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根據省、市、縣有關文件精神,規范和指導全校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融合, 充分發揮現代教育技術對教育進程的推進作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加速教育現代化的步伐?,F結合我校實際,制定學校信息化發展診斷與建設規劃。 一、學校概況 我校是一所農村小學(含村小),全鄉有7個行政村,15個自然屯。我校學區分布(除馬鹿、張家、六合、東升)5個行政村,11個自然屯。學?,F有教職員工42人,市縣級骨干教師6人,校級骨干教師1人。教師年齡結構懸殊,平均年齡40.54歲,50歲以上教師13人,40歲—50歲7人,35歲以下教師17人,(35歲—40歲)的教師僅4人。大多數教師能夠掌握基本的信息技術應用手段。校內寬帶100M全面覆蓋,擁有1個網絡覆蓋的微機教室,共計72臺電腦(村小11臺)。二十個交互式電子白板(村小6個),一體機多功能教室,實物投影儀。我校屬于多媒體教學環境。 在學校信息化應用發展過程中,立足學校校情制定切實可行的發展規劃。 (S)優勢:學校的信息技術基礎環境條件比較好,教師有一定的信息技術應用基礎,教學經驗較豐富,為提高學校信息化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W)劣勢:教師隊伍年齡偏大,比較難以接受新鮮事物,教師工作壓力大,沒有時間學習信息技術;學校生源整體質量較低,留守兒童19人。家庭推廣信息技術的難度較大。同時,新型的教學模式沒有成熟的經驗可以借鑒,在探索的過程中會有很多困難。 (O)機會:借助能力提升工程2.0建設課堂新環境,推進信息化教育教學,適應未來發展需要。開展教學創新活動,提高信息技術應用培訓針對性與時效性。劃分好學校教師層次差異,分骨干教師、老教師、特崗教師與新教師等若干層次推進。 (T)風險:教師工作量大,學習信息技術時間有限。怕規劃落實不到位。 依據以上分析,學校信息化環境確定為:多媒體學習環境,即信息化條件支持集體教學。 二、總體目標 三年內,以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的推進為契機,構建“一校一案,以校為本,立足崗位,邊學邊用,學為所用”、以微能力課程學習為載體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新路徑;探索整校推進、示范引領、有序推廣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新模式,建立以學校發展目標為引領的信息技術應用長效機制。從而以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為途徑提高學校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終身受益的核心素養,最終為實現學校教育過程的全面現代化助力。 (一)近期總目標 有效利用學校“多媒體”教學環境,90%以上教師能夠運用信息技術支持課堂教學,讓課堂生動、短時高效,提高教學質量,學生能夠在信息技術輔助下樂學,樂思,學生個人信息素養得到提升,勇于創新,對全校教師開展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全員培訓。 (二)愿景目標 2020年 1.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納入學校發展規劃;完善校本培訓制度,制定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校本培訓方案;制定考評細則。 2.充分利用國家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以及區域教育資源平臺;完成全校教師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線上、線下培訓任務,達到參培率100%,合格率100%。 3.對不同年齡的教師提出不同的要求,分層培訓信息技術,強化技術在課堂教學中應用,不斷改善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4.加強集體備課,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提高備課質量;強化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不斷改善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 2021年 1.進一步完善已有的校園網建設,提高管理的質量和水平;對已有的備課制度、上課制度、聽評課制度等進行修訂,使之符合信息化教學要求。 2.改善信息化演示課件的質量,增強課件的可讀性;加強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使信息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的每一個環節。 3.教師網絡化教研成為常態。教師靈活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根據需求開展多樣化、多種形式的教學。 2022年 依靠先進的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深度融合,全面落實“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學業評價四個維度的信息技術能力結構,生成信息化教學創新成果。 1.教師能夠熟練下載并應用課件、音頻、視頻等多媒體手段,進行教育教學活動,特別是年齡較大的教師。 2.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備課、上課,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 3.形成骨干教師為引領、青年教師為主體的信息技術應用中堅力量。 三、實施策略 (一)立足校情,制定方案 學校立足“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充分考慮學校信息化教學發展環境、教師隊伍發展現狀、學校管理團隊發展理念的實際,準確把握學校信息技術教學應用現狀與水平,合理制定學校信息化發展方案。以“以提高教師素質為途徑提高學校教學水平”為目標,按照“學校規劃、教研組協商、教師申報與實踐”的流程,依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范》確定學習內容,確定的學習內容要與相應的校本研修內容有機融合,校本研修課程(活動)編制聚焦學校發展目標,通過研課磨課、課例分析、崗位練功等方式加以體現,研修成果具有“可觀、可測、可分享”的特點。以學校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解決為抓手,確保規劃“接地氣,落下去”。 (二)專家引領,確保質量 1.打造培訓團隊,引領發展,破解問題 學校從教研組中選取教學能力強、信息技術優的教師組建校級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培訓團隊,以破解學校學科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核心,以觀課議課、課例研究等為主要形式,引領學校教師學技術、用技術、用好技術,服務于學校發展的總體目標。 2.打造管理團隊,科學規劃,有效實施 學校組建由校長牽頭,教務主任、信息技術骨干教師等3-5人構成的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管理團隊要在準確評估學校信息化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結合上級有關文件要求以及信息時代教育教學理論,瞄準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學校辦學特色,科學制定學校信息化教學發展規劃及年度工作計劃,確定相應的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主題及教師培訓計劃,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各項制度,確保學校提升工程2.0培訓規劃得到有效落實,教師信息化應用水平有所提高 (三)機構助力,贏得支持 組織教師參加培訓課程,完成校本實踐應用考核,信息化教學研課磨課、課例分析的學校信息化教學展示與分享。 (四)注重過程,做好監管 學校加大對能力提升工程2.0整校推進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工作的監管力度,尊重教師信息化教學發展的差異,以學校信息化教學規劃為抓手,注重學校在原有基礎上的提升幅度,從制度建設、課堂教學、規劃目標達成度、能力考核通過率等方面對教師進行綜合評估,評估結果對教師評優選先、職稱評聘具有重要參考作用。 四、推進步驟 (一)啟動階段 1.針對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工作的相關政策文件的學習,提升全校教師對于信息技術提升工程2.0的認識,建立健全領導機制,推進實施,同時參加國家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培訓,實現參培率100%,合格率100%; 2.打造信息化教學融合創新團隊,加強對吉林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的認識與應用,加大對新任教師和年齡大的教師的信息化培養力度,實現人人過關。 (二)發展階段 1.全校教師能夠充分認識提升工程2.0,通過組內研修,自主研修,加強自我的信息化教學等能力; 2.合理選擇微能力點,線上學習,線下實踐,教師能夠自主自發的使用信息化手段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3.在現有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提煉典型經驗,積極尋求突破,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2.0培訓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提升教師能力。 (三)深化階段 1.構建完整的網絡資源平臺,互助互評,培養出一批善用資源,善用教學,善用評價的信息化教學團隊,充分利用吉林省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深度研究微能力策略; 2.超過50%教師能夠掌握所選微能力教學模式并常態化使用。 總之,學校將在上級有關部門的指導下,以“以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為途徑提升學校教學質量”為目標,嚴格自主管理,落實自主規劃,抓實自主研修,強化應用實效。爭取建成一個“骨干引領,教師選學,團隊互助,學校指導”的研修共同體,保證信息技術整校提升工作落到實處。 柳南鄉中心小學 二〇二〇年十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