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湯恩伯的“13軍系”,是國民黨中央軍的一個重要實力派系,雖然影響力不及陳誠、胡宗南系統,但從13軍走出來的高級將領也非常多。由于1947年解放戰爭進攻山東解放區時指揮不力,不光抓不住華野主力,還在47年5月損失了王牌整編74師,湯恩伯理所當然地被撤職。其首要嫡系部隊13軍歸屬華北戰區,后由二級上將傅作義的華北剿總管轄。湯恩伯直到49年渡江戰役前夕才被重新啟用,此時13軍已經在平津戰役時起義接受改編。 ![]() 解放戰爭時期的13軍軍長叫石覺,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愚將。此人又狠又愣打仗不差,1930年中原大戰時就當了營長,38年抗戰臺兒莊大捷時,已經是中央軍主力13軍第四師少將副師長,對日作戰有功。但黃埔3期出身的石覺十分愚忠,是華北國民黨軍的第一號愚將。48年11月東北野戰軍80萬人入關,平津一帶國軍官兵人心惶惶,不少人在私下謀劃出路。 ![]() 此時華北國軍各軍長、師長都是泥菩薩過江,對手下秘密聯絡我方的行動都是得過且過,睜一只眼閉一只眼;而石覺(升任9兵團司令,核心部隊仍然是13軍)發現部下官兵行跡可疑的,卻都是嚴查嚴辦,逮住后直接槍斃不徇私情,可見其愚忠程度。 ![]() 1949年初,天津城破,北平25萬國軍失去最后屏障,被100余萬我軍部隊團團包圍,傅作義總司令迫于強大軍事壓力宣布起義。在傅作義起義現場,中央軍將領雖然頗有怨言但沒幾個人敢公開反對,有且只有石覺一人起身大哭“我等實在對不起校長栽培”。事后石覺與4兵團司令李文一同逃離北平,重回南京老蔣陣營。 ![]() 既然石覺如此愚忠倔強,為什么不聯合李文一同反對起義,而只是在會場上哭哭啼啼呢?一方面,傅作義單獨召集將領進城,把大量部隊留在了城外,宣布起義時石覺等人無法第一時間調動嫡系部隊;另一方面,司令部的起義文告一宣布,部隊人心便被分化瓦解,大形勢影響下不再有戰斗力,想再組織起來進行武裝反抗已經很困難了。大敵當前,自己的力量無法集中,頑固派回天乏術。 ![]() 石覺等人飛離北平后,雖然國軍在全國敗相一覽無余,但這個愚將個人的官運卻非常不錯。49年渡江戰役時,石覺追隨老長官湯恩伯守長江,成了上海防衛司令。在三野強大攻勢下上海不保,石覺帶領12萬國民黨軍退守舟山群島。 ![]() 五十年代初臺灣的60萬殘兵,就包括了石覺從舟山帶回來的12萬人,對于幫老蔣鞏固防務的貢獻不言而喻。由于平津戰役時“不變節”,石覺退往臺灣后深得信任,晉升為陸軍二級上將,1959年還擔任聯勤總司令要職。一生愚忠的石覺,晚年酷愛太極拳運動,傾盡家財推廣太極,1986年因中風死于臺北,時年78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