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非忍氣吞聲,而是韜光養晦,靜待時機;忍,亦非笑里藏刀,謀小人之所為,而是洞悉全局,斬獲全勝的大智慧。在歷史的長河中,出現過很多能忍的有識之士,但大多也只是忍氣吞聲,非謀而后動。 之所以要忍,是在自己處于不利地位時,學會養精蓄銳,再給敵人徹底的打擊。一如孫臏,涉世未深,過于展示才華而招龐涓嫉妒,才招來挖膝之痛;幸好裝瘋賣傻逃過一劫,最后給以龐涓毫無反抗能力的一擊。 孫臏之所忍,不僅是身體上的臏刑之痛,還在于同門師兄的情感糾葛,這需要怎么樣的毅力才能做到。 其二有勾踐臥薪嘗膽,終得復國,雖淪為吳王夫差之馬夫,受盡百般屈辱。為了能再一次東山再起,勾踐不得不忍常人之所不能忍,終究一舉打敗夫差,成為春秋最后的霸主。 三有韓信受胯下之辱而不和市井小人計較,終究封將封侯,成為初漢三杰,后世之所敬仰的軍事家。如果韓信忍不了一點小屈辱而打傷或打殘對方,韓信就不能成為將軍,其他諸事皆無從談起。 四有漢中宗劉洵,即大家熟知的漢宣帝劉病已,劉洵之忍,在于對一手遮天的霍光,能駕馭自如,和所有被大臣立為皇帝而無自己勢力團隊皇帝不一樣,劉洵的智慧在于忍受霍光專權,但是又恩威并施,并不是一味的“忍讓”,在適當的時候主動出擊。 有別于其他的新帝,如獻帝劉協、清末光緒,只是一味忍讓,此不能稱之為“忍”,實乃懦弱之表現。 其五有曹魏丞相司馬懿,司馬懿其人,后世之評論者,羞于加入忍者之列。但不可否認司馬懿確實能忍常人所不能,在朝中謹小慎微;在戰斗中能忍敵軍之辱罵甚至是人身攻擊,這一點幾乎很多人都做不到。 忍,是一種智慧,一種謀略;忍,不是懦弱,不是聽之任之。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并不代表一味的忍讓。在時機不夠成熟時,要忍得住摘取碩果的心動,成大事者當有全局觀,也要有洞悉事物細節的能力。 忍,不是要拋棄易水河邊風蕭蕭之悲壯,大風起兮之豪情,而是等地時機,有如漢武帝驅逐匈奴,讓犯強漢者雖遠必誅刻在敵人心中;司馬遷受宮刑仍能堅持創作,留下不可替代的史記。 不逞一時之快,不做不利于發展的決定,此人生智慧。 |
|
來自: 新用戶86028838 > 《忍耐隱忍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