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者,生也”,“因生賜姓”,這是血緣傳承的標志;“氏”者,旁支別屬也,“胙土命氏”,這是地位身份的像征?!靶铡敝匮y,而“氏”重地域;一縱坐標,一橫坐標。兩者交叉,便把每個人固定在了唯一的靶心上,給後人回溯歷史。提供了無上的方便?!靶铡?、“氏”合流以後,“氏”升為“姓”,“姓”、“氏”都站到了表示血統的那一邊。於是中國人又發明了“地望”,再次創建起地域、身份之坐標。 就起名而言,通過閱讀《春秋》、《左傳》、《國語》、《史記》等書,便會發現西周和春秋戰國的取名方式既崇尚質樸,不拘一格,又追求吉祥,時有禁忌。魯桓公還有另一個兒子的名字也很奇特,這個兒子是其夫人所生,因出生日與魯桓公生日相同,便命名為“同”,立為太子。當時,魯國有個大夫叫申繻, 他對起名很有研究。魯桓公的太子出生后,問申繻如何取名。申繻說:“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于物 為假,取于父為類。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隱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幣。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將諱之。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 畜牲則廢祀,以器幣則廢禮。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這段話,總給了周人取名的五個原則和六條禁忌。五個原則是信、義、類、假、象。所謂信,即以出生時與生俱來的特殊標記為名;所謂義,是根據出生時 的祥瑞現象命名;所謂象,是以相似之物命名;所謂假,是可以假托萬物之名;所謂類,是可以取與其父親類似的名字。六條禁忌是:不能以國家名為名;不能以官 職為名;不能以山川為名;不能以隱疾為名;不能以畜牲為名;不能以器幣為命。否則會引起諸多不便。申繻舉例說,晉國的僖侯名“司徒”,就廢了司徒之官名,宋武公名“司空”,就廢了司空這個官名,魯國的獻公名“具”,武公名“敖”,就廢了具、敖二山的山名。 取名崇尚質樸是三皇五帝以來的傳統,從周人的祖先后稷的名字就可見一斑。后稷的名字叫“棄”,這個名字是他的母親姜原(又作“姜嫄”)給他取的。周朝周人的始祖名叫“棄”,為什么有這么古怪的名字?因為“棄”的母親叫姜嫄,她處女而育,覺得這是不祥之兆,當生下孩子后,她便把嬰兒拋棄。但她把這個嬰兒棄到大路上,棄到樹林里,棄到河水上,都奇跡般的活下來了。姜嫄覺得這是天意,就好好撫養了他,由于拋棄了他三次,于是給他起名“棄”。棄在部落里健康的成長,他非常喜愛種植,每天都泡在田間。他整理出選種,耕地,除草,施肥等一套完整的農耕流程。經過他種植的莊稼,都是大豐收。老百姓聽說他的能耐,紛紛向他請教。堯帝也請他擔任農師,他帶領人民推廣農耕技術,保證了每季收成可養全民一年。還培育出了黍,麥和大豆等新品種,發現了麻,從此大家不用穿獸皮了。舜帝繼位后,對棄非常欣賞,給了他一大塊封地,并賜給他官職“后稷”,專管天下農業。他的后代在封地繁衍,形成了周部落。后來的朝代,君王都要參拜社稷,稷就是后稷,是對棄的崇拜。周初,武王與叔虞母相會時,曾夢見天帝對他說:“余命女(汝)生子,名‘虞’,余與之唐?!焙髞恚逵菽府a下一子,手上有一個“虞”字,武王便給 他取了這個名。周成王時,封叔虞于唐,叫唐叔虞,是晉國祖先。春秋時,衛襄公有一地位低下的妾氏,被襄公寵幸,懷了孕,夢見有人對她說:“我康叔也,令若 子必有衛,名而子曰‘元’?!?。如周莊王時的周公名叫“黑肩”,魯成公叫“黑肱”,晉成公的名字更難聽,叫“黑臀”,但當時人們都覺得不足為奇,根據生下來的生理特征取名,是很自然的一件事。 周朝人不但會起名,而且會利用名字縊號來穩固自己的統治。自古以來,人們一提到殘暴的昏君,自然而然都會聯想到紂王,聯想到最著名的“酒池肉林”。其實紂王是周朝人侮辱、蔑視性的稱呼,紂王的名字叫做子受,王號是帝辛。