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典論三述
古代名醫扁鵲,有一次赴齊行醫,受齊侯款待,師看到齊侯身體有病,就對他說,君侯有病,還淺在皮毛,應速治療否則會加重,齊侯不信待師走后,曰左右言之,醫者為利也,無病也說有病。過五日師去看齊侯,又曰侯病已入血脈,如不趕緊治病恐會加重,侯乃不信,師只得告辭,又隔五日,師再次去見齊侯,看到齊侯病已很重,對他說,君侯病已深入到腸胃,若再不治療,就不好辦了,齊侯聽了心中不快,不加理睬,師無奈只好走了,后數日師再去見齊侯,不語,回身便告辭,齊侯疑,派人去詢問,師曰,病在表只與湯劑燙炙即可,病在血脈,可用微針或砭針治療,病入胃腸,則須用藥酒治療,等到病入骨髓,那就是什么辦法也沒有了,今齊病已入膏肓,無可說矣,數日后齊侯發病,叫人去請扁鵲,師已不知去向,不久齊候便辭世。此先圣所遺之典故,可為后學之典范。
對照現今“生物全息學說”,當人體生病時,在第二掌骨系統,橈尺骨系統,肱骨系統,股骨系統,脛腓骨系統等,會出現相關的病理現象,“痛閾”和電阻降低。在這些全息元的病理反射點上的位置,借以判斷身體某部位產生病變。古代醫書記載,人體在頭皮,眼睛,耳朵,鼻舌,雙手,第二掌骨側,脊椎兩旁俞穴,胸腹部的募穴,腳部等地方,都能顯現病理反應。扁鵲的故事所表現中醫診斷四診,望、聞、問、切的望,察顏觀色,“有諸內,必形諸外”《靈樞,五色》篇指出,庭者,首面也,闕上者,咽喉也,闕中者,肺也,下極者,心也,直下者,肝也,肝左者膽也,下者,脾也,方上者,胃也,中央者,大腸也,面王以下者,膀胱子處也,顴者,肩也,顴后者,臂也,臂下者,手也,目內眥上者,膺乳也,挾繩而上者,背也,循牙車以下者,股也,中央者,膝也,膝以下者,脛也,當脛以下者,足也,區分者,股裹也,巨屈者,膝臏也,此五臟六腑肢節之部也。
望診臉部要領有二:(一)查形體之堅緊,塌陷,大小,對比等,觀五色,浮沉,散博,廣狹,澤夭。(二)臨床斷病情之急緩吉兆,診病之安危以決死生。(五色篇)五色獨決于明堂,五色各有臟部,五色之見也各出其臟部,常候闕中,薄澤為風,沖濁為痹,在地為厥,黃赤為熱,青黑為痛,白為寒,望診顏色最重要的兩個概念:顏色與距離。顏色不外乎五色,與生死澤夭之不同,距離則是遠近亮度之差異。千金翼方中“病人及健人面色忽如馬肝,望之如青,近之如黑,必卒死”此段要強調遠觀與近看比較,亦即望診必須遠,近,前,后,上,下,左,右觀面部色澤變化,借以判斷未病和已病之肢體臟腑經絡。
推拿臨床診斷,四診和運動系統,神經系統檢查診斷,如配合礒谷式自我診斷法,臨床診斷法,可就以下幾個特征進行診斷:
(A)偏頗的日常動作:習慣把左腿搭在右腿上的是左腿長,反之乃是右腿長。
(B)根據內科癥狀:[a]腸胃不適的是左腿長[b]呼吸功能不好的是右腿長。
(C)讓患者取仰臥位躺在床上,以身體的正中線即左右平分線為中心,使骨盆呈水平位,并以此狀態為基準比較左右腿的長度。[a]對準身體的正中線,使與床面垂直放著的兩腳各外展15度角,這時髖關節部的股骨上頭也隨之外展一些,然后握住患者的腳尖,以腳后跟為軸,分別向內,外,左,右方向推按,當兩只腳中有一側是倒向外側較大,倒向內側較少時,則這一側腳的腿是長腿。[b]曲膝立起小腿,分別看左右股骨在髖關節內外展的程度,這時兩股骨中倒向內側較難,倒向外側較易即外展角度較大的一側是長腿。