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06年,在中國北方,成吉思汗鐵木真統(tǒng)一漠北,建立大蒙古帝國后,便開始對外擴張,先后攻滅西遼、西夏、花剌子模、東夏、金等國。蒙哥汗去世后,引發(fā)了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促使大蒙古國分裂。 公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統(tǒng)”。公元1271年,忽必烈取《易經(jīng)》“大哉乾元”之意改國號為“大元”,次年遷都燕京(即今天北京),稱大都。元朝將金朝對古長安的稱謂“京兆府”改為“安西路”,封安西王。 公元1279年,元世祖至元十六年,元軍在崖山海戰(zhàn)消滅南宋,結束了長期的戰(zhàn)亂局面。蒙古族是一個戰(zhàn)斗的民族,元朝建立后,繼續(xù)征戰(zhàn),但戰(zhàn)力卻大打折扣,在元日戰(zhàn)爭、元越戰(zhàn)爭、元緬戰(zhàn)爭、元爪戰(zhàn)爭等征伐日本和東南亞諸國時屢遭失利。
對外戰(zhàn)爭失利,對內(nèi)政治混亂。元朝享國98年時間,先后換了11位皇帝,平均9年就換一位皇帝,特別是元朝中期,政變頻繁,政治始終未上正軌。公元1312年,元朝第四位皇帝元仁宗即位,當年改安西路為奉元路,作為陜西的府治所在地。 元朝后期,政治腐敗,權臣干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日益加劇,導致元末農(nóng)民起義。公元1368年,貧民出身的朱元璋在應天府(今天江蘇南京)稱帝,建立明朝。第二年,即公元1369年,明朝大將徐達攻戰(zhàn)奉元路,朱元璋改奉元路為西安府,有“安定西部”之意。 明朝建立后,立即組織北伐,從應天府出發(fā),攻占順天府(北京),驅(qū)逐了元廷的蒙古族統(tǒng)治者,元廷退居漠北,史稱“北元”。公元1402年,元臣鬼力赤篡奪政權建立韃靼,北元滅亡,成吉思汗建立起來的中國歷史上首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即大蒙古帝國,勉強維護了196年,便煙消云散,隱沒在歷史的塵埃之中。 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憂患于功臣在內(nèi)而皇族孱(chán)弱,為保朱家王朝長治久安,建國伊始,朱元璋便采取了一系列鞏固政權的措施,“分封諸王”是其中一項重要內(nèi)容,即將皇室子孫分封出去,控馭各地,對外保衛(wèi)邊疆,對內(nèi)輔助中央。 江山是大家打下來的,封王卻只有朱家子孫,朱玩璋多少有點心虛,于是對眾大臣說:“分封皇室,不是我有私心,這也是遵照古代先王制度,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群臣自然不敢反對,反而違心地逢迎道:“分封諸皇子為王,保衛(wèi)江山社稷,代表了祖宗和天下百姓的意愿啊!” 朱元璋巧妙地利用封建禮教和皇權思想,把大家辛辛苦苦打下來的天下,堂而皇之地收歸“老朱家”所有,而那些出生入死的功臣們竟然一聲都不敢吱,這就是中國封建社會千百年來的悲哀!這種“公器私有,匹夫禁聲”的封建集權思想,直到今天仍然存在于某些人的意識和行為中。 公元1370年,朱元璋第一次分封“十王”:九位皇子,一位皇孫。此后,先后又有15位皇子受封。朱元璋共有26子,除長子朱標封皇太子、幼子朱楠早夭外,其余諸皇子及從孫先后被封為藩王,共封了25個王就藩各地,直接瓜分了明朝推翻元朝統(tǒng)治的斗爭成果。 陜西在元代地位特殊,曾是忽必烈試驗“漢法”,實現(xiàn)“以漢人治漢地”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特區(qū),不僅政治地位高,而且經(jīng)濟繁榮,人民富足。到了明代,陜西及府治西安成為封王建藩的主要地區(qū)之一。公元1378年,明太祖洪武十一年,朱元璋封次子朱樉(shuǎng)秦王,藩府建于西安(即古長安,今天陜西西安)。 秦王在明代藩王中具有比較特殊的地位,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因為第一代秦王朱樉是朱元璋的嫡出次子,在諸王中排行最高(長子朱標為太子,不在諸王序列),建藩也最早。朱元璋任其為宗人令,即中央管理宗室機構的最高長官,足見其地位之特殊。 第二是因為朱樉的封地陜西,其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明初,北逃的蒙古貴族在這一帶活動頻繁,對西北地區(qū)構成嚴重威脅。元朝的殘余勢力盤據(jù)在寧夏,對三秦地區(qū)虎視眈眈。