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位:北京杏林隆源中醫經方工作室 近些年來在經方家馮世綸先生身邊跟診,對《傷寒論》、《金匱要略》進行了重新學習,再一次對胡(希恕)——馮(世綸)學術體系有了更深理解,結合臨床,對《傷寒論》中有些條文有了新的體會,與大家分享,有不足之處請同道多多指正。 麻黃附子甘草湯是甘草麻黃湯加溫陽強壯驅寒的附子而成,治甘草麻黃湯證而陷入陰證者。因少陰病宜微發汗,所以方中麻黃只取其原來劑量的一半。這樣配伍制方意在溫陽益氣,發微汗以解表。麻黃附子甘草湯是單純治療少陰病的方劑。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麻黃(去節)二兩 甘草(炙)二兩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一兩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本方證的辨證要點是表虛寒證,見惡寒,無汗,神疲無力,脈微細者。 麻黃附子甘草湯方證是單純的少陰病方證。從《傷寒論》第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里證,故微發汗也”足以說明麻黃附子甘草湯是治療少陰病的,還說明少陰病是表陰證,只能用強壯發汗法,并且只能微發汗。從少陰病的得病時間來看,一定要抓住時機治療,否則很快就會傳里。 病案舉例1: 孫某某,男,43歲,教師。2019年1月19日初診。 乏力,無精神2天,怕冷,手足逆冷,惡寒無汗,頭痛,咽痛,口中和,納差,喜熱食,舌質淡,苔薄白,脈浮微細。 辨證:少陰病。 方證:麻黃附子甘草湯方證。 方藥:麻黃(打碎,先煎,去沫)10炮附子10炙甘草10川芎6桔梗10 三劑,水煎服。上藥服一煎,微汗出,證緩解。余藥中加黨參10白術10當歸10,藥盡病愈。 臨床中不分老幼,見麻黃附子甘草湯方證即可隨證治之,必能痊愈。 麻黃附子湯方即在麻黃附子甘草湯基礎之上增量麻黃而成。少陰病見浮腫明顯,用本方重在發散水氣,所以麻黃用量須大,麻黃附子甘草湯為專治少陰病微發汗而設,麻黃用量須小。從這兩個方劑來看,藥雖然相同,但是劑量不同,主證各異,所以應用經方,臨證加減,隨證而治,制方宜因證而異。 麻黃附子湯方:麻黃三兩 甘草二兩 附子(炮)一枚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分,日三服。 本方證的辨證要點是少陰病兼見浮腫明顯者。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并治》第24條“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賬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水之為病,即身腫的水氣病。少陰病脈本微細,今見脈沉小,沉則為水,知為少陰,是因有少陰主證。如果見水氣病而脈浮,則為風水。如果形似腫而無水,則為氣脹。有少陰表證,有水腫,脈沉小,發汗即愈,宜用麻黃附子湯治療;如果是風水,脈浮,宜用杏子湯治療。 臨床中常見年老體虛者,虛寒浮腫而見少陰病者,可用本方治療。 病案舉例2; 趙某某,男,67歲,2019年12月17日初診。 雙膝關節腫脹,疼痛數年,2天來疼痛加重,乏力,困倦,身沉重,四肢冷,惡寒無汗,舌質淡,苔白滑,脈沉細小。 辨證:少陰病兼水腫。 方證:麻黃附子湯方證。 方藥:麻黃(打碎,先煎,去沫)15生附子15炙甘草10桂枝10知母10川牛膝10 一劑,水煎三次,分三次服。服一次,無汗,3小時后服第二次,同時服熱粥一碗,蓋被而臥,汗出身輕,又隔3小時服第三次,除膝關節微痛外,余癥愈。而后給予桂枝芍藥知母湯加桂枝茯苓丸,配合針灸隨證而治3月余,膝關節病愈。 |
|
來自: 阿建2xrt3xp2dw > 《醫方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