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死亡是世界上再沒有一個人記得你。 ——《尋夢環(huán)游記》 文丨舊故麻袋 ∨ “死亡”這一主題,很少會被動畫電影提及,一是年齡層不合適,二是主題很難被詮釋。 但《尋夢環(huán)游記》,卻將這一主題刻畫的入木三分,堪稱驚喜。以至于被業(yè)界視為:《機器人總動員》之后,近十年來最棒的動畫片。 這部早在北美上映時就名聲大噪的動畫,在國內(nèi)上映初期并未受到很好的禮遇,首日票房僅為1280萬元,排片率僅有9.8%。但短短一周,豆瓣9萬人評價,打出了堪比《瘋狂動物城》的9.2超高分,票房走勢逆天破5億,憑借強勁的口碑,將排片提升到了32.58%,堪稱完美逆襲,打破了皮克斯在中國一直沒有好成績的票房魔咒。 而在北美,它卻是另一番境遇,爛番茄新鮮度97%,IMDB給出了9.2的高分。 《好萊塢報道者》 給出了100分的滿分評價:在影片的每一個富有想象力的時刻,制作者們創(chuàng)造了一個詳盡全面的故事、完全立體的人物、既溫柔又帶著點幽默的恐怖的筆觸,以及生動美麗的視覺畫面。 而奧斯卡頒獎禮近在眼前,“最佳動畫長片”這一獎項,也再一次毫無懸念的被提前鎖定。因為,《尋夢環(huán)游記》剛剛獲得了有“奧斯卡風向標”之稱的美國國家評論協(xié)會獎最佳動畫長片,所以它也是今年小金人最有利的爭奪者。 說起《尋夢環(huán)游記》這個名字,就不得不聯(lián)想到《飛屋環(huán)游記》,同樣訴說著情感,同樣的觸動人心,也同樣擁有扣人心弦的音樂。 聽說,《尋夢環(huán)游記》并不是原片取名,最初的片名叫做《亡靈節(jié)》,但遭到了反對,后來試圖做商標注冊,又引發(fā)了墨西哥以及駐美墨僑的強烈反對,認為這是“用商業(yè)化侵占傳統(tǒng)文化”,所以最后片商只好放棄。 所以,那些在叫囂名字取得不好聽的胖友們,不如來看看港臺同胞們的譯名,臺灣叫做《可可夜總會》,香港則是《玩轉(zhuǎn)極樂團》,是不是還不如國內(nèi)乏味的《尋夢環(huán)游記》。 臺灣海報 《尋夢》是部最俗套,又最不俗套的片子。它取材墨西哥亡靈節(jié),從鬼魂的視角詮釋家庭、親情的意義,再加上鬼魂、地府、輪回的觀念,勾起了觀眾的同理心,賺足了大家的眼淚。 它的俗套在于故事簡單,沒有懸念,不俗套在于內(nèi)涵,從最開始的追夢轉(zhuǎn)折到親情,一系列的故事十分連貫,沒有出現(xiàn)脫節(jié),甚至沒有讓人覺得絲毫不適,這樣的故事打磨,可以說是非常棒了! 小男主米格是個熱愛音樂的男孩,可偏偏出生在了一個非常不喜歡音樂的家庭,由于在整個家族的記憶中,曾曾祖父曾因追求音樂夢想放棄了家庭,拋棄妻子,這讓曾曾祖母感受到音樂對于家庭的破壞力,認為音樂會帶走家的溫暖,所以她不再允許家庭的中的任何人提及音樂。 直到叛逆的米格出現(xiàn),當他的音樂夢想遭受家人的阻止,傷心欲絕的他沖出家門,發(fā)誓一定要追求自己的音樂夢。 陰差陽錯,誤認為“歌神”是自己曾曾祖父的米格,由于自己所制的吉他被奶奶砸的稀爛,于是想著拿“歌神”曾曾祖父的吉他去參加比賽,結(jié)果恰好在“亡靈節(jié)”這一天,觸碰了逝者之物,踏入亡靈世界。 在這之前,都是在說夢想,在這之后,劇情慢慢開始過渡,從夢想到親情,最后,塵封多年的誤會水落石出,被家族埋怨的曾曾祖父其實當年義無反顧選擇了家人,只是還來不及回家,就被奸人所害。 當所有人都以為亡靈世界中的亡靈只是這樣的存在的時候,殘酷的事實被揭露,被人記住的亡靈才有資格留下,被人遺忘的亡靈最終會化為煙塵,煙消云散,亡靈稱其為:終極死亡。 這一概念相當具有哲學意義。什么是終極死亡? 有人說,人的一生要死去三次: 第一次,心跳停止,你在生物學上被宣告了死亡; 第二次,舉行葬禮,人們宣告你在社會上不負存在; 第三次,是世界上最后一個記得你的人,把你忘記,從此整個宇宙都不再和你有關(guān),而這就是終極死亡。 最后,重回人間的米格,為了不讓曾曾祖父被遺忘,也為了他能與心心念念的家人見面,對著年邁的太奶奶Coco,唱起了那首動人的《Remember me 》。 經(jīng)歷過死亡體驗的米格終于明白,原來,最可怕的不是無所作為,不是離開和死亡,而是被所愛之人遺忘。 我們歷經(jīng)世間滄桑,最終能記住我們的,只有自己身邊最最親近的親人,有網(wǎng)友這樣評價《尋夢環(huán)游記》:對死亡,它開出了世上最好的止痛藥。 很多人在電影院里哭成了狗,但我相信感動遠遠大于悲傷。我們會回想起那些曾深愛過逝去的人,相信他們只要依然被我們記得,就依然有愛流動在彼此之間。 電影能擁有這樣的魔力,就足夠美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