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個特別牛的人,叫喬希·維茨金。 他厲害到什么程度?
象棋和太極,看起來簡直毫不相關,他怎么能夠在這兩個領域都稱王呢?我也非常好奇,直到我看了他的書《學習之道》。 2 這本書之所以叫《學習之道》,是因為作者認為“我意識到自己最擅長的既不是象棋也不是太極,我最擅長的是學習之道?!?/span> 就是這句話,一下子激起了我的興趣。在今天這個社會,你可以不會某項特定的技能,但你不能不會學習。 很多人大學畢業后從事的職業并不是自身的專業,但他們依然能做的很好,為什么?因為在大學中,學會如何學習比掌握專業的技能更重要。 3 看完這本書,確實讓我對學習的理念有了很大的改觀。感興趣的朋友都不妨去閱讀一下。在這里,我們就簡單分析兩招。 先來看第一招:樹立正確的學習態度,用漸進思維取代整體思維。用大家比較熟悉的話來講,就是用成長型思維取代固定型思維。 成長型思維的人認為一個人獲得的成就和他的努力程度有關,而固定型思維的人認為一個人獲得的成就和他的先天智商有關。 4 有一個很有趣的實驗,實驗者給兩組孩子進行測試,開始做的題目非常簡單,孩子們都得出了答案。實驗者夸第一組孩子很努力,夸第二組孩子真聰明。 接著,兩組孩子進行了第二次難度更大的測試,其實這道題目是解不出來的。實驗者發現被夸聰明的孩子做了一會兒就放棄了,而被夸努力的孩子愿意做更多的嘗試,他們用于解題的時間也更長。 從實驗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成長型思維的人會愿意付出更大的努力去解決問題,他們面對困難的時候,會想“我需要更多的學習/練習”,而固定型思維的人則會早早放棄嘗試,認為“我智商不行”。 5 確立正確的學習態度之后,我們來看第二招: 熟練掌握最底層的原理,比學習一堆花里胡哨的招式管用得多。 作者舉了自己學習象棋和太極的例子。一般人剛開始學象棋的時候,都從標準的開局開始學,去記憶各個棋子的用法。但作者并不是這樣,他一開始從只有王和兵的空白棋盤開始,單獨練習這兩個棋子怎么走,直到熟練掌握以后,再慢慢學習象、馬、車、后的走法。 這種練習方式讓他對各個棋子的用法和價值了然于胸。在下棋的時候,他不必再有意識地去想,只要看到棋子的外形就非常清楚它們的潛力。 6 太極也是一樣,只有基本功足夠扎實了,才能夠放大各個招式的力量。 如果一個初學者急于學各種各樣的招式,到頭來都只能是一個招式收集者。這樣的人往臺上一站,你乍一看招式還挺優美,但一出手就知道他根本不具備穩固的身體機能,只會踢踢腿罷了,算不上武術。 學過英語的小伙伴都知道,如果在剛開始學語法的時候,老師把主謂賓定狀補一口氣講完,你估計都聽懵了,更別說運用了。但如果把基礎的句式練熟,再接著挨個突破定語從句、狀語從句,即使到最后你忘掉了各種語法,但運用起來卻十分熟練。 所以說,“我們能成為頂尖選手并沒有什么秘訣,而是對可能是基本技能的東西有更深的理解。” 學習如果沒有足夠的深度,就貪求廣度,是很危險的做法。而對基本知識有了掌握之后,再從全局上進行整合就容易得多。 最后,咱們來回顧一下今天的重點:
【參考圖書信息】 書名:《學習之道》 作者:[美]喬希·維茨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