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講”, 《了凡四訓》是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給兒子寫的家訓,全書融合儒釋道,充滿智慧,被后世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善書”和“東方勵志奇書”。 1、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將來種種,譬如今日生。 袁了凡本名袁黃,年輕的時候遇到一位孔先生,孔先生給他算命,連他科考第幾名都算得清清楚楚,并一一應驗。從此心如死灰,對未來沒有期望。 后來袁了凡遇到云谷禪師,在云谷禪師的指點下,將自己的號改為了凡(原來號學海),意思是告別凡夫俗子的思想,做個不平凡的人。 袁了凡通過做善事,改變了自己命運,從此官路亨通,家庭美滿。而那位孔先生也算不準他的命運了。 “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將來種種,譬如今日生。”這句話意味著袁了凡重獲新生,重新開始自己的新人生,非常勵志。 年輕時候的曾國藩讀完這一句,給自己改號為滌生,寓意重獲新生,并通過自己努力成為晚清四大名臣。 2、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福田”指的是人生的各種福分,“方寸”指的是真誠心、恭敬之心。 人的一切福報,離不開真誠的心。人要修福分,如果能從恭敬之心、真誠心開始,想辦成什么事,就能辦成什么事。 袁了凡就是從心開始修起,改變自己行事,最終改變命運。 3、務要日日知非,日日改過;一日不知非,即一日安于自是;一日無過可改,即一日無步可進。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閣一生。 每天都要發現愛你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并改過自新。如果一天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不足,就會在這一天處于心安理得、自以為是的狀態。如果一天沒有過錯可以改正,這一天就沒有進不可言。天下聰明的人很多,但是很多人德行未修,事業未廣,就是在于“因循”二字耽誤了一生啊。 我們看過了太多的聰明人,如方仲永這等天才,顧著變現,沒有革新自己,導致最后成為庸人。反觀曾國藩,是個徹頭徹尾的笨人,縣里考試,考了7次才中。但是他很刻苦學習,讀了《了凡四訓》后,更是嚴格要求自己,每日改過自新,戒煙戒色戒驕戒躁,修身養性,每日都在進步,最后成就一番事業。 4、命自我立,福自己求。 前段時間有一部關于哪吒的電影很火,里面有句話:“我命由我不由天”,就是來自“了凡四訓”。命與福報都在我手中,想要命運好點,想要福報就自己去求。 《了凡四訓》之所以影響那么大,就在于改變以往的迷信思想,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勸誡人用自己的行動去改命,去求福,而不是坐著就期待上天改命。 5、惠不在大,赴人之急可也。 袁子凡告誡兒子,做善事不在于數量和大小,重在能不能救人于危急。 俗話說:“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行善要把握重心,勿以善小而不為。 《了凡四訓》的影響 《了凡思想》影響了曾國藩,梁啟超等名人,還影響了日本很多人。 日本著名漢學家、陽明學大師安岡正篤先生,對本書推崇備至,他建議日本天皇及歷任首相將此書視為“治國寶典”,應當熟讀、細讀、精讀,凡有志執政者,應詳加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