現頸椎不穩,進而可發生骨性關節炎,尤其是鉤椎關節、關節囊及黃韌帶增厚進一步壓迫脊髓或脊神經根。此時已由頸椎間盤突出癥發展為頸椎病。

    【診斷要點】

    1.癥狀

    (1)頸椎病引起的典型臂叢神經痛,為根性疼痛,多發生在頸椎病急性期或慢性期。初期可僅有頸項部疼痛僵硬,多為間歇性痛,并從鎖骨上窩較快擴散到整個肩臂手部??人?、打噴嚏,甚至深呼吸,均可誘發難忍的放射痛。有病變的斜方肌、岡上肌、岡下肌、三角肌可有顯著壓痛,并較快出現受累神經支配區的肌肉萎縮。約有1/3的患者可伴有頭痛,并多局限在枕部或耳后區域。上肢外展、上舉和頸向健側轉動時疼痛加重,上肢內收屈肘時疼痛減輕。故患者喜歡取屈肘、頭轉向患側的特殊姿式,以減輕臂叢神經的緊張和活動,從而減輕疼痛。絕大多數患者夜間癥狀加重,輾轉難眠?;颊咴绯啃押蟾械筋i項區及菱形區疼痛,并伴有手脹、握拳困難,活動后可緩解。

    (2)頸椎間盤突出癥引起的肩臂疼痛因突出的位置不同,表現亦各異。頸三、頸四椎間盤突出癥使頸四神經根受累,疼痛和麻木區在頸后部、肩部以及后肩胛區,頸后伸時疼痛加重。頸四、頸五椎間盤突出癥,頸五神經根受累,疼痛和麻木區在肩部,可放射到上臂外側。頸五、頸六椎間盤突出癥使頸六神經根受壓,疼痛和麻木放射部位由頸部沿肱二頭肌、前臂上側到拇指與食指之間,最后止于拇指、食指尖。頸六、頸七椎間盤突出癥使頸七神經根受累,疼痛和麻木放射區由肩背部、上臂一面,前臂一外側到中指。頸七胸一椎間盤突出癥使頸八神經根受累,疼痛和麻木放射由肩背部、上肢后外側到小指,主要在腕關節以下。

    2.體征

    (1)觸診 頸三至頸六橫突不對稱,頸三至頸七棘突偏歪、壓痛。頸部旋轉或后伸受限。

    (2)壓頸試驗 患者取坐位,頸部稍后仰并向患側傾斜,檢查者雙手手指交叉,掌面按在患者頭頂上順頸椎縱軸按壓,患者如有沿頸肩臂部神經支配區放射痛或麻木感為陽性。

    (3)臂叢神經張力試驗 患者取坐位,頭部向健側側屈,患側上肢取伸直位。檢查者一手固定頭部,一手扶患側腕部使上肢做外展動作。為加強臂叢神經的張力,可同時背伸病腕關節,疼痛向患肢遠側放射者為陽性。

    3.輔助檢查

    (1)X線檢查 頸三至頸七棘突偏歪,頸曲變直,椎體后緣連線中斷、成角、反張,有雙邊影或雙突影,椎間孔變形變窄,椎間隙變窄,韌帶鈣化,椎體前緣、后緣骨增生。

    (2)CT檢查 頸三至頸七兩側椎間孔不等大、鉤椎關節骨贅,以及有頸椎間盤突出。

    (3)MRI檢查 頸椎間盤突出時矢狀位示椎管明顯變窄,硬膜或脊髓受壓。與椎旁硬膜外靜脈對比,可顯示鉤椎關節與骨贅,硬膜腔間隙變窄或閉塞,橫斷面硬膜囊移位不對稱,兩側椎間孔不對稱。

    4.鑒別

    注意與肩周炎、胸廓出口綜合征、鎖骨上腫物、進行性肌萎縮等疾病相鑒別。

    【妙法良方】

    (一)辨證論治

    1.肝腎虧虛

    (1)主癥 頸項強痛,掣引肢臂,麻木痛著,可向耳頭部、耳后、胸背及肩手放射,頭頸轉動不利,或因活動而加重,或伴頭目昏花,倦怠。舌質暗,脈沉細。

    (2)處方 葛根、木瓜、枸杞子、熟地黃、骨碎補各20g,白芍、雞血藤各30g,仙茅、萊菔子、甘草各10g,淫羊藿、狗脊各15g。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2.風寒濕型

    (1)主癥 頸項肩臂或胸背疼痛,頸部活動受限,惡風寒,全身發緊,口不渴。舌淡苔白,脈浮。

    (2)處方 葛根、姜黃、黃芪各20g,羌活、當歸、防風、桑枝、茯苓各15g,熟附子、白芍、甘草各10g,蜈蚣2條。風邪偏重者,加大祛風通絡藥物的劑量,或用防風湯加減治療;寒邪偏重者,加大散寒止痛藥物的劑量,或用烏頭湯加減治療;濕邪偏重者,加大除濕通痹藥物的劑量,或用薏苡仁湯加減治療;化熱型者,則宜清熱通絡,佐疏風除濕,方用白虎加桂枝合三妙散化裁治療。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氣滯血瘀

    (1)主癥 頭頸肩背四肢麻木、疼痛,多為針刺樣或抽痛,痛有定處,夜間加重,甚則影響睡眠,或有肩臂部及上肢肌肉萎縮,兼有皮膚干燥不澤,心煩痞悶,或面色無華,倦怠少氣。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弦細或細澀。

    (2)處方 葛根20g,秦艽、川芎、紅花、桃仁、沒藥、當歸、延胡索、香附、炮山甲各15g,五靈脂、全蝎各10g。氣虛而血瘀者,則用補陽還五湯加減。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4.氣虛寒型

    (1)主癥 頸項肩臂部冷痛,上肢麻木、疼痛,以麻木為主,怕冷,四肢不溫,疲乏無力,伴頭暈。舌胖大,苔薄白,脈弦細無力。

    (2)處方 葛根、白芍、黨參、天麻、雞血藤各20g,黃芪30g,桂枝12g,干姜6g,延胡索、當歸各15g,熟附子、甘草各10g。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痰濕留著

    (1)主癥 頸項僵硬,活動受限,有摩擦音,肩臂沉重,麻木不仁,手指疲軟,或兼眩暈、胸悶、咽梗,或兼惡心、胃納不振。舌苔膩,舌胖,脈象弦滑。

    (2)處方 葛根、薏苡仁、木瓜各30g,半夏、茯苓、枳殼、白芥子、車前子(包煎)、白術、桂枝各10g,威靈仙15g,生姜5片。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6.痰瘀交結

    (1)主癥 項背刺痛,痛及肩臂,重著麻木,抬舉艱辛,畏寒惡風,時喜揉按。舌苔白膩,舌質胖暗,脈沉弦澀。

    (2)處方 熟地黃、葛根、雞血藤各30g,鹿角膠(烊化)、白芥子、炮姜、穿山甲各10g,肉桂、麻黃、甘草各6g,威靈仙、秦艽各15g。

    (3)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二)內服良方

    1.葛威飲

    (1)處方 葛根、雞血藤、黃芪、炒延胡索各30g,桂枝12g,赤芍15g,威靈仙20g,生地黃10g,炙甘草、川芎、全蝎、土鱉蟲各6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日為1個療程。

    2.治痹湯

    (1)處方 生薏苡仁、炒薏苡仁各15~30g,茯苓、威靈仙各15g,蒼術9g,生黃芪12g,豨薟草10g。偏寒者,加桂枝、羌活,并佐白芍;偏熱者,加牡丹皮、知母、赤芍等。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3.葛根湯

    (1)處方 葛根30g,桂枝、白芍各10g,麻黃、生姜、甘草各6g,紅棗3枚。偏熱重者,減麻黃3g,加桑枝30g,黃芩10g;偏濕重者,加薏苡仁30g,羌活、獨活各10g;偏寒重者,麻黃增至10g,加草烏3g;氣虛者,加黃芪30g;血虛者,加當歸10g;陰虛者,加麥冬10g;陽虛者,加鹿角片10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5日為1個療程。

    4.溫通止痛湯

    (1)處方 全當歸、片姜黃、赤芍、白芍、鹿角霜、川桂枝、丹參各10 g,川芎9g,威靈仙15g,尋骨風12g,枳殼6g,葛根20g。風勝者,加羌活、防風;寒勝者,加制草烏、細辛;濕勝者,加蒼術、生薏苡仁;氣虛者,加黃芪、焦白術;血虛者,加熟地黃、雞血藤;久痛者,加骨碎補、全蝎。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5.加味蠲痹湯