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稱“紂”、“商紂王”。史料記載帝辛長相俊美,天生神力,天資聰穎?!盾髯印し窍嗥氛f帝辛"長巨姣美,天下之杰也;筋力超勁,百人之敵也?!啊妒酚洝ひ蟊炯o》也說"帝紂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那么這樣一個集美貌,智慧,力量于一身的一代君王為何最后成為了昏君的代名詞?成王敗寇,歷史多半是由勝利者來書寫的,商紂王因為做了亡國之君,所以被周武王張冠李戴地強加上一些莫須有的罪名。其實紂王的罪名是隨著朝代的更迭不斷增加的,春秋時期只有三條罪名,其中最嚴重的也只是比干諫而死,但是到了戰國時期居然新增了二十七條罪名,到了西漢時期,史記成書的時間,紂王的罪名有新增了二十二條,注意全部是新增的罪名,東漢增十條,東晉增三條,就這樣不斷增益下去,紂王終于成為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和昏君。 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于記載者較多。周王為姬姓,周王所封建的各諸侯國之君和卿大夫有同姓和異姓的區別。到東周春秋時,可考的有姬、姒、子、風、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歸、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雖然周代貴族有姓,但只有女子才稱姓,未婚女子如齊姜、宋子,齊、宋為國名,姜、子為姓。已出嫁女子,如江芊、欒祁,江、欒為夫家國、氏名,芊、祁為女子本人的姓。當時有同姓不婚的習俗,故稱貴族女子的姓以示與夫家之姓有所區別。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 周朝君主,周朝時期的最高統治者,姬姓,中華上古八大姓之一,為黃帝之姓、周朝的國姓,也是吳國、魯國、燕國、衛國、晉國、鄭國、曹國、蔡國等諸侯國國君的姓,有近5000年歷史。姬姓的得姓始祖為華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黃帝,黃帝因長居姬水,以姬為姓。傳說黃帝降生在一條稱做“姬”的河邊,于是形成了姬姓。周朝的貴族是黃帝的后代,所以周文王又叫做姬昌。周武王叫做姬發。而周朝結束以后,周朝的王族后代就以國名為姓;唐玄宗時,為避皇帝李隆基名諱(姬與基同音),開始改為周姓。后來一部分人恢復姬姓,因此,周氏和姬姓是同族人。黃帝有25個兒子,分別得到了12個姓,其中也有姬姓。后來的五帝少昊、顓頊、堯、舜、禹以及夏啟、商族的祖先、周族的祖先等,都是黃帝的后裔。這些后裔繼承了姬姓,他的后代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諸侯,其中姬姓國就有53個。這些姬姓國的后代多數改以國名、封邑名以及祖父名、號為姓,所以姬姓反而不多了。加上唐代的時候為了避李隆基的諱,把姬姓改為周姓,從這以后,姬姓的人就更少了。黃帝后裔,又稱周天子,如周武王、周平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周,行分封制,周天子為天下之主,共傳30代37王,后期周天子大權旁落,但仍為名義上的華夏最高統治者。周氏來源較多,有以下幾種:一是出自姬姓,用國名作姓氏的。后稷的裔孫古公□父(即周太王)為狄所逼,率領族人自邰遷徙至陜西岐山下周原,從此稱為周族。古公的曾孫姬發,繼承其父姬昌的遺志,聯合諸侯,攻滅商朝,建立周朝。平王以后,傳至第24王周赧王時,于公元前256年被秦國滅掉,以赧王為首的王族,都被廢為庶人百姓,遷到今河南臨汝縣西北。當地人稱其為周家,于是他們就以"周"作為自己的姓氏。二是周平王有個兒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屬河南),被當地人稱為周家,后來演化成周氏。