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平津戰役接近尾聲,1月15日隨著天津解放,北平的國民黨守軍陷於絕境,當時守衛北平的是華北剿總司令部總司令傅作義,北平作為歷史古都,他的歷史價值不可估量,所以中央的意思是通過和平的手段解放這座城市,經過多方的共同努力,最終傅作義通電宣布和平起義。 其實這次和平起義并不是一蹴而成,在遼沈戰役打響后,談判就已經開始了,最終經過了三次談判才成功,當然這次和平起義還是遇到了一些困難,就在傅作義宣布起義的指令時,他麾下第4兵團司令李文,第9兵團司令石覺卻堅決反對,雙方一下子陷入僵局,但是起義之事迫在眉睫,傅作義考慮到同僚一場就把他倆送走了,并沒有扣押他們。 不過傅作義的部隊并不是鐵桶一塊,當時他麾下可還是有8位執掌軍權的軍長,他們又是持什么態度呢?后來結果又如何?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 這8個軍長可以劃分為3種陣營,第一種是擁護傅作義,第二種是反對傅作義,還有一種是不說話中立派。 先來說第一類,這一類有四個軍,分別是第35軍、第92軍、第101軍、第104軍,其中除了第92軍,其余3個軍都是傅作義的嫡系部隊。 第35軍軍長朱大純,出生于山西省定襄縣,畢業于山西陸軍學兵團第三期步兵科,他早期跟隨傅作義,北平起義時他任第35軍少將軍長。在北平接受和平改編后,他被任命為第49軍第二副軍長,新中國成立后他還擔任過軍事教員,在1958年時他榮獲人民解放軍大校軍銜,1991年在北京病逝,終年85歲。 第101軍軍長李士林,河北蠡縣滑崗村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8期步科畢業,抗戰時期,他參加過鄂西會戰、常德會戰、湘西會戰等等,1948年他晉升為陸軍中將,在1949年1月北平起義中他作出了巨大貢獻,之后被任命為第四野戰軍第13兵團第二副司令員,1958年在張家口病逝,終年60歲。 第104軍軍長安春山,山西聞喜人,太原北方軍官學校第2期畢業,促進北平和平起義的功臣之一,新中國成立后,擔任過內蒙古自治區林業廳副廳長,1979年在北京病逝,終年72歲。 第92軍這個軍并不是傅作義的嫡系,而是蔣介石的嫡系部隊,為何他會站在支持傅作義這一方呢?關鍵點還是第92軍前任軍長侯鏡如的功勞,這個侯鏡如表面上是國軍將領,但是他在很早以前就成為一名共產黨員,當時他升任為第17兵團司令后,由黃翔接替了他的位置,作為他的老部下,黃翔在他的勸說下,就站在了同一個陣營。 第二類持反對意見的,分別是13軍軍長駱振韶、第16軍軍長袁樸、第94軍軍長鄭挺鋒這三位。他們都是黃埔嫡系,屬于蔣介石的鐵桿,在加上他們司令石覺,李文的反對,讓你自然就不會同意了,所以在傅作義送走李文,石覺時也就把這三位軍長也送往南京了。 駱振韶在1992年病逝,終年90歲,袁樸在后來逃往臺灣,1991年在臺北病逝,終年87歲,至于鄭挺鋒逃到臺灣后歷任預備部隊訓練司令部中將司令。去世后還被追贈陸軍二級上將。 最后一類是中立派,由第31軍軍長廖慷為代表,第31軍隸屬于蔣介石的嫡系,按道理他應該不會支持,可是他卻在當時是積極擁護傅作義和平起義,而且還在協議上簽了字,不過在北平解放后,他卻跑到香港,之后又跑到臺灣,態度讓人費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