    (1)處方 羌活、當歸、防風、防己、姜黃、桂枝、炙甘草、木瓜各10g,白芍30g,黃芪24g,虎杖、淫羊藿各15g,雞血藤20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溫服。藥渣入鐵鍋內炒,加溫去水氣,拌入米醋、白酒各50mL,用布袋將其裝入,趁熱熨燙頸、肩痛處,每日2~3次,每次30~60分鐘。

    6.大劑葛根湯

    (1)處方 葛根30~60g,桂枝、白芍、防風、威靈仙、尋骨風、川芎、甘草各10g,雞血藤20~30g,生姜3片,紅棗7枚。脹痛不移者,加紅花、柴胡、穿山甲、黃芪;麻木不仁者,加木瓜、黨參;風寒濕阻者,加制附片、路路通;氣血兩虧者,加阿膠、黨參、炙黃芪;痛甚者,加延胡索、乳香、沒藥等。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7日為1個療程。

    7.化痰通痹湯

    (1)處方 半夏、白術、遠志、石菖蒲、天麻、粉防己各10g,蒼術6~9g,膽南星6g,旋覆花(包煎)20g。偏熱者,加僵蠶、鉤藤;偏寒者,加桂枝,甚者去半夏,加附子、干姜、白芍。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8.頸肩復元湯

    (1)處方 生黃芪30g,當歸、白芍、枸杞子、炙雞內金各10g,生地黃、熟地黃各15g,炙桂枝、葛根、羌活各6g,生姜5g,大蜈蚣1條,生甘草3g。夾外感者,加荊芥、防風各6g;夾濕熱者,加姜川黃連3g,制厚樸6g;伴頭昏者,加天麻10g;伴瘀血癥狀明顯者,加紅花5g,山楂15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服藥期間忌食辛辣、腥、生冷食物,并避風寒。

    9.葛根二藤湯

    (1)處方 葛根、白芍、雞血藤、寬筋藤各30g,桂枝、麻黃、生姜、炙甘草各10g,威靈仙、木瓜各15g。汗出較多者,去麻黃;頸肩背軟組織慢性勞損者,加三七、片姜黃;患部冷感明顯,疼痛較劇者,加熟附子、細辛;頸肩背肌有風濕或肩周炎患者,加羌活、防風、片姜黃;體虛氣血不足者,加黃芪、當歸。

    (2)方法 上藥用清水800mL浸泡5分鐘,煎煮取汁250mL,飯后溫服,藥渣以布巾包裹熱熨患部。每日1劑。

    10.芍藥甘草湯

    (1)處方 白芍、甘草各30~60g。氣血不足者,加熟地黃、當歸、黃芪、川芎;肝腎虧虛者,加狗脊、骨碎補、雞血藤;偏風者,加荊芥、防風、伸筋草、全蝎;偏寒者,加制川烏、桂枝、細辛;偏濕者,加蒼術、薏仁等。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1.宣痹通瘀湯

    (1)處方 桂枝、生地黃、當歸、延胡索各10g,姜黃12g,透骨草18g,雞血藤、丹參各30g,威靈仙15g,制乳香6~9g。偏寒者,加附子;偏熱者,加牡丹皮、赤芍;氣虛者,加黃芪;病久者,加全蝎、蜈蚣等。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2.根藤枝草湯

    (1)處方 葛根、白芍、雞血藤各50g,鉤藤、威靈仙各30g,炮山甲15g,桑枝、伸筋草各20g,甘草10g。偏氣虛者,加黃芪30g,白術、云茯苓各20g;偏寒者,加桂枝15g,羌活、川芎各20g;偏濕者,加蒼術20g,枳實15g;偏陰虛者,加枸杞子30g,地黃、桑寄生、補骨脂各20g;偏瘀者,加桃仁15g,紅花10g,姜黃20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10日為1個療程。

    13.活血消痛湯

    (1)處方 當歸、地龍各10g,川芎8g,赤芍15g,桃仁、威靈仙各12g,紅花6g。血瘀明顯者,加田七6g(先煎),乳香、沒藥各4g;氣滯者,加枳殼12g,木香(后下)10g;氣虛者,加紅參6g,黃芪15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4.葛根桂枝湯

    (1)處方 葛根15~30g,桂枝、雞血藤、熟地黃、淫羊藿、鹿銜草、女貞子各9g,麥冬、桑葚子、廣木香各15g,萊菔子12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5.四物止痛湯

    (1)處方 當歸、赤芍各9g,川芎、乳香、沒藥各6g,生地黃12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6.血藤通絡湯

    (1)處方 雞血藤、丹參各20g,白芍、淮山藥、葛根、川續斷、川加皮各15g,柴胡、僵蠶各12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7.黃芪血藤湯

    (1)處方 黃芪60g,雞血藤、云茯苓、桑枝、牛膝、木瓜、當歸、黨參各30g,桂枝、桃仁、杜仲、補骨脂、骨碎補各15g,防風、羌活各10g。

    (2)方法 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8.安痛三痹湯

    (1)處方 瘀滯型藥用白芍、龍齒各20g,葛根、鉤藤各12g,姜黃10g,兩面針、延胡索、丹參各15g,甘草5g;風寒型藥用獨活、川芎、芍藥各10g,秦艽、黃芪各12g,防風、牛膝、甘草各6g,細辛3g,當歸、生地黃、茯苓、杜仲、黨參、續斷各15g。

    (2)方法 以上方藥經辨證后,每日1劑,水煎取汁,分次服用。

    19.蜈蚣地龍丸

    (1)處方 蜈蚣、地龍、伸筋草、狗脊、川續斷各30g,桂枝15g,白芍60g,細辛6g。

    (2)方法 以上方藥按比例配制,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6g。每次1丸,每日2次,溫開水送服。

    20.頸椎樂膠囊

    (1)處方 葛根、桂枝、炙甘草、片姜黃、威靈仙、淫羊藿、白芷各2份,白芍、當歸、炒白術、天麻、鉤藤各3份,川芎、丹參各4份,細辛1份,炙黃芪6份。

    (2)方法 以上方藥按比例配制,加工制成0號膠囊。每次4~6粒,每日服3次,2周為1個療程。

    (三)外治良方

    1.通絡熱敷方

    (1)處方?、賱趽p型藥用伸筋草、桑枝、桂枝、艾葉各25g,防風20g,雞血藤、五加皮、木瓜、牛膝、赤芍各15g,紅花、透骨草各10g;②風濕型藥用小茴香、防風、桂枝、羌活、伸筋草各15g,獨活、牛膝、秦艽各10g,細辛5g,艾葉25g,威靈仙30g。

    (2)方法 上藥研粗末裝入布袋中加少許大青鹽置籠屜上蒸半小時取出,根據不同類型趁熱敷于患處,每次30分鐘,每日2次。熱敷后可結合按摩治療。

    2.舒筋熱敷方

    (1)處方 紅花、當歸、川芎、艾葉各20g,葛根、羌活、威靈仙、桑寄生、五加皮各30g,乳香、沒藥各15g,伸筋草、桑枝各50g。

    (2)方法 以上方藥粉碎為粗末,混合均勻,裝入長20cm、寬10cm的兩布袋內,置鍋內用水蒸20分鐘,取其中一袋外敷于頸肩疼痛部位,冷卻后放鍋中水蒸,取另一袋繼續熱敷,如此交替使用,每次熱敷1小時,每日1次。兩袋藥可連用5日,10日為1個療程。

    3.中藥貼敷方

    (1)處方 生馬錢子60g,生白芥子25g,透骨草、洋金花、白胡椒、松香、生乳香、生沒藥、生桃仁、紅花、細辛、祖師麻各30g,川芎45g,當歸、獨活、羌活各35g,生川烏55g,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生狼毒各50g,生附子、土鱉蟲、蠐螬、鹿角片各4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成細粉,過80~100目篩,混合均勻備用。取50度純糧酒500mL,加入雪上一枝蒿30g,干辣椒50g,川蜈蚣10條,浸泡7~10日后過濾,加4%樟腦,3%丁香油,3%月桂氮酮,反復搖晃,混合至樟腦完全熔化,制成強力透皮濕潤增效劑備用。治療時取藥粉10g,裝入小布袋(無紡布制成),并用封口機壓封,再取透皮增效劑10mL,均勻浸入小布袋里,使藥粉浸透,然后貼于患者病變部位,外用彈力膠布固定。每36~48小時貼敷1次。

    4.中藥外敷方

    (1)處方 當歸、獨活、秦艽、威靈仙、五加皮、防風、防己、蒼術、馬錢子各等量,川烏加倍研細末混勻。

    (2)方法 治療時取適量混合中藥,用水調成糊狀,間接加熱至45℃左右,用薄布包好,置于頸肩背部痛區,其上用水煮熔的溫度為60~70℃的石蠟袋,棉墊覆蓋保溫,每次治療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5.外用洗藥方