兩者診斷相輔相成,對癥狀的判斷準確度能提高。例如患者行進間,左側肩較低或左側系腰帶較高,可以此判斷為左腳長,據此,患者可能未病或已病,在消化系統,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婦科系統的疾患,或脊柱右彎,后弓等可能產生異常或病變。再配中醫面診,如方上色濁,環唇周圍與下唇并見黯枯不良之色,乃胃宮病變,酸痛,肌肉僵硬反應于脊11,12椎旁。
治論四述
思考在推拿診斷治療疾病的方向,是以軟組織為主,或以神經組織,脊椎矯正,經絡經穴治療何者為主,何者為副,首先思考疾病的發生,股關節的轉位,進而骨盆的歪曲,脊柱的側歪曲旋,壓迫到脊髓神經,影響臟腑周邊神經的運作,引發各臟腑器官的疾病,從以上論述另類思考疾病的產生,礒谷式力學療法,其理論思考邏輯,乃我輩中人另類選擇,從髖關節轉位去判斷疾病的產生,也從髖關節轉位去檢查矯正治療患者。另思考治療過程是以軟組織疏緩,和骨骼架構矯正何者為先,各種手法交互運用,減輕患者的疼痛,才可達到治療患者有更好的效果。
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表現腰椎畸形,腰痛和一側放射痛,L4_L5和L5_S1間突出者,下肢放射痛主要沿坐骨神經路線,大腿后側,腘窩,小腿后外側疼痛及足背部發麻,跟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拇趾背屈力減弱或消失。L4以上突出,表現為腰痛和患側下肢的股神經痛,小腿內側發麻,以及膝反射減弱或消失,閉孔神經路徑,髖關節疼痛發麻。中央型突出有馬尾神經癥狀外,還可能出現一側或雙側下肢交替性疼痛癥狀。突出多發生L4-L5占50%;L5-S1則占45%;L4以上突出僅占5%。
腰椎間盤突癥治療法則:可先以髖關節矯正,再施以推拿治療,滾腰后伸牽抖法,按壓腰部法,連續性按壓20次為一輪,再依放射部位施于滾法放松肌肉張力,擦患部改善氣血循環,必要時可貼敷膏藥結束治療。
薦髂關節扭傷半脫位,其關節面是一種微動關節,平時并不活動,在婦女妊娠期滿分娩之機,在催產因素的作用之下,產生輕度的松動,即所謂的(開骨縫)。暴力因素直接作用在關節面上,致使關節面錯位松動使關節間隙增寬,輕微的錯動,在X線拍片時,并不能顯示出來,但存在一些癥狀,故稱為(骨錯縫)。當其關節錯動較大時,X線片顯示出關節間隙增寬,并伴有恥骨聯合分離或錯動,即成薦髂關節半脫位。
臨床表現有{三}:(一)前屈型,在髂骨關節橫軸上,向前屈方向旋轉移位,此時可出現傷側的恥骨聯合處高于健側恥骨。(二)后伸型,在髂骨關節橫軸上,向后方向旋轉移位,此時出現傷側的恥骨聯合處低于健側。(三)外翻型,乃髂骨在關節縱軸上,向外翻方向旋轉移位,此時可出現恥骨聯合處的分離增寬。此癥在關節處觸壓痛叩擊痛明顯,走路跛行,傷肢在后呈拖拉步態。傷側下肢可出現假性延長或縮短。
薦髂關節扭傷和半脫位治療法則:急性損傷可先以礒谷式矯正髖關節,薦髂關節復位,再休息數日即可復原。如慢性勞損傷,醫者先施滾揉法于關節部和臀部,待肌肉略放松后,配合力學療法矯正髖關節復位。急慢性治療手法,在于急性扭傷,于關節面的肌肉和臀部肌肉呈緊張痙攣,如施于松筋手法,患者疼痛難奈,故施于力學矯正手法。慢性勞損,因時日久矣,如生產后所致,多伴有婦科疾病,肌肉痙攣緊張壓迫部份腰薦神經,影向到生殖系統和部份泌尿系統。
