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報紙略有刪節) 2013 年 4 月 7 日,多云。安步當車,走街串巷,找尋古韻,參觀烏蓼沙廬江堂。 烏蓼沙廬江堂,坐落于梅江區江北老城區西郊街道百花洲烏蓼沙梅瑤路41號,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由開基祖何源美公筑建,坐東南向西北,占地面積5028平方米,建筑面積2634平方米,呈三堂四橫一圍龍布局。正立面為硬山頂,橫屋為懸山頂,灰瓦面,三合土夯墻。屋內呈通廊式住房結構,圍屋布局,按傳統禮制,以祖祠為中心,祠住合一。祖祠位于上堂,屋后建有半月形圍龍,全屋平面格局為前方后圓狀,裝修簡約。 廬江堂中堂保存清代誥封龍匾,中堂后屏柱柱礎保存明末清初建筑遺存,對研究明末清初梅州民居建筑有重要意義。烏蓼沙廬江堂2010年12月被授予“梅江區十大客家古民居”,2011年2月被授予“梅州市客家古民居”。 我等佇立廬江堂門坪,見全屋長約百米,屋前寬闊,前有水塘。主屋正立面中間為大門樓,古樸莊重,條石門框,鑲刻“廬江堂”匾額,門聯“廬江世德,東海家聲”,左掛梅江區人民政府授“烏廖沙廬江堂何屋 客家古民居”牌匾,右掛梅州市人民政府授“梅州市客家古民居”牌匾。 我等入得門去,抬首盡觀三堂及天井,屋內整潔,光線充足。經下堂,步至中堂。中堂為宗親聚談議事之地,見中堂正面懸掛“廬江堂”匾額,紅底木匾,楷體鎦金,中堂左右掛修繕捐資名錄及第一至第十五屆世界何氏宗親懇親大會圖片。 越過中堂屏門,跨過天井,至上堂。上堂為祭祖之地,正堂設祖龕,鏤空雕刻,紅漆鎦金,龕內供奉祖宗牌位,龕前立案臺,置香爐燭臺。祖龕左右兩聯,內聯“祖座獻芳香奕世衍枝揚學海,宗功垂福澤千秋文物耀廬江”,外聯“念四郎公字源美開基為始祖,淵濱深汜分四海子孫世代傳”。上堂及中堂墻面懸掛各地宗親奉匾,計有興寧、平遠、揭陽、河源、惠東、廣州、江西等地。 我等從上堂祖龕左右屏門穿過,至主屋化胎。化胎護墻正中鑲有五塊原石,形狀各異,大小不一,謂之五行石,代表金木水火土,客家民居建屋時多置此五行石,寓意集五行,能趨吉避兇。廬江堂幾經修葺,此五行石承載650年風雨,守護祖屋,源遠流長。化胎外建有圍龍屋,正中建有龍廳。化胎左右有兩棵老龍眼樹,樹齡應愈百年,樹干粗壯古拙,樹高10余米,枝繁葉茂。 參拜祖屋,思遠追昔。據何氏族譜載,得姓始祖為漢韓信次子何自修,因避禍而改姓何。何氏起于安徽廬江,隨客家南遷至福建,裔孫念四郎再次南遷入粵,明洪武二年(1369)遷梅城烏蓼沙,擇地開基,故廣東何氏念四郎(字源美)轉奉源美公一脈為入粵一世始祖,生文淵、文濱、文深、文汜四子。源美公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留長子文淵在烏蓼沙廬江堂,攜次子文濱、三子文深、四子文汜遷往興寧和山瓦塘再開基。源美公子孫昌熾,分支衍派,分居興寧及散布廣東各地,以及遷往廣西、云南、福建、江西、四川、湖南、臺灣等省。 何源美,號罕明,明朝進士,生于元皇慶元年(1312),卒于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與祖妣劉大孺人合葬于梅縣長沙羅衣崗,立穴巳丙,呼“羅裙鋪地”,為舊時嘉應州四大名墳之一,歷代政府視為文物保護。據《嘉應州志》載,每年農歷八月十四至十六日祭祖期間,寧江興城至梅江長沙段民船停航三天,專為何氏祭祖。 2010年12月,烏蓼沙廬江堂何屋與聯輝樓、潔養堂、新松公祠、樂善公祠、繼善堂、乾坤一草廬、柏蔭堂、留馀堂、老謝屋等民居被梅江區評為首批十大“客家古民居”。其中烏蓼沙廬江堂有650年歷史,年代最為久遠之客家古民居。(摘自何日勝《勝游梅州·梅江篇》第68-70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