    (1)處方 川烏、草烏、透骨草、片姜黃各15g,桂枝、防風、穿山甲各12g,紅花、當歸、土鱉蟲、蜂房各9g。

    (2)方法 將1付中藥裝入紗布袋,溫水浸泡半小時后,在砂鍋中煎煮半小時,放入自制保溫袋中(保溫袋可用暖水袋制作,與皮膚接觸面中間剪一橢圓形能放入該紗布袋的圓孔),放置患者頸肩背部(患者仰臥位),保持在40℃左右,每日治療30分鐘。每日2次,連用2日后更換新藥,10日為1個療程。

    6.穴位敷貼方

    (1)處方 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生葛根、全當歸、骨碎補、五加皮各150g。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為細末備用。敷貼前取適量藥末和醫用凡士林調和做成直徑2~3cm,厚約0.5cm的藥餅,敷貼于雙側頸四至頸七夾脊穴,患側肩髃、肩前、肩貞、天宗、阿是穴穴位上,每日1次,次日更換,2周為1個療程。

    7.中藥導入方

    (1)處方 湯劑藥用制川烏、制草烏、土鱉蟲各15g,細辛6g,延胡索、當歸各30g;藥粉為威靈仙、丁香、肉桂各10g。

    (2)方法 用中藥湯劑濕潤中藥藥粉后,插入箍圍治療儀的導熱片,在選定穴位(取主穴大椎,輔穴大杼、肩中俞、華佗夾脊穴、阿是穴)處用墊片固定即可治療。每次治療時間為30分鐘,溫度在(45±2)℃。每日1次,10日為1個療程。

    8.藥酒擦療方

    (1)處方 吊筋草(滲透毛孔,醫治陳傷)5kg,穿龍薯蕷(竄筋鉆骨)40g,穿山鸞(祛風濕)、九龍根(竄筋鉆骨,祛風濕)、天青地白草(祛濕熱,調和藥性)、榕樹根(竄透毛孔,醫治陳傷)、榕樹須(竄透毛孔,醫治陳傷)、天竹竿(祛風濕)、天竹根(祛風濕)、天竹葉(祛風濕)、紅花(活血破瘀)、澤蘭葉(活血破瘀)、當歸尾(破血散瘀)、細辛(祛寒濕)、薄荷桿(散風祛濕)、木瓜(行筋)、牛膝(散瘀血)、制川烏(止痛)、制草烏(止痛)各30g,醋1~2kg,黃酒10kg。冬季無新鮮的吊筋草,可改用吊筋草干,但黃酒的分量要加倍。

    (2)方法 先將上述藥物同時加熱煮沸5分鐘,冷卻后再煮沸,再冷卻,共3次,然后過濾,除去藥渣,再煮沸1次,便可儲藏備用。治療時先在身體壓痛最明顯處進行推拿,連續3日,促使局部痙攣情況緩解。擦藥時患者反坐椅上,雙手靠住椅背,使頸背部伸直平坦。選用頭發一團如拳頭大小,經過煮沸消毒,擠去水分,蘸上藥酒后便可應用。根據壓痛最明顯的部位,選擇10~20cm大小不同的區域,用蘸藥酒的發團進行旋轉摩擦,從中心散向邊緣,使患處的表皮逐漸擦破,變成淺二度燒傷創面。擦破的皮膚只允許有組織液滲出,但不能出血。每塊區域用時1.5~2小時。然后將特制的大膏藥(25cm×25cm,用市售的膏藥泥攤好,灑上丁桂散)烘熱貼在創面上,外覆大棉墊,用多頭帶固定。貼上膏藥后,有大量滲出液流出,先是漿液性,后變成膿性。最初5日應每日換藥3次,取下膏藥,除去黏在其上的分泌物,再烘熱貼上。創面四周的皮膚上可涂上一層氧化鋅軟膏,以防分泌物逐漸減少。5日后,換藥可減少到每日1次,約2周創面自行愈合。每張膏藥可應用1個療程。擦藥酒當時,患者面孔紅潤,形如醉酒,系藥酒被毛孔所吸收,運行到全身之故。待創面愈合,該擦藥部位便不再痛,亦沒有壓痛,身體活動也能恢復正常。

    (3)注意 擦藥酒后,全身感到發熱,體溫可升高到37.5~39℃,面色潮紅,形如醉酒。在發熱期間,只能服用阿司匹林等清熱藥物,不能服磺胺類藥物,也不可肌內注射抗生素,否則分泌減少,創面提前愈合,達不到擦藥酒的作用,這點務必注意。擦藥酒后,皮膚表層破裂,有大量分泌物流出,先是漿液性,后來變為膿性,做細菌培養時,可看到有較多的葡萄狀球菌。因創面完全暴露,引流暢通,炎癥不會擴散。該分泌物最初幾天很多,后陸續減少。為防止分泌物堵塞四周的毛孔,引起毛囊炎,甚至出現小膿腫,故在創面四周皮膚上可涂上氧化鋅軟膏加以預防。如出現毛囊炎時,可用藥水濕敷。

    9.外敷通絡酊

    (1)處方 川烏、懷牛膝、木瓜、防風、延胡索、續斷、紅花、川椒各30g。

    (2)方法 以上方藥經50%酒精浸泡1個月備用。治療時以酊劑外涂患處,用TDP燈照射。

    10.五虎痹癥膏

    (1)處方 生馬錢子60g,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當歸、五加皮、透骨草、肉桂、干姜、紅花、杜仲、冰片各30g,川芎45g,細辛15g,吲哚美辛片25mg×80片,苯海拉明片25mg×40片;松香720g(用量為前藥粉的1.5倍),樟腦夏天用144g(占松香用量的20%),冬天用158g(占松香用量的22%),凡士林43g(占松香用量的6%),遠紅外陶瓷粉72g(占松香用量的10%),氮酮29mL(占松香用量的4%)。

    (2)方法 以上方藥共研細末,過80~100目篩,稱量混勻,密封備用。松香壓成粗粉入鐵鍋或電熱鍋內,文火加熱至完全熔化,加入樟腦、凡士林,攪拌使其完全熔化后,加入混合均勻的藥粉,最后依次加入遠紅外陶瓷粉、氮酮,完全攪拌均勻后即可進行攤膏,制成每貼40g的膏藥。裝袋密封,于蔭涼處保存。治療時揭去塑料薄膜,用明火烤,稍微軟化后即可貼于病變處。每貼可貼5日,3貼為1個療程。

    (四)針灸妙法

    1.穴位埋線法

    (1)取穴 選取患側肩外俞透頸穴4(為經驗穴,位于頸六棘突旁開1.5寸處)、肩中俞透肩胛內上角。

    (2)操作 先令患者俯伏坐位,標定肩外俞,常規消毒后,戴上消毒手套,用2%利多卡因做穴位局部浸潤麻醉。剪取0~1號鉻制羊腸線3cm,用小鑷子將其穿入制作好的9號腰椎穿刺針管中。垂直快速進針,當針尖達皮下組織及斜方肌之間時,迅速調整針尖方向,或30°角向頸部透刺,當針尖達頸穴4時,尋找強烈針感向肩胛背部放射后,緩慢退針,邊退邊推針芯,回至皮下后拔針,用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再用創可貼固定。完后行肩中俞透肩胛內上角,尋找強烈針感向肩胛背部和(或)前臂放射,操作同前。埋線1次即為1個療程,一般15日左右行下一療程。

    2.針刀松解法

    (1)定位 以痛為腧,選取壓痛點明顯或觸摸到條索狀物為施術點,用龍膽紫做好標記。

    (2)操作 常規皮膚消毒后鋪巾,用2%利多卡因加強的松龍局麻,每個穴位1mL。醫者戴上消毒手套,選3號小針刀,快速刺入皮下達到應用解剖位置時,在相應痛點尋找敏感性痛性結節,采用橫行剝離法、切開剝離法及縱行、疏通剝離三種分離手法。術畢,消毒針刀口,用創可貼固定加壓5分鐘,以防組織滲血。囑患者創口避水2日。每周施術1次,3次為1個療程。

    3.銀質針療法

    (1)針具 銀質針是由80%的白銀制成,針體直徑1mm,長度分為8cm、10cm、12cm、15cm和18cm五種規格,具有針體長、針身粗、針具質地較軟、導熱快等特點。

    (2)部位 按頭頸部、頸胸交界部、上胸段脊柱緣肌附著處和肩背部肌附著處的壓痛點依次布針,脊柱旁按椎板、關節突、橫突順序交叉排列,每一段30枚針左右,其他部位壓痛點5~15枚針,針距為0.5~1.0cm。