腰:人身之中約也,處身之要道也,西方澤也,女乃傳殖繁衍。既腰為身之樞紐,氣化澤布于身,傳承以序人道也。古之留傳的導引,武術家,以馬步為修練基礎,訓練腰部功能,強化先天之氣,和中醫調補胃氣以養先天之元氣,以達養生之道。對照力學療法,有異曲同功之妙。現今解剖神經學,腦神經中樞下達運動命令及執行高級智慧行為等功能,十二對腦神經,部分是體神經和一些自主神經,雖大部份是混合型,有些是純感覺而其他主要為運動性。由腦延伸脊骨髓有31對脊神經,每條神經由一背根及腹根組成,背根只含感覺纖維,腹根只含運動纖維,在各別的孔下,每條脊神經分成數個分枝,數個脊神經會合并成神經叢,此神經纖維會被分類,再合并,使那些特定部位的纖維先會合再一起到達。力學療法所主張,疾病的發生,乃在于髖關節轉位,而治療疾病也在于矯正髖關節的異常。當髖關節異常或轉位,首先影向的腰,薦,髂關節,十一對脊神經所組成馬尾神經叢,進而引發內部臟腑功能異常,而所含臟腑包括泌尿系統,生殖系統,婦科系統。
思論五述
資訊工業的來臨,所帶來的便利,如宏基董事長所講,創造更高的利潤,就要使人更懶。記得吾幼時,五十年代臺灣一般生活水平不高,大多從事農業生產,印像所及父兄輩們,肩能挑上百來斤,手能抱上百斤,工作粗重所練成筋骨肌肉,和現今生活優裕生活下,時下一般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而在時空背景下,我輩中人在推拿正骨治療時,力道輕重應有不同的思考。在生活環境改變中,日常生活步調節奏快速,緊張,壓力沉重,讓人喘喘不安,在治療環境和施術者所使用的語言,如何使患者在手法治療前,先重建患者的信心,放松患者的戒心,情緒,松弛肌肉的僵硬,再施于術法治療達到相輔相成的功效。吾在90年至蘇州市中醫院研習,所見中西醫診斷治療的結合,觀念的改變,技術科技的診斷,再配以傳統手法治療,列骨傷如以傳統手法能治愈,就不以西醫手術治療,如頸椎病例,則以放松手法治療,而不用整復手法,再如關節脫位,先用儀器檢查,辦別有無骨傷,韌帶斷裂,如無上述損傷,后施于整復手法,而使用手法之輕巧,別于吾前所學,觀念的改變,在治療上使病患減少負擔和痛苦,乃醫者應用心去體會觀查。
礒谷式力學療法,在辨癥治療邏輯思考上,著重于髖關節的診斷治療,其論述〞力學〝這個詞,是物體間相互作用的力,及由此產生的運動的一門學科,人體是個具有復雜結構的有機體,能作出各種復雜的運動,在運動中,有一些力在體內外起著相互作用,在不活動的時候,地心引力也照常對它起作用,也就是身體的重量。
當人站立時,整個體重都壓在兩腿上,而它必須付出與體重相等的力,此時髖關節就起了很大的作用,髖關節是可以向前后左右任何方向自由活動的全動關節,大腿骨是人體最大骨頭,乃以一百二十六度的角度向股關節彎曲,
如大腿骨在股的關節部不彎曲,而垂直般如棍棒附著,那么不管向哪一方扭轉展開,對腳的長度都沒有影響,可是大腿骨卻是以一百二十六度的角度彎曲,嵌入向外斜的關節窩。
如大腿骨比固定位置向外扭曲、展開時,那這只腳就會變長,如向內扭曲就會變短。當身體一動,就使股骨向適于該種姿勢的方向轉動,如走路或運動做出不良習性或偏頗的動作,或因工作、坐姿、睡覺等姿態不正,對身體重要的腰下部加上不自然力量,久而久之養成習慣,股關節漸漸受到異常角度的壓迫,就會產生歪斜。股關節歪斜時,位于上部的骨盤當然也隨這種歪斜成正比偏離,而當骨盤偏離時,受骨盤支撐的背骨會彎曲,因此從背骨間伸向各部器官的脊髓神經受到壓迫,這些神經具有調整人體各機的能重要作用。
