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關 注 電 影 派 從 此 過 上 沒 羞 沒 臊 的 觀 影 生 活 隨著醫療資源愈發緊張,醫患矛盾愈發激化; 不少人對健康和醫療的話題,越來越感興趣。 去年,就有不少醫療題材的國產劇,登陸熒屏。 可是漏洞百出的專業錯誤,臉譜化嚴重的人物形象; 讓幾部劇都沒能獲得很好的口碑。 與它們對比鮮明的,是不少國產醫療紀實類節目,得到了一致的好評。 兩季《急診室故事》,評分都穩定在9.6的高分; 集集都讓人哭慘的《人間世》,同樣也是9.6分; 根據同名紀錄片電影改編的《生門》,前不久在衛視頻道播出; 評分同樣高達9.4。 紀實鏡頭下的生離死別,映射出一幕幕令人唏噓的真實故事; 這比任何編寫的劇情,都更能戳痛人心。 派爺今天要說的,是一部同樣戳人的“救命”良心——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120》(2018) 介紹這部片子之前,派爺要先來夸贊一波東方衛視。 因為派爺上面介紹的那幾檔醫療節目,都出自番茄臺,可謂良心。 而《生命時速》也是如此; 節目自3月12日起,在東方衛視播出。 節目籌備了2年的時間; 100多天里,12小時全程跟蹤拍攝; 用鏡頭記錄下了救護人員平凡又偉大的日常工作。 一集的內容不足以讓它封神; 但是它也收獲了8.2的豆瓣高分。 和《急診室故事》、《人間世》相同; 《生命時速》也把記錄的地點放在了上海的各大醫院。 不同的是,《生命時速》關注的; 是最容易被人忽視,同樣是情況最緊急的環節——院前急救。 院前急救,指的是患者在發病時,由醫護人員在現場進行的緊急搶救。 通俗來說,就是突發狀況時; 我們撥打120,開著急救車到達現場的醫護人員,實施的搶救。 生活中,派爺經常會看見急救車呼嘯而過; 卻從來沒想過車里面是怎樣的配置。 這部片子,為我們科普了這個常識。 當接到一通急救電話之后; 120急救調度指揮中心,會立即通知患者所處位置附近的可用急救車輛,前往現場。 一部急救車上有三個人。 兩名急救人員,和一名可以平穩飆車的老司機。 他們每天要工作十二個小時,奔走于醫院和急救的第一現場之間。 忙得飛起時,他們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 受限于環境的因素,院前急救要遠比急診室中的情況,復雜得多。 就像醫生說的那樣,這和在醫院內的搶救,完全不一樣。 醫生們首要面對的,是兇險的病情。 一名患者酒后突發急性心梗,需要緊急轉院。 嚴重的心梗病人,有可能在幾分鐘內命懸一線。 之前在別的醫院,病人已經發了八次室顫,病情十分兇險。 醫生要隨時頂著心電圖波形,準備為病人除顫。 急救車司機要把車開得快一些,為病人爭取一線生機; 小小的救護車,承載了患者生的希望。 只用了六分鐘,急救車就將病人送到了目標醫院。 幸好,后續的治療很成功。 多虧了救護車來的及時,才挽回了一條鮮活的生命。 除了病情危機,院前急救醫生們還要面對險要的救助環境。 一名94歲高齡的老人,出現了發熱狀況,醫護人員立馬趕赴現場。 預報的地址,是在老城區的弄堂中。 這是他們最不喜歡的“地形”。 這種老街老巷,道路崎嶇狹窄,樓道中的臺階又陡又滑,對救援產生了不小的阻礙。 醫生們把阿婆抬下樓的時候,抬在頭位的醫生幾乎是一路坐在臺階上走下去的。 這時,哭笑不得的一幕發生了。 在下樓的過程中,阿婆由于緊張害怕; 下意識地抓緊了救助人員的褲子。 小哥哥一邊哀求阿婆不要拉自己的褲子,一邊還要注意腳底下的情況; 場面一度十分尷尬。 當然,這還不是最無奈的時刻。 更讓急救人員們“無fuck說”的,是急救資源的濫用。 作為國內最大的城市之一; 上海配備了近800輛急救車,是目前全國急救車配備量最高的城市。 但是面對著2400萬居民的龐大數字; 上海仍然面臨著平均每四萬人才擁有一輛救護車的現狀。 供需矛盾的問題,依然嚴峻。 正是急救資源十分緊張,所以急救車才應該出現在真正需要急救的地方。 但是偏偏有些病情并不危急、可以自行前往醫院就醫的患者; 依然選擇急救車。 小姑娘打120,說自己的脖子扭傷了。 醫護人員們急急忙忙趕到,發現她只是落枕而已。。。 家屬打電話,說老人胃口不好吃不下飯; 醫護人員們急急忙忙趕到,家屬原來是想送老人去養老院。。。 那一天,醫護人員們又接到了一個電話: 老人發熱,要去醫院就診。 經過現場檢查,老人只是簡單的發熱,不是危重病情。 但是患者提出來去醫院的要求,醫護人員們也不能拒絕。 這種小病,就近的二級醫院就可以治療; 但是執拗的家屬,偏偏只信任市中心的一家三甲醫院。 醫護人員從老人的病情、醫療資源的緊缺、為別人行個方便等多種角度勸說家屬,讓他們就近就診; 但是依然被家屬斷然拒絕。 無奈之下,醫護人員不得不踏上長達16公里,跨4個區,經過49個紅綠燈的旅程。 該巧不巧,當天正是下午六點的晚高峰。 不論是高架還是地面,都擠滿了車輛,行動緩慢。 兩個多小時過去了,他們終于到達了家屬們指定的醫院。 如果節省下來這兩個小時去就近醫院就診; 急救人員們本可以幫助一個更需要救助的病人。 可惜,家屬們沒有這么做。 在節目組的鏡頭下,讓不少問題得以曝光。 一方面,醫療分級依然任重道遠。 普通群眾對于三甲醫院的過度信賴; 導致了本就緊缺的醫療資源,被不斷浪費的情況。 另一方面,人性中自私的一部分,也得以顯現。 當厄運降臨在自己身上,沒有人愿意選擇讓步。 為了自己的方便,他們寧愿忽視那些等待救助的患者。 他們寧愿在路上塞兩個小時的車; 也不愿意去就近能治愈他們疾病的醫院就診。 為了緩解自己的緊張情緒; 他們就算可以自行就診,也要躺在救護車上,讓自己安心。 多虧了有《生命時速》這樣的良心醫療紀實片; 把這些問題赤裸裸地擺在我們面前,我們才能知道它們的存在。 小小的救護車,就像一個小型的模擬社會。 生與死的故事,每天都會在這里上演; 這里有最真實的喜怒哀樂,人情冷暖,生死離別。 無論何時何地,只要有人需要,這群白衣天使就一直都在。 所以,請不要隨意調戲他們; 把生的希望,留給那些真正有需要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