    (3)操作 無菌操作下在每個進針點用0.5%利多卡因注射液做皮內注射,形成直徑5mm的皮丘,對準深層痛點直刺或斜刺,到達肌肉及筋膜附著的骨面,引出酸、沉、脹的針感為止。頭頸段所布銀針在其針尾套裝一直徑1.5cm的艾絨點火燃燒,艾火熄滅后須冷卻方可起針。肩、胸、背較平坦部位所布銀針用磁力線溫熱治療器Hotmagnet HM2SCA型的導子在其周圍予以加熱,溫度至70℃。起針針眼用酒精消毒,敷料覆蓋,術畢,3日內忌與水接觸。上述部位分4次完成,間隔時間為7日。

    4.鈹針治療法

    (1)針具 鈹針直徑為0.5~0.75mm,全長為5~8cm,針頭長1cm,針體長4~7cm,末端扁平帶刃,刀口為斜口,刀口線為0.5~0.75mm。針柄是用鋼絲纏繞的普通針柄,長3~5cm。治療時要使刀口線和手柄的平面標記在同一平面上,以辨別刀口線在體內的方向。

    (2)定位 首先在患者頸肩部尋找壓痛點作為進針點。如枕大皮神經卡壓綜合征的壓痛點多在枕骨粗隆與乳突連線的內1/3處,即枕大神經穿出皮下處,項上線處,頸二棘突與乳突連線中點,在其上的項上線處有淺壓痛;枕小皮神經卡壓綜合征壓痛點多在項上線處,乳突后緣處;耳大皮神經卡壓綜合征壓痛點多在枕外隆起處及胸鎖乳突肌后緣中點;肩胛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壓痛點多在肩胛岡中點上方,肩胛上切跡處;頸橫皮神經卡壓綜合征壓痛點多在胸鎖乳突肌的后緣;鎖骨上皮神經卡壓綜合征壓痛點多在肩胛骨內上角,多伴有硬結和條索狀物。

    (3)操作 選定進針點后用龍膽紫標記,局部常規消毒。醫者左手拇指按壓在進針點的旁邊,右手持針柄用腕力將鈹針直接垂直刺入壓痛點,使針尖通過皮膚、皮下組織到達深筋膜,在進針過程中可有2~3層的突破感,尋找沉緊澀滯的針感,并在針感層進行松解疏通,即松解卡壓之處的軟組織,待針下無沉緊澀滯感時出針。不捻轉,不留針,疾刺速拔。出針后用無菌棉球按壓針孔止血,無菌敷料覆蓋針孔并包扎。每周治療1次。

    (4)注意 進針前可根據患者的情況在進針點處行皮下浸潤麻醉;進針深度為1~2cm,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氣胸,進針深度要視患者的胖瘦及病變部位因人因病而異,靈活應用。

    5.夾脊針刺法

    (1)取穴 主穴為夾脊穴,取X線片提示病變脊椎棘突下各旁開0.5寸;配穴取臨床癥狀明顯部位阿是穴1~2個。

    (2)操作 患者取坐位或俯臥位,兩臂自然下垂,頭稍前傾。常規消毒后,用1.5~2寸毫針刺夾脊穴,針尖向脊椎方向距脊中線15~ 20mm進針,進針1~2寸,得氣后使針感向頭部或肩臂部放射。向上提針0.5寸,留針30分鐘,其間每10分鐘運針1次,并用TDP燈照射。每日1次,連續12次為1個療程。根據病情每次選取前臂阿是穴1~2個,常規針刺。

    6.頸肩三針法

    (1)取穴 頸三取針:風池、新設(奇穴)、肩通(經驗穴,頸五下旁開1.8寸)。肩三取穴:大椎、肩外俞(雙)、肩井(雙)。

    (2)操作 患者取俯伏位,頭稍前傾。頸三針之穴均以28號3~4寸毫針透刺至對側穴位皮下;肩三穴位均以28號2.5寸毫針施合谷刺法,留針15分鐘,出針后在肩三穴位上拔火罐10分鐘。隔日1次,6次為1個療程。

    7.合谷刺法

    (1)取穴 以阿是穴為主,輔以鄰近穴位,如頸部取風池、風府、天柱、頸夾脊穴,肩部取大椎、肩外俞、肩井、天宗、巨骨、曲恒等穴位。

    (2)操作 常規消毒后,以直徑0.4mm,長50mm毫針,刺入所取穴位。阿是穴以合谷刺法:在激痛點處(指在疼痛肌肉內的痛性硬結及痛性肌束,觸壓時誘發整個肌肉疼痛,也是敏感的壓痛點),或在肌肉痙攣處,或在肌肉起止點處,按照肌束走向刺入肌腹內,針刺至一定深度后,提針至皮下,再分別向左、右兩側各斜刺1針,每針須產生得氣的感應,方可顯效。其余穴位以平補平瀉法,得氣后留針20分鐘。起針后,在阿是穴及疼痛擴散區施以火罐拔吸,并留罐15分鐘,以局部皮膚充血瘀紫為度。

    8.三輸穴刺法

    (1)取穴 手三陽經輸穴后溪、中渚、三間,辨證取之。若頸部活動明顯受限,壓痛沿手太陽經向肩胛區放射,有的可觸及條索狀物者,取手太陽之輸穴后溪;頸外側肌肉痙攣,壓痛以肩胛岡上下為甚,并向手少陽經循行部位放射者,取手少陽之輸穴中渚;疼痛在肩前、上臂部,甚則放射至前臂橈側,取手陽明之輸穴三間。依據病變的范圍,可二經輸穴或三經輸穴同時配合取用。

    (2)操作 穴位常規消毒,取28號1寸毫針,在選定的穴位上垂直刺入,提插捻轉使之得氣,留針20分鐘,每5分鐘行針1次,在行針的同時,囑患者充分放松,緩慢活動頸肩關節20分鐘。起針后揉搓手部經穴3~5分鐘,每次治療約30分鐘,每日1次。

    9.四天穴刺法

    (1)取穴 天柱、天牖、天容、天窗,均為患側。頸項前俯時頸肩疼痛加劇者,取配穴風府、大椎;頸項后仰時頸肩疼痛加劇者,取配穴風池、肩外俞;頸項左右活動時頸肩疼痛甚者,取配穴后溪;項背疼痛并向上臂放射者,取配穴肩髃、曲池;頸項惡寒者,取配穴大椎,并可施灸。

    (2)操作 天柱直刺,針尖指向咽喉,進針約0.8寸,得氣后做小幅度提插,使酸脹感沿足太陽經向項背部放射;天牖采用多向刺法,即直刺進針約1寸,得氣后徐徐提針至皮下,分別向下頜及沿著胸鎖乳突肌邊緣向鎖骨方向而刺,進針1~1.5寸,得氣后小幅度快頻率捻轉約2分鐘,針感可達肩關節;天容、天窗均快速刺入皮下,針尖指向頸椎,進針1~1.2寸,少提插,多捻轉,行針2分鐘,針感向肩關節、上臂及手放射,并可有多方位的觸電樣感覺。配穴針刺均以得氣后向病變部傳導為宜。諸穴留針30分鐘,其間每隔10分鐘緩慢輕刮針柄5次,出針時主穴均做小幅度提插使針感增強,即出針。每2日針刺1次,10次為1個療程。

    10.平刺滯針法

    (1)定位 以左手揣穴,尋找痛點、結節或條索,在確定患病肌筋膜后,用左手食指和拇指按壓在肌束的兩側加以固定。

    (2)操作 患者取坐位,皮膚常規消毒后,根據肌筋膜的長度,選擇30號1.5~2.5寸的不銹鋼毫針,以右手持針成15°角平刺進針后,將針身放平沿肌束長軸緩慢地通過其痛點、結節或條索(這時肌肉常會急劇收縮),將針向順時針方向捻轉3~5周,滯針后用左手彈撥肌束5~8次(此時肌肉常會突然松弛,疼痛消失,結節和條索消失或變軟),再向逆時針方向捻轉3~5周后出針,不留針。同時囑患者雙手抱頭做屈頸、抬肩活動,使該肌束全屈全伸3~5次。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11.短針淺刺法

    (1)取穴 患側的夾脊穴,頸肩背部的阿是穴、風池、肩井,肩背臂部之手三陽經、督脈、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一般每次取穴不多于5個;健側的風池、肩井。

    (2)操作 局部常規消毒后,用25mm以下的毫針,每個穴位刺入6~12mm,患者多有針感,稍作調整至患者舒適,然后配合TDP燈照射。每周治療3次,10次為1個療程。