何時種下的因,而造成日后疾病產生的果,素問刺法論“正氣在內、邪不可干”。素問靈樞篇“邪之所湊、其氣必虛”。通評虛實論說“邪氣盛則實、精氣奪則虛”。
此外感所述,如四時節氣所傷,春傷于風、夏傷于暑、秋傷于濕、冬傷于寒。或六淫致病,風勝則動、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因于濕首如裹。三氣雜至合則為痹。暑汗、煩則喘、靜則多言,燥勝則干,熱勝則腫。
如內傷于七情所致,古云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一思則氣結。或飲食勞倦所致、因寒飲食、卒然多食飲、起居不節、用力過度則絡脈傷,陽絡傷則衄血、陰絡傷則后血。起居不節、用力過度,以今之觀點來論述,日常生活習慣不良、勞作運動姿勢習于慣性的動作,常年累積,造成身體架構平衡失序,身體部份結構產生緊張狀態,進而產生疼痛。礒谷式力學療法所思考邏輯,以股關節轉位所引起的左右腳長度失衡,造成骨盤的歪斜,進而腰椎、胸椎、頸椎歪斜。因兩腳長度容易被大家忽略,以往因身體歪斜所引起的疾病,其實就是由于股關節的轉位,引起的背骨異常。
讀礒谷式力學療法后記
余自入中推,研習推拿約二載有余,承蒙中推老師群,細心無私教授,先進同修,相互指導研習,讓我這后學者受益良多,衷心感謝中推前輩先進們的教導,銘感五內。
杏林浩瀚,穹極無涯無盡。推拿學雖是中國醫學的一部份,此乃先人之智慧,從日常生活作習,萬物生化的變化,天體之運作,觀察出對人之思緒、情緒、體態活動之伸展,所產生的影響。以撫摩、按蹺導引,使經絡氣血順暢,進而達到治療疾病之功效。
接觸礒谷式療法,乃是一本介紹健康由脊椎開始的書,其內容之所以讓我深入探討,乃其療法之易學易懂,診言斷病的簡潔明了,以不懂推拿的人也可自己操作治療,以達到治療之效果。日人礒谷公良,在治療小兒麻痹和長短腳,臨床累積經驗中,得知腳的長短,和髖關節轉位,足以影響人的健康。其療法理論,乃以髖關節為主,股關節角度的差異,進而影響左右腳之長短,而導致兩側髖關節之前后方轉位,而長期髖關節轉位會向上影響骨盆、腸薦關節、腰椎、胸椎、頸椎等部位,進而壓迫軀體神經和自律神經,最終導致身體的酸痛之外,也和部分內臟器官疾病有關。
辨別癥狀以腳之長短為主,如右腳長的乃以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為主,診斷心肺功能。左腳長的乃以消化系統、泌尿和生殖系統為主,診斷肝膽、脾胃、腎、膀胱為主。如左右腳之差異,和以上兩種癥狀混合產生,稱之為混合型。
礒谷式之望診,以身體架構為主。癥狀之產生,乃日常生活作習所引起,如坐、臥、睡、立、行等姿勢不良,進而引起髖關節轉位,使身體平衡產生變化,造成對稱之肌肉群產生松弛和痙攣,進而影響架構外表的改變,例頭之偏傾、肩部的高低前突、背部兩側高低、和系腰帶之高低,等等外觀上的改變,再以判斷左右腳的長短,進而診斷是胸膈以上的問題,或是胸膈以下的問題。
礒谷式力學療法,以日常生活習慣之矯正為主,配合整復動作,恢復韌帶、肌肉群的肌力。整復矯正動作有:
