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子鎮中心小學 孫海英 為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見(教師[2019]1號)》、《吉林省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實施意見》結合我校實際,制定《孤山子鎮中心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實施方案》。 一、考核目標 遵循應用驅動、精準測評、以評促用的原則,通過實施校本應用考核,診斷和評價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引導基于課堂的實踐與創新;評估“整校推進”培訓和實踐給學校帶來的變化,不斷提升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水平。 二、測評原則 (一)實用性原則 堅持所學為所用,測評助學,使信息技術切實服務于教育教學質量提升。 (二)發展性原則 堅持整校考核,重在達標,發展為本。將校本應用考核工作與學校信息化教學制度建設相結合,與學校發展相結合,與教師專業發展相結合。 (三)差異性原則 堅持教師提升工程2.0校本應用考核梯次推進,讓不同層次教師結合自身能力情況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進而達到學有所獲、運用課堂教學實際工作中的考核目的。 三、組織機構 孤山子鎮中心小學成立提升工程2.0校本應用考核小組,組成人員如下: 組 長:董清華 孤山子鎮中心小學校長 副組長:王樹亮 孤山子鎮中心小學教學副校長 孫海英 孤山子鎮中心小學教導主任 成 員 朱懷順 孤山子鎮中心小學信息技術主管 各學科教研組長 主要職責:協助提升工程辦負責學校提升工程2.0校本應用考核指導、調研和學科校本測評等工作。 四、考核內容 校本應用考核側重“整校推進”考核,重點考核學校信息化教學發展規劃的落實情況、信息化教學教研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的建設情況、應用信息技術創新課堂以及教師微能力通過率等。 (一)學校信息化教學發展規劃制定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組建由校長領銜,主管校長或主任、學科骨干、信息技術教師學校信息化管理團隊。管理團隊要在準確評估學校信息化教學現狀的基礎上,結合上級有關文件要求以及信息時代教育教學理論,瞄準新時期人才培養目標以及學校辦學特色,科學制定學校信息化教學發展規劃及年度工作計劃,確定相應的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主題及教師校本研修計劃,建立健全有利于教師應用信息技術的各項制度。學校制定的教學教研制度、校本研修制度應有利于教師應用信息技術創新教研、教學方式。確保學校提升工程2.0培訓規劃得到有效落實。 (二)校本研修規劃設計的針對性和教師微能力選擇的合理性和發展性 學校要根據本校信息化教學發展實際和規劃目標,制定校本研修規劃,從《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考核規范》中選取多媒體教學環境中10項微能力作為校本研修主要內容,指導教師選擇的三項微能力,要涵蓋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四個維度中的三個維度,教師依據學校要求和確定的內容參加學習,完成50學時(實踐應用學時不少于50%)。 (三)校本研修活動組織的有效性和創新性 組織開展信息技術與課堂教學相融合的常態化和普遍化的校本教研活動。在骨干引領、學科聯動、互幫互學、整體提升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圍繞學科課程標準,以問題為導向,以專題研修為抓手,應用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教學軟件等,開展教學案例研討、課堂實錄分析等多種形式的信息化教學校本研修;推動教師應用網絡學習空間,利用線上資源,結合線下研討,打造“技術創新課堂”,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等能力,破解教育教學重難點問題,從而改變學生學習方式,滿足個性化發展需求。 (四)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考核情況 我校教師年齡大,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考核,是以《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范》中確定的多媒體教學環境下的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四個維度的10項微能力為考核重點。