    12.頸臂動針法

    (1)定位 患者取坐位,暴露頸肩部,頭微偏向健側,取患側頸臂。

    (2)操作 用75%酒精常規消毒,右手持0.3mm×50mm不銹鋼毫針,單手進針,沿水平面調整不同的進針方向(注意勿傷及頸內動脈),行點刺手法,令酸脹麻針感向患側頸部、肩背部、前胸乃至整個上肢放射,讓患者疼痛區產生強烈針感,同時囑患者做頸肩部活動,活動幅度由小到大。針刺以每個疼痛區產生3次強烈針感為度。頸臂針刺后不留針。頸椎間盤突出者配合頸椎牽引、常規針刺;落枕者可配合推拿治療。每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13.溫針灸治法

    (1)取穴 以頸肩部條索狀壓痛點為阿是穴,結合頸肩部夾脊穴為主穴,隨癥配合風池、肩井、肩中俞、后溪。

    (2)操作 局部常規消毒后,取28號毫針針刺,使阿是穴產生舒緩的酸脹感,針感不應太強烈,最好使針感和緩地向四周擴散,其余穴位均施以平補平瀉手法,得氣后留針30分鐘,間隔10分鐘行針1次。將艾條切為小段,每段長2cm,用火點燃下端后,插在阿是穴針柄上,行溫針灸,注意防止局部皮膚燙傷。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

    14.頸肩電針法

    (1)取穴 取患側風池、病變頸椎夾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髃、胸椎夾脊穴、肩胛骨內側緣壓痛點、天宗、曲池。

    (2)操作 病變頸椎夾脊穴用2~2.5寸毫針與皮膚成30°角,向下斜刺,針體與脊椎平行;風池用1.5寸針,胸椎夾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肩胛骨內側緣壓痛點、天宗用1寸針;肩髃、曲池用2.5寸針。常規進針,針刺后用G6805電針治療儀,連接到最痛點的兩個穴位上,連續波,頻率為2~4次/秒,留針30分鐘。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

    15.芒針治療法

    (1)取穴 肩背(位于斜方肌上緣中部,肩井前1寸)、風池、大椎。

    (2)操作 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向上。刺肩背時,針尖向后下方,緩緩按壓推進,并可捻轉,進針深度為3~4寸,使局部產生脹感,有時可有麻電感向背部放射;刺風池時可進針1.5~2寸;刺大椎時向上斜刺0.5~1寸。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16.火針治療法

    (1)取穴 阿是穴、相應頸夾脊穴。

    (2)操作 局部常規消毒,醫者持細火針在點燃的酒精燈上燒至通紅時,迅速準確地刺入選好的穴位,刺入后迅速出針,不留針,出針后用酒精棉球按壓針眼1~3分鐘,然后拔火罐15分鐘,可以看到針眼上有淡黃色液體滲出。

    17.手針治療法

    (1)取穴 健側手穴肩點(手背側食指掌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處)、頸項點(手背側第二、第三掌指關節間,靠近第二掌指關節處)。

    (2)操作 手取自然彎曲位,用28~30號1~1.5寸毫針,緊靠骨膜外面垂直于掌面直刺入穴位,以不刺入骨膜為準,深度3~5分。用捻轉、提插強刺激手法,行針時讓患者活動患處,留針3~5分鐘。

    18.浮針治療法

    (1)定位 在頸肩局部查找痛點,范圍由大到小,直至找到最痛點。進針點應選在最痛點周圍,多數在距最痛點4~5cm處,且應避開皮膚上的瘢痕、結節、破損等位置。

    (2)操作 常規消毒進針部位和醫者左手拇指、食指和持針指頭。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撐展或捏起所刺部位皮膚,右手拇指、食指、中指挾持一次性浮針針柄,針體與皮膚成30°角快速刺入皮下,移去左手,針尖對準最痛點,快速平刺進針,透過皮膚后將針身平貼皮下橫向進針直至逼近針柄,一般為針尖抵至距最痛點0.5~1.0cm即可。進針過程中應無疼痛,無得氣感,否則,應退回針尖至皮下,重新進針。進針完畢后,再按壓痛點,或讓患者活動,一般壓痛立即明顯減輕或消失。若疼痛未見減輕,則檢查針尖是否正對最痛點,若有偏差,應重新校正。完畢后,在進針點處用1個無菌小干棉球蓋住針孔,再用膠布固定針柄。留針時間以1日為宜。取針后,若疼痛仍未消失,可再行浮針治療。每2日1次,3次為1個療程。留針期間,針刺局部不得見水,以免感染;局部活動范圍不要過大,以免針體移動,影響療效。

    19.平衡針灸法

    (1)取穴 主穴取肩痛,位于足三里下2寸,偏于腓側1寸;輔穴取頸痛,位于無名指與小指指掌關節結合處的正中點,手成半握拳姿勢取之。

    (2)操作 肩痛針刺體位取坐姿膝直位,交叉取穴,右側肩痛針刺左側穴位,左側肩痛針刺右側穴位,采用提插針刺手法,以遠距離(足面足趾)觸電式針感為佳。頸痛亦右側病變取左側穴位,左側病變取右側穴位,針感以局部酸麻脹痛為主。每日1次,21次為1個療程。

    20.腕踝針療法

    (1)取穴 選用腕踝針腕部治療點上3、上4、上5穴。

    (2)操作 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用30~32號1.5寸毫針,針體與皮膚成15°角,針尖朝向近心端,快速進針。進針后將針體放平與皮膚成10°角左右貼近皮膚表面,沿皮下進針至針柄根部。進針宜緩慢、松弛,在進針過程中,除針尖通過皮膚時可引起輕微刺痛外,要求不引起患者的酸、麻、脹、重感,否則需要調整進針方向及深淺度。每日針刺1次,每次留針3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

    21.皮膚針刺法

    (1)取穴 以阿是穴為主,輔以鄰近穴位,如肩井、天宗、巨骨、肩外俞、華佗夾脊穴等。

    (2)操作 每次選取4~6個穴位,常規消毒后,以皮膚針快速圍刺病變部位所取穴位,使其出現紅暈充血為佳,刺后拔罐5~10分鐘,然后在阿是穴行艾灸法至皮膚潮紅發熱,每次10~15分鐘。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22.穴位注射法

    (1)取穴 頸椎旁壓痛點(阿是穴)、肩井、肩髃、肩前、肩后(患側)。

    (2)藥物 強的松龍30mg,地塞米松磷酸鈉鹽5mg,維生素B120.5mg。

    (3)操作 用5mL注射器,6號肌內注射針頭,將以上三種藥液抽吸于針管內混勻。皮膚常規消毒,椎旁壓痛點進針角度70°,深度0.5~1cm;肩井進針角度90°,深度1~1.5cm,切勿過深損傷胸膜;肩髃進針角度60°,深度2~2.5cm;肩前與肩后進針角度均為90°,深度3~3.5cm。穴位注射后若無回血即推入藥液,每個穴位0.7~1mL。每5日注射1次,7次為1個療程。

    23.神經阻滯法

    (1)定位 均采用前入路法?;颊哐雠P,頸后及雙肩墊枕。找到胸鎖關節,于胸鎖關節上約2.5cm,中線旁開約1.5cm處為穿刺點,此點相當于頸六橫突下方1.3cm處(頸七橫突基底部)。再觸得氣管及頸動脈所在。

    (2)操作 皮膚常規消毒,用左手食指指端,放在胸鎖關節上方,左手中指指尖,插入氣管與頸動脈之間,逐漸加大力量,將頸動脈往外側牽開,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在左手分開的兩指之間做一皮泡,用22號或24號長2~3cm的針頭從皮泡對向頸七椎體前面刺入,穿刺針徐緩深入,至遇椎體前面為止,經回吸無液無血或無氣,即可注入藥液(含醋酸潑尼松25mg、維生素B1100mg、維生素B121mg、維生素B6100 mg、2%利多卡因60mg),注藥約20分鐘后可見霍納綜合征。每周1次,4次為1個療程。

    24.走罐治療法

    (1)定位 頸肩局部疼痛及壓痛明顯處。

    (2)操作 患者俯臥,將患處涂上液體石蠟。選用罐口直徑為4~8cm的玻璃罐,用7~8號粗鐵絲,一頭纏繞石棉繩蘸以酒精,做成酒精棒,點燃酒精棒,往罐底一閃,迅速撤出,將罐迅速扣在選定的部位,分別向前、后、左、右移動,反復操作數次,至皮膚微紅。然后將玻璃火罐拔在患處皮膚上,留罐10分鐘后使局部皮膚出現瘀血或充血。隔日拔罐1次,10次為1個療程。

    25.刮痧治療法

    (1)取穴 頸部取風池、天柱、肩井、大杼、天宗及阿是穴,方向由上到外下。前臂取合谷、列缺、曲池相連的一線,方向由上而下。

    (2)操作 患者取臥位或坐位,暴露患處,用特制刮痧板或大而邊緣光滑的有機玻璃扣,介質為溫開水或芝麻油、菜籽油。每個部位刮20次左右,以出現痧點為宜,即組織潮紅,皮膚出現紫紅、紫黑色瘀斑或小點狀紫色疹子。5~7日刮1次,4次為1個療程。

