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趙心放 李林甫,小字歌奴,系李唐王室的宗親,是唐高祖李淵祖父李虎的第五代孫,若論輩分比唐玄宗李隆基還高一輩。但他發跡并沒有靠其宗親關系,而是善于玩弄權術,排除異己。宋朝文學家歐陽修主撰《新唐書》時,把其列入《奸臣傳》之中。 (一)拉攏關系,謀取升遷 李林甫的舅舅姜皎是個有心計很會見風使舵之人,唐玄宗李隆基還在當藩王時,他就瞅準了其有飛黃騰達之時,因此拼命巴結。李隆基上位后,深得皇上喜愛的姜皎權傾一時,得到的賞賜無數。 從小生長在舅舅家的李林甫從舅舅身上接受到了不少啟蒙教育,為入仕后不擇手段謀升遷打下了基礎。 李林甫最初擔任從七品的千牛直長,后提拔為正五品的太子允中,但他不滿足,打聽到有個更高級別的長史官位空缺,找到了曾由舅舅姜皎推薦到朝廷做官,現任宰相的源乾曜的兒子源絮,請他給老爹傳話為自己說情。殊不知源乾曜是個清官,不僅不同意,還給了李林甫一個低評:哥奴是個無賴,豈能擔當此任? 在開元初期,唐玄宗非常注意整頓吏治,對官員的任用注重才識。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跑官”的李林甫只好收斂本性,老老實實干活,規規矩矩生活。熬了幾年被提拔為從四品的國子司業。后來受到御史中丞宇文融的提攜,官至刑部侍郎,有了生殺大權。接著又升遷至正四品的吏部侍郎,按現在級別套就是人事部副部長??偟膩砜?,李林甫的仕途還是比較通順的,但他心里遠遠沒得到滿足。 (二)陰結惠妃,登上相位 唐玄宗的武惠妃是恒安王武攸止的女兒,武則天的從孫女,她自幼入宮,倍受唐玄宗喜愛。武惠妃不僅天生麗質,看樣子還繼承了一些武則天工于心計的稟性,從后宮眾多佳麗中拉走了唐玄宗。史載最好的證明是這女子先后為唐玄宗懷孕六次,生產后成活了三個。朝堂中的一些勢利小人無不暗中巴結武惠妃。 李林甫還想往上爬,目標是當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宰相,他早就把武惠妃這條門路瞅上了。經過多方打聽和反復琢磨,他知道了武惠妃想把自己的兒子壽王瑁立為太子的心愿,于是他通過武惠妃身邊的太監給她傳話,愿意為玉成此事效力。這件事給了野心勃勃者契機,從此以后這對男女走到一起來了。 開元二十一年,作為當朝宰相之一的裴光庭病逝,唐玄宗詢問何人能補缺,最后定下了韓休。武惠妃得到消息后,授意李林甫在中書省起草詔書之前,寫一道薦舉韓休為相的奏折。這個作法有一石二鳥之妙,一來討好了韓休,二來有薦賢之功,為以后的升遷打下基礎。韓休由于過于耿直,得罪了不少人,后來被罷相。就這樣,李林甫脫穎而出,開元二十二年,唐玄宗詔令李林甫為禮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與侍中裴耀卿、中書令張九齡并列宰相。從此李林甫開始了他19年的宰相生涯。 (三)頻施毒計,排除異己 李林甫是個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家伙,不說與其對著干,只要沒看上眼的,他都要想方設法打整,不搞下課不罷休。 張九齡是開元時期有名的賢相之一,他敢于進諫,糾正朝廷的過失,唐玄宗十分欣賞他的才能,但初為宰相的李林甫感到受了牽制,就處處留心尋找機會搬掉這塊絆腳石,當時擔任范陽節度使的張守珪討伐突厥斬其可汗立下了大功,唐玄宗打算將其提升為侍中(宰相),張九齡說宰相是重要職位,不能用來封賞,明確表示不同意,唐玄宗打算退后一步僅授名號,張九齡仍然表示不妥。唐玄宗默然了,心里很不高興。站立在旁邊一直沒吭聲的李林甫想出了打整張九齡的辦法。 涼州都督牛仙客管理有方,節約了不少糧食,唐玄宗派人調查落實后,準備將其提拔為尚書。張九齡事前給李林甫表態他不同意,李林甫表示一定支持張九齡的意見。可上朝議事時,張九齡直言勸阻,李林甫在旁不開腔,唐玄宗大怒,罷朝而去。更為惡劣的是,第二天上朝,李林甫上奏唐玄宗:牛仙客應該得到提拔,張九齡過于拘泥于古義,有失大統….唐玄宗自此逐步疏遠了張九齡。 李林甫在陷害張九齡的同時,也沒放過另一個宰相裴耀卿。開元二十四年開春,在洛陽久住的唐玄宗準備返回長安。裴耀卿擔心大隊人馬上路,會驚擾正在進行的春耕,延誤了農時,建議過段時間啟程。李林甫在議事時不開腔,退朝后有意掉在后邊,給唐玄宗說,東都洛陽,西京長安,猶如天子的東西兩宮,車駕往來有何不可?裴耀卿是小題大做。唐玄宗覺得不錯,第二天就起駕回長安了。從此對裴耀卿也逐步疏遠起來。 二十多年的承平天下,使上位之初勵精圖治的唐玄宗慢慢怠于政事,聽不進不悅耳的話,他想聽的是贊譽之詞。偏偏張九齡、裴耀卿兩人不會阿諛奉承,只會直言不諱挑刺兒,最終雙雙被罷相,李林甫成了“一枝獨秀”。詭計多端善于迎合的李林甫后來進位至中書令,終于成為群臣之首,位極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李林甫搞陰謀詭計,陷害人的事真的是罄竹難書—— 武惠妃為了自己的親生兒子壽王瑁能夠當上太子,與李林甫沆瀣一氣,誣蔑太子李瑛及鄂王瑤、光王琚帶兵進宮打算造反,借唐玄宗之手,將三人貶為庶人后全部賜死。 后來唐玄宗新立太子李亨(即唐肅宗),李林甫瞧李亨不上眼,設毒計陷害他。全靠李亨隱忍功夫強且有計謀,僥幸躲過劫難。 747年,唐玄宗下詔:天下之士,凡有一技之長者,可以參加廷事,合格者可以任以官職。包括35歲的杜甫在內的不少士子踴躍去應試,全都名落孫山。唐玄宗和眾大臣感到迷惑,李林甫解釋:說明陛下用人有方,使得野無遺賢了…… 由于文章篇幅有限,恕不再舉例。 李林甫的兒子李岫見他權勢炙手可熱,累積的冤家太多,勸他早早收手,否則將來一旦有禍,恐子孫死無葬身之地。但李林甫仍我行我素。 真的是自作孽遭報應哦。李林甫死后不久,唐玄宗下詔,悉奪李林甫官職,抄其家產,從墳墓里取出尸體改為庶民禮下葬,諸子及諸婿均免職流放。 【作者簡介】趙心放,筆名趙式,重慶市雜文學會會員、重慶市南岸區作家協會會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