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時期,面對列強的威脅,中國知識分子出現了“亡國滅種”的危機感,其中一部分人將中國的危機歸咎于中國內部“異族”的統治,不滿清廷的民族壓迫和民族岐視政策。這種認知在20世紀初發展成為漢民族主義 ,形成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黨”,而維新派則警告革命派的“排滿”種族革命主張可能導致國家分裂和列強干預的危險。另外,清末留日滿族和蒙古族人士及清朝官員在“國民”觀念的啟示下,對于中國族群關系“從多元到一體”的認知,影響了中華民國建立后的族群思想與族群政治。中日甲午戰爭后,清朝出現了最為嚴重的民族矛盾,由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派紛紛參與革命,日益威脅著滿清統治權。為了度過自身低潮的統治時期,清朝統治者與以維新派為代表的漢族士大夫之間,取得了透過“變法維新”將君主專制轉化為君主立憲的共識,“五族共和”族群論述被晚清政府接納并且成為朝廷的官方族群政策,將自身定位為合“五族”、“五地”為一體的“中央”政府。與維新派相對立的是頑固派,兩者的實質都是為了維護清朝的統治。辛亥革命后,主張種族革命的革命派放棄種族復仇主義的主張,接受新成立的中華民族民族國家的立國理論基礎——“中華民族”觀念和“五族共和”政策。 民國建國后,五族共和與民族融合的口號廣為流傳,更隨著諸多學者的提倡而廣為人知,民國學術界主張中華民族是以漢、滿、蒙、回、藏、西南邊疆民族、臺灣原住民及其他民族為組成,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憲法定義中國現今有56個民族,包括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 在歷史淵源上,中華民族可追源到漢族的神話炎黃起源,而在現代則包含在中國境內非漢族的少數族群,在某些情況下延伸包括中國境外的華人或未必有中國國籍的海外華人,故中華民族并不是單純的民族、種族、公民的人群分類概念,而是政治詞匯,其定義可因歷史、政治及國族立場不同,在族群內涵及地理范圍上或有差異。 關于中華民族的概念變遷,歷史學及人類學理論有費孝通的“多元一體”及許倬云的我者與他者的轉化及混合。 中華民族”一詞由近代的梁啟超首先提出,同時期后續有楊度和章太炎等諸多學者的闡釋與政府認可。梁啟超所提出意指華夏族、漢民族、炎黃遺族等。1902年梁啟超在《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指出:“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思想者厥惟齊。故于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905年梁啟超在〈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中,使用了“中華民族”七次(簡稱為“華族”),梁啟超在具體使用“中華民族”一詞時認為“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關注我,更多資訊速遞) |
|
來自: 品謀圖書館館藏 > 《古老文明的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