    (五)推拿妙法

    1.復位對頂法

    (1)基礎手法 患者端坐或俯臥,先揉患側頸肩部至前臂,來回數次,以酸痛、麻木、肌硬結處為重點;繼在頸胸椎附近的夾脊、風府、大椎及患側肩髃、肩井、肩貞、天宗、手三里、內關、外關、合谷等穴位用一指推壓法及按揉法放松肌肉,調節經氣。

    (2)旋轉分壓法及俯臥沖壓法 患者取俯臥位,頭懸床頭外。先用手法整復頸椎,后整復胸椎,手法前根據X線片或CT檢查提示,以病變椎體進行定位。以頸七左偏移位為例。頭向左旋轉,醫者用右手小魚際肌掌根部抵住頸七偏歪棘突的左側,左手小魚際肌掌根部按壓固定胸二棘突的右側,兩手相對旋轉反向分壓用力,可聽到復位的響聲或患椎滑動感,即達到治療目的。如椎體向右偏歪,可將頭向右旋轉,交換手法操作,方法相同。然后將頭擺正,雙手拇指并列向下,其余手指撫護頸椎兩側,從胸二向頸椎逐節向上按壓沖擊棘突,矯正病變的椎體,同時可用該手法檢查椎體移位是否矯正。手法要做到穩準有力,切忌粗暴。

    (3)對頂法 患者取端坐位,雙手自然放松下垂。醫者站在患者的患側,以頸六鉤椎關節增生、側擺式錯位影響左肩為例。醫者用右手拇指抵住頸六橫突前方(即斜方肌的腹側),讓患者將頭向左側偏,緊貼在醫者的右手背上,醫者用左手將頭固定,讓患者前臂下垂貼身聳肩的同時,醫者右手拇指用力推按頸六橫突前方向后旋轉,可感到患椎移動感。

    (4)結束手法 最后醫生用大拇指在頸椎棘突兩旁、肩部沿肌腱向下理筋數次,再沿斜方肌按壓、彈撥數次,以拍法收功。隔日1次,7次為1個療程。

    2.分區分點法

    (1)頸部區 患者取坐位,醫者立于其后,治療重點在下頸部,先以法施于患者雙側頸項部及上背部,時間5~6分鐘;按揉風池、天柱、頸華佗夾脊等穴各1分鐘,再以一指禪推法施于雙側前、中、后斜角肌、頸長肌、胸鎖乳突肌及斜方肌,時間3~5分鐘;當頸肩部肌痙攣明顯緩解后,再運用頸拔伸手法間歇拔伸、牽引頸椎,時間3~5分鐘。

    (2)肩胛區 患者俯臥,雙臂垂于床兩則,醫者立于患側,一指禪推法施于肩胛上緣、肩胛間區及肩盂后外緣,時間6~8分鐘;按揉法施于肩胛上切跡、岡上下肌、小圓肌、肩袖及三角肌肩峰部肌束,時間5~6分鐘。注意手法施于肩胛上切跡時宜輕柔,以免加重神經損傷。

    (3)上臂后區 以彈撥法施于臂中橈神經溝、肱三頭肌腱及尺神經溝等處,時間5~6分鐘;點按肩貞、臂臑、臑會、天井、少海、小海、尺澤等穴位各約1分鐘。

    3.理筋整復法

    (1)放松法 患者體位不限,醫者用輕手法放松頸、肩部緊張的肌肉,歷時5~7分鐘。以肌肉緊張程度明顯降低,并且身體兩側肌肉張力大體一致為佳。

    (2)整復法 歷時約1分鐘。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可分別采取下列手法之一。①提抖法:患者站立,雙手十指交叉抱于頭后。醫者站于患者身后,雙腳前后分開,略呈丁字步站穩,雙手從患者腋下穿過,繞其肩前,反扣于患者的手上。令患者放松,可以依靠于醫者。醫者雙手隨上身左右活動,感到患者的身體已經放松后,向后拉動雙肩,身體略微后仰,將患者向上進行拉提抖動。此時,常會聞及“嘎嗒”的響聲,表示手法成功。然后將患者放下等待患者站穩,先后松開雙手。②胸頂法:患者坐位,雙手十指交叉抱于頭后。醫者半蹲于患者身后,略呈半馬步姿態,雙手從患者腋下穿過,繞肩前,反扣于患者的手上,同時從前胸胸骨處頂于患處棘突。令患者放松,醫者略微晃動患者,感到患者的身體已經放松后,在不間斷晃動的過程中,雙肩后上拉,胸部向患者頭前方前頂。此時,可聞及“嘎嗒”的響聲,表示手法成功。然后在保持患者坐穩的姿態下,先后松開雙手。③胯頂法:患者取坐位,雙手交叉分別插于左、右兩脅下,雙肘壓住雙手。醫者站于患者身后,一腳在前,一腳在后,略成丁字步,胯部頂于患處棘突。雙手拉住患者的雙腕,固定住患者。令患者放松,醫者略微活動感到患者的身體已經放松后,身體向后略傾,雙肩隨之向后上方拉動,胯部向患者頭前方頂,此時,可聞及“嘎嗒”的響聲,表示手法成功,然后放開患者。

    (3)理筋法 此手法歷時約10分鐘。首先,用滑利關節的搖法施術于頸、肩部,然后拔伸牽引頸、肩部。其次,患者取坐位,雙手指交叉抱于頭后。醫者站于患者身后,雙腳自然分開站穩,雙手從患者身前,經上臂、前臂從上而下插于患者肩后,醫者身前。醫者雙手往里插的同時兩臂壓住患者兩臂向后方略微用勁,使患者肩腳后的肌肉伸展。最后,用放松類手法進行整理,緩解剩余的不適感。

    4.牽引推拿法

    (1)牽引法 以大重量間斷頸椎牽引,患者取正坐位,頭部應適度地前屈20°~30°,以10~12kg為起點,每次20分鐘,每日1~3次,后逐日加量,以患者耐受量為止。

    (2)推拿法 運用頸部系列推拿手法治療20~30分鐘。患者取正坐位,醫者左手扶住患者的頭額部,右手拇指和食指指腹按壓天柱、風池、風府等穴位,并配合揉動,邊按邊揉;雙手四指并攏用指腹按揉兩側斜方肌和胸鎖乳突肌肌群,同時雙側大拇指指腹按揉頸椎橫突來回蠕動8次;用拇指、中指、食指從風池至頸肩部和胸鎖乳突肌中段拿捏條索狀硬結或痙攣的肌肉組織;用拇指彈撥頸肩部兩側及肩胛內側的軟組織,使之放松,然后再在胸鎖乳突肌中段后緣深面進行分撥,繼之按壓復平,理順組織;用手掌或大小魚際在頸、肩部軟組織上摩擦至患者皮膚發熱潮紅為止;醫者一手托住患者的下頜,另一手托住后枕部,兩手徐徐用力向上牽提,做到邊拔伸,邊搖晃,再做頸項前屈后伸3次,以放松攣縮的肌肉、肌腱和韌帶,并活動小關節,伸張椎間孔間隙,再按順、逆時針方向環轉回旋運動頸部,重復數遍之后,可將頭頸向一側旋轉到一定的限度時,醫者再做適當的力量緩沖性旋轉頸部5°~10°,此時多能聽到小關節彈響聲,若無不良反應,可做對側性旋轉手法;最后揉頸肩部肌肉,用空心掌或空心拳輕輕有節律地叩、打、拍,以患者感到輕松舒適為度。

    5.順序推拿法

    (1)循序漸進,先治上肢 患者平坐板凳上,醫者站于患肢前外側,根據肩周病變所在經絡,先從上肢遠端相應經穴上點揉、推拿,如合谷、列缺、內關、外關、曲池、陽溪、手三里等,每個穴位半分鐘。

    (2)提拿彈撥,次治肩部 肩周病變多發于肱二頭肌、岡上肌、大小圓肌、三角肌、肩胛提肌、鎖骨肩胛肌及斜方肌等肌肉上。先在受累肌肉韌帶起止點點揉十余次。再順其走行用、揉、按、摩等法放松。然后用重手法提、拿、彈、撥解除粘連。繼之以左肩為例,醫者站在患者左側后方用右手食指、拇指分別拿住前后腋橫紋兩端,左手握住患側手腕,在拔伸力下做肩部搖晃1分鐘,然后右手放在患者左腋下,加大拔伸牽引力約半分鐘。繼之醫者用右手拇指、食指繼續拿前后腋橫紋二端,同時左手幫助患者左臂做被動搭肩洗臉和梳頭動作。最后醫者立于左側,雙手握住手腕拔伸抖動,使各肌群協調。

