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資料介紹說,北京城區內現有8座天主教堂,位于王府井大街北口路東的的這座教堂俗稱為東堂。 
這座教堂本名圣若瑟堂,是為紀念耶穌的父親若瑟而命名的。
 據稱東堂始建于1655年(清順治十二年),后由于地震和戰亂,曾多次被毀。現在的建筑為1904年用庚子賠款重建。1980年經修復后重新開堂。東堂的正立面朝西,其建筑形式為羅馬式。

灰色的尖頂建筑精致而高聳,因其古老而透出神秘而濃郁的人文色彩。(這張是我老公拍的,他的卡片機顯然比我的好) 
 灰磚墻面,渾厚而雄偉。
 爬在窗格上的藤蔓植物也散發出獨特的氣質。
 這棵大樹不知經歷了多少歷史的風風雨雨。

 。
 [3]資料介紹說,北堂是北京最大的教堂,本名救世主堂,始建于清光緒十四年。1985年,教堂修繕一新,讓這座哥特式建筑更加光彩奪目,被稱為北京最絢麗的教堂。
(這張照片是我老公照的,從構圖上就看得出他比我認真得多。也可能是太疲勞了吧,從我拍的照片是不難看出敷衍。)
 [4]這種中西合璧的建筑組合提醒人們這座教堂的是有來頭的。據稱,最初的北堂由法國傳教士于康熙四十二年建成,地位于中海西畔的蠶池口,落成時康熙帝還親筆撰書“萬有真原”匾額賜贈。到光緒年間擴修西苑,慈禧嫌這個北堂太高,俯視禁苑,因而命總理衙門與法國教士轉敕遷移,后由李鴻章作為一個外交事件,與法國政府和羅馬教廷直接交涉,撥地給銀,才在西什庫重建了北堂,建成后即作為天主教在北京的總堂。 [5]
 [6]四個高高的尖塔,三個尖拱券入口,正中圓形的玫瑰花窗,挺拔、綺麗。  [7]西側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院子里的一只小貓,神氣活現。

1,宣武門教堂:亦稱“南堂”,位于西城區前門大街北側,最初為一座小教堂,系朝朝萬歷年間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京所建,于清初順治年間公元1650年擴建。
2,王府井教堂:亦稱“東堂”,位于東城區王府井大街北段路東,始建于公元1655年,曾為清初順治皇帝賜給兩位外國神父的宅院。
3,西什庫教堂:亦稱“北堂”,位于西城區西安門附近西什庫大街,建于清朝康熙年間公元1703年,為現存西式教堂中建筑規模最大、最壯觀的一座,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
4,西直門教堂:亦稱“西堂”,即天主教圣母圣衣堂,位于西城區西直門內大街,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
5,缸瓦市教堂:基督會教堂,位于西城區西四南大街,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間公元1863年,為英國倫敦會所建。
6,崇文門教堂:亦稱“亞斯立教堂”,位于東城區崇文門十字路口附近,始建于清朝同治年間公元1870年,是最古老、規模最大的一座基督教新教教堂。
7,東交民巷天主教堂:亦稱“圣彌厄爾教堂”,位于東城區東交民巷,是一座法國教堂,建于清末光緒年間公元1901年。
8,珠市口教堂:基督會教堂,位于珠市口西大街與前門大街的交接處,也是西城、東城的交接處,始建于清末光緒年間公元1904年,自開始即有中國牧師主持。
9,寬街教堂:基督會教堂,位于東城區地安門東大街東板橋街,始建年代不詳。
10,海淀教堂:基督會教堂,位于海淀區中關村地區彩和坊路,始建于民國時期公元1933年,畢竟建造年代較近,又位于高科技產業園區與高校區,其建筑風格帶了一點現代性。

? 北京的教堂 唐貞觀九年(公元635年),基督教開始傳入中國。當時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是聶斯勝利派,稱為景教。至清代后期,基督教各派系都紛紛傳入中國,并擴展至城鄉各地。 元代期間,天主教傳入中國,稱也可里溫教或十字教;明代耶穌會教士利瑪竇來華,天主教再度入華; 鴉片戰爭前后,新教名派紛紛傳入中國,迅速擴展至廣大城鄉。 北京區縣所屬的教堂(包括遺址建筑)中不少屬于古跡且具有獨具一格的建筑形式。經四年來陸續走訪先從中選取36處與大家分享。 東城區 
亞斯立堂(崇文門基督堂)
 東交民巷天主堂
 基督教青年會舊址
 寬街基督堂
 東堂(王府井天主堂)
 南崗子天主堂 西城區 
缸瓦市基督堂

馬尾溝天主堂

西什庫天主堂

西直門天主堂

南堂(宣武門天主堂)

中華圣公會基督堂  珠市口基督堂
豐臺區 
長辛店天主堂

東管頭天主堂

豐臺基督堂 朝陽區 
朝陽基督堂
 平房天主堂
海淀區 
海淀基督堂
 燕京神學院教堂
 309醫院天主堂(2014.12.5)
 法國教堂(百望山公園)(2014.12.5)
房山區  太和莊天主堂
 天主教堂(立教村)2014.07.11
通州區 
賈后疃天主堂
 龍莊天主堂
 牛牧屯天主堂
懷柔區  懷柔基督堂
延慶縣 
延慶基督堂

永寧天主堂 大興區 
大興基督堂

牛坊天主堂

求賢天主堂

神學院天主堂
 西胡林天主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