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中國古代歷史,“夏商周秦漢晉隋唐宋元明清”,大一統的朝代一般人都知道。 如果說階段史,也能有不少人說出“春秋戰國、三國、五代十國”。起碼知道春秋戰國是在周朝時期,三國是在東漢末年,五代十國是在唐宋之間。 但說起“五胡十六國”和“南北朝”,對歷史不感興趣的人恐怕鮮有人了解,特別是“五胡十六國”和“五代十國”,怕是好多人都混淆了有生之年。 兩晉南北朝時期,我覺得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混亂的時期,自304年五胡亂華開始,一直到589年隋朝大一統,整個華夏大地歷近300年大分裂,割據政權此生彼滅,百姓生靈涂炭。 我看《資治通鑒》時,看到這一段時期,完全懵逼了。思來想去,我覺得作為我們普通人,完全沒有必要全面深入地掌握這段歷史,只需要了解3個關鍵點就行了,一來對中國古代歷史有個基本的框架脈絡印象,二來可以在別人面前吹吹牛逼。 一、了解幾個專業名詞這些專有名詞,是了解這段歷史的基礎,具體是哪“五胡”,哪“十六國”,以及哪個少數民族分別建立了哪些政權,你都沒有必要去記,除非你是歷史專家學者,或者你有閑工夫。 下面這張圖是我對“五胡十六國”的一個簡單梳理,有興趣可以將手機橫過來看。 ①兩晉南北朝 兩晉南北朝是對那段混亂歷史的統稱。從大的脈絡看,兩晉是從266年到420年;南北朝是從420年到589年,這兩段是連續的。讓人懵就懵在中間夾了個“五胡十六國”。 五胡十六國起于304年,止于439年,它與兩晉和南北朝沒有時間線上的相互關系,是歷史學家對這一階段歷史的代稱。就好比“三國”,從時間上說,跟東漢和西晉是有重疊的一樣。 五胡和十六國之間,也沒有一一對應的關系,因為這“十六國”并不是這五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嚴格意義上說,這“十六國”中,有倆是漢族人建立的,一個是高句麗建立的,剩下的13國才是這5個少數民族建立的。而這5個少數民族,也不光只是建立了這13個政權。 ②五胡 五胡,主要是指匈奴、鮮卑、羯(匈奴分支)、羌、氐這五個古代少數民族,其實當時北方建立割據政權的還有漢族、高句麗、丁零等等民族。那這么多民族,為什么單說“五胡”呢?因為其他少數民族政權小,影響不大,或可謂曇花一現,就以這5個主要的少數民族作為代指。 ③十六國 十六國,主要指前涼、成漢、前趙、后趙、前燕、前秦、后燕、后秦、西秦、后涼、南涼、西涼、北涼、南燕、北燕、胡夏這16個稍大的政權,其實細算起來多達70多個。那這么多政權為何只叫“十六國”呢?這得怪北魏一個叫崔鴻的史官,他寫了一部名叫《十六國春秋》的書,選了北方較大、國祚(存續時間)較長、比較具有代表性的國家來記述。后人比崔鴻更懶,所以就把這段歷史時期稱為了“十六國”。 二、了解幾個比較有名的歷史人物兩晉南北朝時期,為什么能夠持續幾百年的大分裂,我認為除了一個特定歷史背景、階級矛盾及其衍生的勢力派系復雜等因素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沒有出現一個特別牛逼的梟雄人物或家族。 你看戰國時期,秦國歷代君主都是那樣的勵精圖治,所以實現了統一;東漢末年出了曹操,奠定了大統一的基礎,又司馬家族前三代也都艱苦奮斗,所以天下歸晉。 但南北朝時期就不行了,首先不行的就是司馬家的后人,一個比一個蠢,東晉百年偏居江左,北方的無數割據政權更不用說了。 但只要人在,江湖就在,人在江湖飄,就有人出刀。所以,不管世道怎么亂,都還是會有牛人的,而且往往亂世能人更多,雖然他們可能算不上是梟雄。 政治方面的人才,少有能像諸葛亮、司馬懿這樣出色的,但也還是出現了一些中等以上的。 軍事方面的人才也不少,你想,五胡十六國時期,那么多政權誕生又滅亡,自然免不了數不盡的戰爭。 文化方面的人才,謝靈運、陶淵明、王羲之、王獻之、顧愷之等等,大文豪、大書法家、大畫家不少,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背景也是東晉。 ①王導 東晉三朝元老,他擺平了江南士族大家,推動東晉在江左勉強站穩腳跟并維持了基本的穩定大局。但王導也沒有太大的抱負,局限于內部的利益爭斗,不思進取。 ②謝安 挫敗恒溫篡位意圖,穩定了東晉政權,在淝水之戰中,他作為一把手,以8萬兵力打敗號稱百萬的前秦軍隊,再為東晉贏得了幾十年的和平,只不過他也沒能逃脫功高震主的宿命,無奈退出政治舞臺。謝安文化造詣頗高,與王羲之等人交好,被稱為“江左風流宰相”。 ③劉裕 這個人也是韓信一樣的人物,小時候家里窮,靠自身努力飛上枝頭,為東晉平定孫恩、桓玄等叛亂,消滅西蜀等眾多割據勢力,使江南出現百年未有的同一局面,對外還消滅南燕、后秦等國家,但他比謝安牛逼,在功高震主之后,干脆篡位奪權,建立南朝宋,終結門閥專政時代,讓窮人家的孩子也能掌握重要權力,被稱為“南朝第一帝”。 ④石勒 羯族人,后趙的開國皇帝,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個奴隸皇帝。 ⑤苻堅 氐族人,前秦第3位國君,13歲就當了將軍,誅殺暴君苻生,自降“皇帝”的尊號為“天王”,開創了五胡十六國唯一的治世,老百姓對他十分愛戴,只是為滅掉東晉發動淝水之戰,敗給謝玄。 三、了解幾件比較重大的歷史事件①衣冠南渡 西晉末年,五胡亂華,北方少數民族向中原侵襲,威脅到西晉政權,釀成永嘉之禍,晉元帝率領中原漢族臣民從京城洛陽南渡至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這是中原漢人第一次大規模南遷,王導在這次事件中起了主要作用。唐朝史學家稱此為“衣冠南渡”,后經文學演變為一個典故。中國歷史上大規模南遷有3次,后面兩次分別是漢室之亂后和北宋末。 ②淝水之戰 淝水,在今天安徽省壽縣。383年,前秦出兵伐晉,淝水之戰是一次決定性戰役,東晉僅僅依靠8萬兵力,大勝號稱80萬大軍(實則30萬左右)的前秦軍隊。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前秦戰敗以后,分裂為后秦、后燕等幾個政權。此戰,成就了謝玄、謝安、謝石,毀了苻堅,他在兩年后被叛將姚萇殺死,而東晉孝武帝司馬曜趁機奪權,成為東晉唯一掌握實權的皇帝。 以上,是我對“五胡十六國”的一個總述,我覺得我們一般歷史吃瓜群眾了解這些就夠了。 當然,我們看《資治通鑒》不光看歷史,主要是看歷史事件中的智慧,讓我們在日常為人處世中有所借鑒。 比如王導到陌生的江左,是怎么樣擺平地方士族大家的,這樣一來,當我們空降到某個關系網比較復雜的地方,我們也可以參考借鑒他的做法,讓自己迅速站穩腳跟。 所以,這些政治智慧的細節,我將在后面挑選比較重要的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