矯正動作﹙一﹚取雙腿并攏,跪坐姿勢,腿長的膝部往后3至5cm于腿短的膝部,腿長之臀部坐于腿短足部的外側,身體往腿長側后旋轉,而膝和臀部保持原有姿勢,用以矯正股骨之轉位,使兩腳之長度瞬間恢復長短。
矯正動作(二)屈膝,仰臥兩手抱膝,以膝蓋對膝蓋,足跟對足跟,腳拇趾對腳拇趾,雙膝雙足雙趾不分開,如膝足不能合起,可用綿帶在膝上部和足上部綁在一起,使股關節在同一個角度,在腳短之臀部墊上五公分的坐墊,兩手曲肘用力拉兩膝往胸部或下頜正中接近,在瞬間完成動作,再放松恢復未用力前之動作,如此為一次動作,連續30至50次動作,為一個療程,每日至少三個療程。如活動不利之病患,可旁人推壓兩膝,漸進式用力,往胸部正中線上,逐漸加大腰部的彎曲度。使內收的短腿膝部和股骨外展,使外展的長腿膝部和股骨內收,矯正兩腿之差異,進而矯正脊柱的左右彎曲。
矯正動作(三)接續動作二,撤去臀部的坐墊,注意不可直接拉出作墊。應用兩足撐起,抬高腰部抽出坐墊,再以約5cm腰枕,墊于腰部對臍以上的部位,伸直雙腿,腰部向上弓起,臀部著地,兩手肘貼床面,雙手覆掌于胸前,如腰部產生疼痛,可用兩手肘撐住床面,以減輕腰部之壓力,保持此姿勢持續約5至15分鐘,初期以5分鐘,漸進式的增加時間,最長不可超過15分鐘,后屈曲兩膝,提起腰部,從側面抽出腰枕,再伸直兩腿,腰部自然放松下垂,安靜休息2至5分鐘,即結束矯正動作三,取下膝和足部之綿帶,此動作能矯正,脊柱前后弓的生理曲度。
傳統脊椎矯正對于頸椎、胸椎問題的療效顯著,舉凡偏頭痛、耳鳴、手臂無法高舉等癥狀皆可緩解、但對于腰椎和骨盤異常引發的問題,礒谷式力學療法是不錯的選擇,可以和脊椎矯正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例舉三種矯正手法,再配合日常生活作習之矯正,例如左腳長,行動坐臥應注意,前行右腳先走,穿鞋先穿右腳,脫于左腳,坐不蹺腿,臥盡量不向右側睡,以平躺睡為主。右腳長以左腳長之反方向動作。不放棄任何學習的機會,為來日的成功作準備。
礒谷療法治療骶髂關節扭傷
張亞南 蘇北人民醫院(揚州225001)
礒谷療法[1]是由日本石羲谷公良先生創立。他以日本民間的正骨醫術與現代醫學科學相結合,發現人體具有與地球引力作用相平衡的力學結構,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得出結論:股骨轉位是許多疾病(包括腰扭傷)的根源。通過矯正股骨的異常位置,恢復整體平衡可解除因骨盆傾斜、脊柱扭轉所產生的臨床癥狀。1986年傳入我國,復習近12年來有關文獻,國內臨床應用不多。骶髂關節扭傷是臨床腰扭傷中較為常見的類型,作者采用礒谷療法治療8例患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骶髂關節扭傷8例,男7例,女1例。年齡19~63歲。體力勞動者5例,伏案工作者2例,學生1例。患者表現一側下腰部疼痛,左側6例,右側2例。診斷標準以彎腰或扭轉腰部時發病,發病后走路時腿不能持重,跛行,立位時彎腰困難。體檢骶髂關節處有局限壓痛。“4”字試驗陽性。部分患者骨盆分離試驗和骨盆擠壓試驗陽性。骶髂關節X線攝片檢查未發現異常。
1.2 治療方法 采用礒谷療法①一般急救法:跪位,雙腿并攏。患側膝關節后退3~5