三是東周莊王時,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圖殺死莊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殺,其后代亦稱周氏,這也是出自姬姓之周。四是由姬氏改的周氏。唐先天年間,唐玄宗名叫李隆基,為了避諱,把姬氏改為周氏。五是鮮卑族復姓中有賀魯氏,后改為周氏。周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北魏時魏獻帝的次兄晉乃氏改為周氏。孝文帝遷都洛都后改鮮卑姓為漢姓周氏。周氏除上述來源外,北周、唐、后梁時又有因改姓、賜姓而姓成的,還有冒為王姓而成的周氏。 縱觀周代確立的姓氏制度,主要由以下內容和文化特色: 一是宗法制度和分封制度是對姓氏制度的深刻影響。宗法制是按照血統遠近以區別親疏的制度。早在原始氏族時期宗法制就有所萌芽,但作為一種維系貴族間關系的完整制度的形成和出現,則是周朝的事情。在宗法制度下,“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左傳》桓公二年),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制度。宗法制度主要是按照血緣關系來分配國家的權力,因為周王朝講究的要是世襲制,就是祖祖輩輩都可以享受周天子所分封的一塊封地,而按照血緣關系來分配國家權力就有利于建立穩固的某一個諸侯國內部的權力。他最大的特點就是宗族關系和國家合二為一,國家的組織大部分都是宗族關系而聯系起來的,也就是說某一個國家的貴族統治階級可能就幾個姓氏。 分封制是西周王朝鞏固統治的重要措施,是周人對被征服土地和人民實行統治的一種措施,也是當時統治階級內部在權力和財產方面的再分配制度。分封的原則與對象是根據與周王血緣關系的親疏,功勞的大?。ㄝo佐與同盟)分封,其前提是承認周王的統治,或古帝王之后。在分封中,授民授疆土是分封的。周朝一建立,就開始大規模的“封邦建國”。中國的“封建”這一概念自西周始,所謂“封建”,其實質就是賜氏封地,即在全國各地大量建立由特派姓族去管理的諸侯國。武王將他的十六個兄弟分別封于管、蔡、曹、霍、毛、畢等地,立國治民。武王的兄弟周公旦的幾個兒子、周成王的三弟也隨后得到了封地。此外,隨同他征戰立功的同姓貴族四十人,以及部分重要的異姓功臣(如姜子牙和孫、陳、胡諸公數十人)也得到了各自的封地。所謂的“因氏以賜姓”,簡要地說,就是:“因何而生,便賜姓為某”,這是個姓氏考源的問題,從古至今不少文獻典籍、文章涉及。 這句話最早見于(左傳·隱公八年):無駭卒,羽父為其請溢與族。溢,為死后依其人的行事而賜的名號;族,即與氏族、姓氏之氏同義。所以魯隱公向眾仲詢間無駭的族名,眾仲回答曰:“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昨之土而命之氏?!睎|漢許慎《說文解字》“姓”字條下引為“天子因生以賜姓”,作為說解“姓”的書證。為了安定人心,鞏固統治,周武王又將商朝舊都地區封給商紂王的哥哥微子啟,建立了子姓宋國;封虞舜后裔胡公滿于陳(今豫東淮北),建立媯姓陳國;封夏禹后代東樓公于雍丘(今河南杞縣),建立姒姓杞國;封神農氏的后裔于焦邑,建立姜姓焦國。這樣,周朝在其所征服的廣大地區,先后建置七十一個新的領地,稱為“七十一國”,幾乎覆蓋了當時它所統治的全部領域。周朝初年嚴格實行“同姓不婚”的制度?!抖Y記·大傳》說“雖百世而婚姻不通者,周道然也?!辈⒏叨戎匾晫π盏蔫b別確認,作為禮儀之首,在此基礎上建立人們相互關系的各項準則,所謂:“男女辨姓,禮之大司也。”如《左傳》襄公十二年記載:“凡諸侯之喪,異姓臨于外,同姓于宗廟,同宗于祖廟,同族于彌廟。” 三是新氏大量產生和周朝王族姬姓演支姓氏大為增多。西周初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分封世界,代分封諸侯五等爵,離別是公、侯、伯、子、男。周武王分封了8個公爵諸侯,6個是上古朝代的后裔,還有兩個王室成員。這兩個姬姓公爵國,是周朝最重要的諸侯。周朝取氏的習慣,從宗族主干上分出去的新氏,既是新的氏,重立宗廟,但又與原來的氏有割不斷的血緣聯系,因此往往以祖輩的名號、官職、爵位等作為自己的氏名。