    (3)確定病位,終治頸椎 根據X線確定頸椎病變部位,先用點、揉、按、摩、推、拿等常規手法,分別將頸部前后群肌肉韌帶放松。再用定點旋轉復位法整復頸椎出槽之筋,錯縫之骨。然后分別捏拿雙側斜方肌,再用法治療斜方肌、大小圓肌、岡上肌等。最后分別用捋順法、歸擠法和順筋法沿患側頸、肩、背、上肢及前臂治療8~10次而收功,手法完畢。

    6.頸肩推拿法

    (1)頸椎復位法 先用拇指、食指觸診法確定偏歪的頸椎棘突,然后運用定點側旋復位法糾正偏歪的椎骨。以頸六棘突偏左為例?;颊叨俗?,醫者立于患者背后,右手拇指置于頸六棘突的左側,左手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對張開置于患者的下頜部,虎口靠在頜隆突上,囑患者微屈頸部,醫者左手向左側旋患者的頸部,達恰當角度后,以患者鼻尖為圓心,醫者左腕部突然使用適量的瞬間爆發力,向右上方旋轉頸部,力點作用在頸六棘突上,同時,置于頸六左側棘突的拇指輕微向右側推按,此時通常可聽到“咯喀”的復位響聲,右手拇指可感到棘突有輕微的向右位移。再檢查,頸六棘突已糾偏或改善,局部壓痛明顯減輕。然后,在頸項部行分筋理筋手法,力量由輕到重,再由重到輕,要求深透柔和,手法完畢。每2~3日治療1次。注意復位時,忌用蠻力,角度應該越小越好,做到穩、準、輕、巧。

    (2)肩部分筋理筋法 分筋手法是指用雙拇指或單拇指在患處與肌纖維走向垂直左右彈撥,慢性損傷以此法為主;理筋手法是用雙拇指或單拇指將移位的軟組織(包括肌腱、肌纖維、韌帶、肌筋膜及神經纖維等)撫平歸位,再順其走向按壓、復平,使之恢復正常的解剖位置,急性損傷以此法為主。通過觸診法,找出肩部損傷的軟組織,病損部位通常在患側的三角肌、斜方肌、大小圓肌、大小菱形肌及岡上肌、岡下肌等處。在這些部位分筋理筋,以患者能忍耐為度,每個部位1~2分鐘。然后輕微向外、向前及向后上方被動活動患肩,手法完畢。每2~3日治療1次。注意分筋時不可用力過重,否則會造成新的創傷;被動活動患肩時,要循序漸進,不可幅度過大,以免拉傷腋神經或拉斷腋動脈。

    (3)功能鍛煉 囑患者做前屈、后伸、外展、“摸高”“吊單杠”等動作。

    7.兩步三法

    (1)第一步 采用相當于體重20%的重量做臥姿頸椎牽引。滑輪固定于與患者鼻尖等高水平的頭頂直線位,牽引時間20分鐘。

    (2)第二步 采用頸肩六法做推拿按摩。①松肩軟頸:揉法放松頸肩部軟組織。②牽臂舒筋:將雙上臂交替上牽抖動,進一步松解頸肩肌。③散指點穴:用雙手散指點擊頸肩部風池、天柱、天容、肩井、大椎、天宗等穴位。④牽托斜扳:在前屈頸位托舉下頜及后枕部斜扳,只求松動,不求響聲。⑤梳頭搖櫓:以肩關節為圓心,將上肢做全方位旋轉動作,該上肢屈肘位時如梳頭、搖櫓狀。⑥臥拍項肩:取俯臥位,拍打揉頸項及肩背,再次松解軟組織,收功。

    (3)第三法 外用藥膏,將自制的傷科2號膏(方中選用了活血化瘀,祛除痰濕的天南星等藥,其刺激性頗大,臨床使用中必須嚴密觀察,防止皮膚過敏癥發生,一旦發生過敏,往往在用藥后6~12小時內局部紅腫、發癢、有熾熱感,必須立即停藥,局部外用氟輕松等,一般3日左右可以緩解),調成糊狀,外敷于患者頸項、肩胛,繃帶包扎,一般24小時后癥狀可自行除去。

    8.四步推拿法

    (1)第一步 觸彈法,包括觸摸法、按壓法和彈撥法。此法兼用于該病的檢查及首要治療。首先,先用拇指、食指觸摸頸胸椎棘突兩側、肩胛骨內側角和肩胛岡、枕骨上下項線及頸椎橫突后結節,如有硬節及條索狀物,則先行按壓和彈撥術,直至有松軟感,每處需20~30次。再點按頸肩部常用穴如肩井、風池、天宗等及阿是穴,以有得氣感為宜,每個穴位需時1分鐘。

    (2)第二步 推捋法,包括指推法、掌扒法和拳推法。方向由上到下、由里到外,基本上是頂著肌肉、經絡走向進行,直至皮膚有灼熱感,每個行徑做10~15次。

    (3)第三步 牽拉法,包括直牽法、側牽法。患者可于坐位或臥位進行,一般適于坐位,臥位限于年老體弱或心臟病高血壓患者?;颊叨俗跊]靠背的椅子上,醫生站在患者背后,一手拿住患者枕部,另一手托住其下頦向上牽引,約1分鐘;再改低頭向下牽拉,也維持1分鐘;以后改變姿勢,一手按住肩膀,另一手壓住頭部的顳側,驟然有限度地加大用力,往往可聽到輕微脆響,再改至另一側,施以同樣的手法。

    (4)第四步拍法,包括法和拍法。分別順著肌肉的走向進行,重點在頸部的兩側和肩部的上后側,直至患者有放松感,時間為5分鐘,可告結束。

    9.俯臥推拿法

    (1)選穴 風池、天柱、大椎、大杼、肩井、天宗、脾俞、腎俞、曲池、外關、合谷、威靈(在手背第二、三掌骨間中點,第二指伸肌腱橈側凹陷處)、精靈(在手背第四、五掌骨間中點,第四指伸肌腱尺側凹陷處)、阿是穴。

    (2)按摩床標準 長方形四腳床,規格為200cm×60cm×65cm,離床頭邊緣15cm處中間有一橢圓形小孔,是按人的面型設計的,小孔中心軸下10cm兩側床緣呈“)(”形內凹,軟床墊。操作時覆蓋治療床單。

    (3)操作 患者俯臥于按摩床上,使頸部生理曲線處于正常狀態,自然放松。醫者站于患者平肩位置一側,站左側時用右手拇指面在頸部左側肌肉按揉,站右側用左手,由上向下,每側操作5~10遍。用法在肩背部由上向下操作5~10遍。醫者站于患者頭側,面向患者足部,雙手同時提拿、按揉肩部,在頸肩臂部尋找相應的觸發點(敏感點或壓痛點),用拇指面或肘尖在觸發點部位按壓,先輕后重,同時進行按揉動作。如患者已漸趨緩解,再次檢查,有時可發覺局部有繩索狀、圓結狀、串珠形等硬結物體,間或殘存深部激痛點、敏感點,可采取有力度的手法點壓,分別操作3~5遍。然后用按揉法放松頸肩背部肌肉,以雙拇指面點壓風池、天柱、大椎、大杼、肩井、天宗、脾俞、腎俞等穴位,按順序點壓2~3遍,每個穴位點壓5~10秒,再在上肢施以拿揉、搓法分別操作3~5遍,點壓曲池、外關、合谷、威海、精靈等穴位。

    (4)坐位法 患者起床取坐位,醫者站于一側,一手托其枕部,一手托其下頜,使其頭部略仰位,兩手同時用力做前、后、左、右旋轉活動頸部,每側2~3遍,間隔上提頸項2~3次,可做頸椎拔伸牽引動作,有小關節錯位時做頸部扳法或擴胸扳法。最后以劈法在肩背部劈打2~3遍結束治療。

    10.整復牽引法

    (1)放松手法 采用揉、彈撥等手法解除或緩解頸肩部肌肉韌帶的緊張痙攣狀態,松解局部組織粘連,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營養狀態。

    (2)整復手法 以頸五棘突向左側偏歪為例。患者取仰臥位,醫者立于患者頭部右側,左手掌置于患者左側臉頰上,將患者頭部向左側旋轉,右手拇指指腹貼在頸五右側隆突的關節突上,其他四指斜向貼在臉頰上,醫者左手略向后牽引,右手拇指由后向前輕推隆突的關節突,聽到彈響聲,拇指下有移動感,觸之隆突關節突平復或改善,局部壓痛消失或減輕,此手法適用于全部頸椎錯位。