革命尚未成功,皇族仍需努力。秦王負責鎮(zhèn)守陜西、廓清西北之重任,封一個能力差一點的王爺,鎮(zhèn)不住西北的場子。 第三是因為擁有豐富的人力、土地、財產(chǎn)。人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由于地處明蒙邊境,秦王府掌握著較多的兵力,秦王是最有權勢的“塞王”之一;二是元朝時期,陜西是“經(jīng)濟特區(qū)”,關中人口的恢復也較快。所在,秦王當時擁有的土地田產(chǎn)數(shù)量相當驚人。據(jù)史書記載,到明神宗萬歷的間,在全國諸王府中,秦王的富有程度僅次于四川的蜀王府。 很可惜的是,朱元璋雖然委重任于秦王朱樉,并寄予厚望,但朱樉卻辜負了“老爹+皇帝”的信任。他不思建功立業(yè),反而驕橫不法,生活奢靡腐化。例如,朱樉派遣陳婆和吳泰去蘇杭等地,為他購買如畫上一樣好看的美女。陳、吳二人買不到,朱樉竟殘忍地剜去了吳泰的膝蓋,打死了陳婆。
這僅是朱樉殘暴的一例,對象也只是自己的奴才。更為過份的是,他還經(jīng)常凌辱地方官員、霸占田產(chǎn)、強占民女,甚至欺行霸市,身為藩王,無惡不作,竟然下作到了連地痞流氓都忘塵莫及的程度和地步。剛剛開國,百廢待興,民心仰給皇恩,朱樉卻公然如此踢騰“老朱家”的江山,“老朱同志”痛心疾首,無法接受。
“老朱同志”朱元璋聞知朱樉的劣跡之后,采取了三項措施,以期達到“懲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一是占據(jù)輿論主動。親自撰寫《記非錄》,毫不留情地將朱樉的37項惡行予以“全國通報”。二是采取強制措施措施。公元1391年,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還把朱樉召回京師(今江蘇南京)看管了起來。 三是派遣太子西巡。為了將朱樉的所作所為調(diào)查清楚,同時了解關陜地區(qū)的民情和邊防情況,更主要的是堵住天下攸攸之口,特別是與自己出生入死的難兄難弟之口,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三秦,可謂是做足了文章,演足了對外戲碼。當然,歷史上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太子西巡西安,是為了考察明朝遷都西安之事,這是另外一個主題。 但事實上,太子朱標與秦王朱樉是一母同胞,而且這江山本來就是“老朱家”的,在他們看來,朱樉敗一敗并沒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太子回朝后就為朱樉求情,而朱元璋也來個就坡下驢,消除了對朱樉的不滿和怨氣,“老朱家”依然皆大歡喜,但三秦大地上受盡苦難冤屈的蒼生卻伸冤無門。 明朝開國,朱元璋對待臣子相當嚴厲。官員有貪腐者,會抽筋扒皮,再填上干草,做成“皮草人”,以儆效尤。但對自己的子女,卻可以如此輕描淡寫。制度如此,所以,從朱樉開始,此后各代秦王以及其他藩王的品行,也就可想而知了。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這個道理,一直被這些統(tǒng)治者選擇性忽視。 公元1399年到1402年,燕王朱棣(dì)發(fā)運“靖難之役”,從侄子朱允炆(wén)手中搶得皇位,把都城從應天府(今江蘇南京)遷往順天府(今北京市)。完成這一切后,朱棣怕其他藩王學自己起兵造反,便不允許藩王有所作為,從而造成明朝的這些王爺更加不思進取。他們飽食終日,唯以多生子女、多領莊田歲祿為能事,成了明朝百姓必須奉養(yǎng)的“碩鼠”。 到明末時,處在西安的秦王府,宗室人數(shù)已經(jīng)上萬,所需要莊田、祿米數(shù)量成為天文數(shù)字,普通老百姓節(jié)衣縮食,也養(yǎng)不起這些錦衣玉食的“碩鼠”。公元1643年,明思宗崇禎十六年,闖王李自成的起義軍攻占西安,懦弱的第十代秦王朱存樞投降,公元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順”朝,定都西安,秦王府成了李闖王的皇宮。 公元1644年三月,李自成率軍北伐,攻陷大同、宣府、居庸關,最后攻克北京。明思宗崇禎在景山的煤山歪脖子樹上自縊身亡,明朝作為統(tǒng)一國家的歷史結束。明朝及其之后到今天的650年,有了“西安”,不見“長安”,西安代替長安之名,一直沿用了下來,直到今天。 .............................................. ................................................ 自然于道,自覺于法,自在于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