教師根據所選的微能力,參加三項微能力(至少覆蓋三個維度)考核。 (五)學科教研示范引領和互幫互學情況 以學科教研活動為契機,以微能力提升為重點,在各校之間開展示范引領活動、幅射帶動和學習借鑒的效果等情況。 五、考核實施 教師微能力考核采用“校本自測——教師互學互評——學校領導小組校本應用考核路徑。 校本自測是指在培訓過程中,教師依據學校發展目標、學科教學特點或自身崗位職責,借助一定平臺工具,根據《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校本應用考核規范》確定的標準,對自身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行診斷。 教師互學互評是指教師完成50學時(線下實踐不少于25學時)后,向校本實踐考核平臺提交成果證明,在成果提交前,須依據平臺提示,對他人提交成果進行評價。 校本應用考核是指由學校領導小組組建考核專家團隊,通過考核平臺對教師提交成果進行綜合評價。 教師能力考核側重于評估教師在真實教育教學情境中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對信息技術操作的熟練度等,教師提供的證據應符合《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發展校本應用考核規范》要求。要嚴格證據有效性,凡提供證據未包含教師本人影像或不能確定是教師本人制作的,應視為無效證據。 教師最終考核成績由教師互評、專家評價兩個部分構成。通過校本應用考核的教師,可在省管理平臺中自主打印校本應用考核證書。 六、考核細則 在組織能力考核過程中,要對信息技術應用證據進行綜合評分。得分在80-100分的,可評為優秀等次;得分在60-79分的,可評為合格等次;得分在60分以下的,應為不合格等次,具體考核如下。 校本考核流程 | 考核內容 | 考核要求 | 滿分 | 考評人 | 能力點選擇 | 能力點選擇與環境匹配度。依據匹配吻合情況按10、7、4三個格次計分 | 10分 | 組長、校長(坊主) | 網絡課程學習時間 | 觀看視頻課程時間。累計達25學時(所有內容學到),低于600分鐘時本項得分=實際學習時間/600x25 | 25分 | 平臺自動記錄 | 實踐活動研課磨課 | 信息技術融入課堂,完成校本實踐活動情況(實踐、研磨、分享等共25學時)。依據時間、效果、貢獻等情況 | 35分 | 教研組長 同伴互評 | 提交成果納入校本 資源庫 | 提交能力點對應的研修成果, 應用成果在本組、本校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 20分 | 校長 坊主 教研組長 | 互學互評 | 1.對推送平臺的學員“能力考核”作品進行評價 2.確定選學選測相同(相近)的4名學員組成測評小組,分別對其他3名學員的作品進行學、評。 3.互評全部合格方可認定為合格 | 10分 8-10分 優秀 6-7分 合格 1-5分不合格 | 測評 小組 學員 | 復合認定結業資格 | 1.學校通過互評學員形成考評材料 2.學校將考評材料報送縣區相關管理部門 3.縣區測評機構對各校報送的材料進行認定 4.通過認定學員及相關信息輸入管理平臺打印證書 | 優秀/合格/不合格 | 縣區測評機構 |
七、考核管理 以校本應用考核為契機,不斷提高學校信息化教學水平,提升教師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能力。 (一)校長為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第一責任人,密切聯系學校領導小組,定時請學校領導小組指導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校本應用考核工作。了解學校在省信息管理平臺的校本應用考核信息,定期通報相關情況。 (二)學校信息技術提升培訓網絡管理員利用繼教網平臺監控好教師網絡學習情況。重點做好教師學習記錄與評價、校本自測、教師互學互評工作;要加強教師校本應用考核與所選課程模塊的一致性管理,確保有效選學。 (三)做好校本應用考核的組織管理工作;以校本應用考核為抓手,以制度建設為手段,通過校本研修活動設計,督促不同年齡、不同水平的教師信息技術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提升,推進相關教學設備和學科軟件應用,提高教師應用信息技術進行學情分析、教學設計、學法指導和學業評價等能力。 (四)校本應用考核應堅持原則、實事求是,按照規定程序和有關要求進行。 (五)把提升工程2.0參訓情況納入年度督導考核指標體系中,提升工程學時計入教師繼續教育學時,教師取得的優秀證書晉級、評骨干時予以加分,提升工程結業證作為晉級、評選骨干教師的必備條件。 孤山子鎮中心小學 2020年10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