    (3)牽引 以兩條毛巾自制枕頜帶采用人工牽引,患者取仰臥位,助手雙手固定患者雙下肢,醫者立于患者頭部,以枕頜帶套住患者下頜及枕部,緩慢增加牽引力度,牽引重量以患者能耐受為宜,但比坐位牽引力度要大得多,牽引時間以1~2分鐘為宜,牽引角度以上頸段于中立位、中下頸段略前屈10°~15°為宜。

    11.綜合推拿法

    (1)頜枕牽引 采用坐位頜枕牽引,頸前屈約15°,牽引重量5~7kg,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30分鐘,5次為1個療程。

    (2)手法按摩 患者取坐位,醫者一手拇指與其余四指在頸項兩側,從上到下對斜角肌、胸鎖乳突肌、肩胛提肌、夾肌做揉捏按摩,再以拇指或四指置于頸部各痛點與肌纖維呈垂直方向揉、彈撥;繼以上手法后分別按、揉、彈撥岡上肌、岡下肌、斜方肌、大圓肌、小圓肌、肱二頭肌腱、喙突部、三角肌。以上手法約需8分鐘。同時配合穴位按摩,常用穴位有風池、缺盆、肩井、肩髎、天宗、肩髃、肩內陵、曲池、陽池、合谷,每次選用3~5個穴位,手法以揉、掐、彈為主。如發現頸棘突偏歪,采用旋轉復位手法矯正偏歪棘突。經以上手法后,頸、肩疼痛緩解,肌肉松弛。再施以肩關節牽拉、抖動和搖晃手法(以肩為中心做順時針和逆時針方向被動活動)各10次。最后再用揉捏、搓法結束治療。每日或隔日1次,5次為1個療程。

    (3)功能練習 頸部練習有頭頸屈伸;頭頸左、右前伸;頭頸左、右后上旋轉;頭頸左、右側屈;頭轉1圈。肩部練習有環繞運動;前壓肩練習;側壓肩練習;托肘推送;反臂拉手。以上練習每日1次,每次每個練習做10遍。

    12.一指禪手法

    (1)尋覓壓痛點 頸肩部主要分10個壓痛點:①顳骨乳突下方(胸鎖乳突肌附著處);②枕外粗隆外下方(斜方肌上部附著處);③頸二至頸五棘突旁(頸部伸肌群);④頸三至頸五橫突(提肩胛肌起點);⑤肩胛骨內側角上方(提肩胛肌止點);⑥肩胛岡上緣(岡上?。?;⑦肩胛岡下方(岡下?。虎嗉珉喂且妇墸ㄐA肌、大圓?。虎峒珉喂青雇幌路剑哦^肌短腱);⑩肩峰下方(肱二頭肌長腱)。此10個壓痛點中壓痛點最明顯的部位即為病變部位(輕者1~2個,重者7~8個)。然后按痛點施用手法按摩。

    (2)手法 患者取坐位,患肢自然下垂使肌肉放松,醫者站在患肢背側,用拇指頂端在病變部位沿肌纖維行走方向連續不斷地彈撥,先慢后快,先輕后重,用力大小可根據患者體質與病變部位而定。手法要熟練,治骨不傷肉,治肉不傷皮,隔3日按摩1次,每個部位5分鐘。3次為1個療程。

    13.六井穴手法

    (1)手法及穴位 常用手法為點、揉、彈撥、伸、捏、拿、按等;常用經穴為少商、商陽、中沖、少澤、少沖、人迎、缺盆、中府、內關、外關等。

    (2)操作 患者仰臥,醫者于頭頂而坐,先用雙手多指捏、拿頸肩部肌肉約1分鐘,雙手拿揉兩側肩井與胸鎖乳突肌3~5遍,并壓放人迎、缺盆、中府各9遍,以上肢有熱、麻、脹感為佳;然后醫者于其患側而坐,靜心平吸,一手拇指按住患者患側手中指本節后的骨縫中,余指在下托住患者手掌心,另一手拇指尖或食指依次點揉少商、商陽、中沖、少澤、少沖約3分鐘,有夜間痛甚者可用艾棒雀灸手部六井穴;最后向心形掌根重推上肢內外側3遍,繼而一手扶于頜下,一手虎口扶于枕骨下緣,兩手同時用力,將患者頭部向頭頂方向做縱向一松一緊的拔伸運動約半分鐘;結束時重拿肩井3遍。

    14.推拿練操法

    (1)推拿手法 囑患者取坐位,平視,盡量使頸及肩部肌肉放松。醫者站于患者身后進行治療。①頸部肌肉及軟組織放松法:醫者一手扶住患者前額,另一手拇指指腹與其余四指的指腹相對,用三指或五指(根據患者頸部長短)從上到下,由輕到重,依次捏揉頸部兩側至肩峰的肌肉8遍左右,再用手指按揉患者雙側頸肩至前臂,來回4~6次,以酸痛、麻木、肌硬結處為重點。再患者雙側頸部、肩背部4~6次。②理筋整復點穴法:醫者雙手拇指依次點、按、揉患側風池、風府、頸一至胸一棘突旁、天柱、肩井、肩外俞、天宗及患肢的肩髃、臑俞、肩貞、曲池、阿是穴1~2次,手法力量要深透,以患者局部產生酸、困、脹感為度。③松筋法:用滑利關節的搖法施術于頸椎和肩關節,配合適當頸椎拔伸,同時抖患側上肢1~2次,以擊打類掌拍或拳拍頸肩部收工。

    (2)“鳯”字保健操 做操前,先自然站立,兩腳略分開,與肩同寬,雙手叉腰,全身盡量放松,眼微閉,勻速呼吸。想象自己站立于“鳯”字正下方,正在用頭完成“鳯”字的書寫。①頭部前傾的同時緩緩向左肩傾斜,使左耳貼于左肩,停留片刻后,頭部返回。②頭部前傾同時向右旋轉,右耳貼近右肩后,停留片刻。③與①方向相反。④頭部向右肩傾斜使右耳貼于右肩,回到中位,同樣再使左耳貼近左肩做1次。⑤頭部向后仰至極限位,緩緩回到中位。⑥頭部向左傾斜,使左耳貼于左肩,停留片刻后,頭部返回。做完操后,以無頭暈不適感為宜。也可在工作時間或休閑時間做,治療結束后可繼續堅持做此操。在做此操時,一定要舒展、輕松、緩慢、勻速,切忌動作生硬、過猛。

    15.推拿體療法

    (1)推拿?、倩颊呷∽唬t者站于其后,拿、揉頸項部、背部及上肢肌群,以患側為主做3~5遍。②拇指揉、撥頸項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肩胛提肌、岡上肌、岡下肌、大圓肌、小圓肌、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及前臂肌群等3~5遍,重點揉、撥肌腹及肌肉附著點處。③拇指揉、按啞門至至陽一段及肺俞、肩中俞、肩貞、翳風、肩井、巨骨、曲池、列缺、陽池。再雙手扣擊肩背及上肢3~5遍。

    (2)體療 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均可。①使頸部前屈后仰、左側右側、左旋右旋。②雙手放于同側肩頭,以肘部畫圓,幅度由小到大(先順時針后逆時針),幅度最大時,兩肘可在胸前相觸。③患肩上舉,肘部屈曲,手掌放于大椎處,健手扳患肘,向脊柱中線靠攏,保持30秒后復原。此法進行時,呼吸要均勻,動作要緩慢、柔和,以肌肉有酸脹感為宜。(徐三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乱啊有帅gv小太正| 久久综合97丁香色香蕉| 无码AV岛国片在线播放| 国产日韩综合av在线| 久久被窝亚洲精品爽爽爽|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式芒果|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无码区| 亚洲精品成人福利网站| 国产精品亚洲一区二区无码| 苍井空毛片精品久久久| 亚洲熟妇少妇任你躁在线观看无码 |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 久久亚洲精品11p| 国产初高中生在线视频| 色爱综合另类图片av|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下载| 各种少妇wbb撒尿| 白色丝袜国产在线视频| 久久久久免费看成人影片|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99久久精品国产一区二区蜜芽| 欧美国产日产一区二区| 四虎永久精品免费视频| 国产美女裸体无遮挡免费视频| 国产精品视频亚洲二区| 18无码粉嫩小泬无套在线观看|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尤物| 亚洲熟妇无码AV在线播放| 日本高清乱理伦片中文字幕| 黑森林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 东北寡妇特级毛片免费| 国产办公室秘书无码精品99| 亚洲AV无码专区亚洲AV桃|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网禁呦| 波多野结衣在线精品视频| 亚洲日韩国产精品第一页一区| 丁香五月婷激情综合第九色| 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电影| 在线中文字幕有码中文| 不卡乱辈伦在线看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