cm,臀部偏向健側坐下,使兩腿放在身體患側,兩手斜向患側后方,將上半身盡量向患側后方扭轉。患者常因疼痛不能完成,醫者可從后方盡力將患者兩肩向患側后方施力,然后囑患者以自己的力量將上半身倒向患側斜前方,使身體呈向患側跪倒叩頭的姿勢,并保持一段時間。若疼痛未減輕,醫生可幫助患者快速重做1次或數次。若疼痛減輕或消失,便囑患者牢記身體扭曲的角度,由健側腿站立向患側轉身。②癥狀嚴重時的急救法:仰臥位,雙腿并攏,屈髖屈膝,健側臀部下方墊以5~10cm薄枕,使患側骨盆及膝關節相應降低。以這種角度用布帶在膝關節上方將兩腿綁在一起,醫者兩手分別握住患者膝關節的外下方,讓患者兩小腿抬起,使兩膝接縫對準身體脊柱中線,作擠壓動作。醫者應同時注視患者的面部表情,并逐步加大擺動幅度,最終使患者膝關節能貼近胸部。避免動作過猛給患者帶來痛苦或新的創傷。若患者腰骶部僵硬疼痛難忍,可讓患者的膝、髖關節屈曲成直角,前后擺動膝部。一般隨著運動次數增加,腰骶部舒緩,身體變柔軟,兩膝可漸漸貼近胸部或下頜。兩臂能用力的患者,可囑其在運動時做雙手抱膝,主動協助完成上述動作。在完成上述動作20~30遍后,腰部墊一直徑約10cm、長約30cm圓枕,平臥10~15min,然后去枕平臥至腰骶部疼痛消失后起床。注意上述動作要求脊柱在筆直的一條線上進行,避免軀干、骨盆左右搖擺。患者疼痛減輕后可接著進行跪位矯正治療。③骶髂關節扭傷后仰臥、翻身、起立時的動作:仰臥時不要把患側下肢搭在健側下肢上。兩腿平行放置時患側下肢避免外旋外展,盡量使患側足尖向內側倒;翻身時先屈髖屈膝,把患側膝關節插在健側膝關節下,然后兩膝與軀干一起翻身。這樣無論向哪一側翻身均可避免腰骶部疼痛;起床時開始動作同翻身,然后用健側腿站起,向患側轉身。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做患側下肢外展外旋的動作。
2 結果
本組8例均獲滿意的效果,其中3例經1~2次門診治療疼痛消失;5例經5~6次治療,同時在家每日2~3次按要領進行矯正治療,疼痛消失。本組有2例開始用熱療和低中頻電療法治療數日,未見好轉,使用礒谷療法后,疼痛很快消失。
3 討論
礒谷療法簡便易行,不需要注射、服藥,可用于治療許多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腰部急性扭傷是臨床較為常見的運動性損傷,90%發生于腰骶部和骶髂關節[2]。作者將礒谷療法用于治療骶髂關節扭挫傷取得較好療效。在應用礒谷療法治療前采用物理因子治療,使腰骶部軟組織得以放松,便于完成礒谷療法的矯正動作則效果更佳。西醫外科對急性腰扭傷的治療方法是臥床、腰骶部痛點封閉及服止痛劑等,但治療效果往往不理想;傳統的中醫按摩推拿方法中有多種手法治療腰扭傷,但需要具備專業技術的推拿師進行。本文介紹的礒谷療法無需特殊醫療設備,可讓患者掌握要領后進行自我治療或在家人的幫助下完成治療,治療效果明顯,此療法更適于社區應用。
4 參考文獻
[1] 礒谷公良著,楊書潤編譯.礒谷療法——力學療法.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86,241、5
[2] 曲綿域主編.實用運動醫學.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