漢代學者應劭在《風俗通·姓名》中歸納了周人命名新氏的九類準則,即:“氏于號、氏于居、氏于事、氏于謚、氏于國、氏于字、氏于官、氏于職、氏于爵。 周代實行宗法制,有大、小宗之別。一個氏的建立表示一個小宗從大宗(氏)分裂出來,另立門戶。建立侯國要經周王認可,卿大夫立新家要得到君主允許,稱之為“胙之土而命之氏”。貴族獲得氏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僖試麨槭?。諸侯國君主以受封的國名為氏。如晉重即晉文公重耳,以國名晉為氏,重為重耳的簡稱;魯申即魯僖公申,國名魯為氏,申為名。 ?、谝苑獾貫槭?。卿大夫及其子孫以采邑名為氏。如晉國大夫畢萬采地為魏,后世子孫以魏為氏;曲沃桓叔之子公子萬封于韓,以韓為氏。 ?、垡怨倜麨槭稀YF族及其子孫以其官名為氏。晉國的林父為步兵組織三行里中行的軍帥,稱中行桓子,其子荀偃稱中行偃,以中行為氏;宋國執政卿樂喜(子罕)稱司城子罕,其孫樂祁(子梁)稱司城氏,是以司城為氏。司徒、司馬、司空、司寇也是此類。 ④以職業為氏。如巫氏、卜氏、祝氏、史氏、匠氏、陶氏等等。 ?、菀跃幼〉貫槭?。魯莊公子遂住魯東門,稱東門遂(名)、東門襄仲(字),是以東門為氏;宋國樂大心為右師,居于宋桐門,稱桐門右師,是以桐門為氏。諸如東郭、西門、池等等。 ?、抟酝芡趸蚝罹餮夑P系遠近之稱為氏。周僖王之子虎稱王子虎,其孫稱王孫蘇;鄭穆公之子喜(子罕)稱公子喜,其孫舍之(子展)稱公孫舍之。 ⑦以貴族的字為氏。按照宗法制度,公族只包括各代國君的近親三代,公孫之子不屬公族而須另外立氏。這些貴子孫多以其王父(祖父)之字為其氏。鄭國公子發字子國,其孫國參(子思)即以“子國”的末字為氏;另有公子,字子駟,其孫以“駟”為氏。以祖父之字為氏最為常見,是得氏通例。 按照周朝禮儀,當時上層社會成員取名擇字分為兩個階段,所謂”幼名,冠字“(《禮記·檀弓》)。周人重名(即字),在社會交往中使用越來越頻繁,并開始注重名(字)的文采,以及文字中蘊涵的文化內涵,取名越來越精致、豐富,逐漸形成了一些公認的取名原則和禁忌,如”五則“(信(身體標志)、義(嬰兒天賦)、相(容貌)、假(假借)、類(相似)的命名原則,和所謂”六避“(避開國名、山川名、官名、疾患名、祭品名、祭器名)的取名禁忌等。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周王族姬姓分支演變的姓越來越多。《國語·晉語》記載: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黃帝,黃帝以姬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茍子·爪效》記載,西周周公旦“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左傳》僖公二十四年,富良說:“周公弟二叔之不咸,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晉、應、韓,武之穆也。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周王族姬姓共演支姓近130個。分別以類擇列于下: (1)周朝數代君王后代改立演支23姓(周、王、鄭、楊、郭、韓、狄、岑、酆、于、應、單、翁、惠、武、家、詹、從、晁、宣、雍、郟、汝)。周成王少子臻,封于單邑(河南孟津縣),后代以邑為姓;周孝王子名家父,為大夫,后人以祖字家為姓。 (2)周文王的兒子們共立改演支58姓。分別列計: ——文王第四子名姬旦,封魯國(留京輔政,公爵,稱周公)演支24姓(魯、蔣、施、郎、孟、季、柳、臧、茅、閔、顏、后、邢、弓、秋、宮、符、公、公羊、公治、東門、仲孫、公西、南宮)。周公第三子封于茅(山東金鄉縣北),稱茅叔,后代以茅為姓;周成王將周公第四子封于邢(河北邢臺),后人以國為姓。 ——文王第九子名姬封,初封于康(河南禹州市),故稱康叔。后封衛國,為諸侯國君,稱衛康叔,演支13姓(康、孫、常、衛、戚、石、凌、汲、寧、弘、蒯、牧、濮)。衛宣公的太子居于汲(河南衛輝市),稱太子汲,其后人以汲為姓;衛莊公蒯聵,后代以祖名蒯為姓。 ——文王第十五子名姬高,初封于畢(陜西咸陽西北),公爵,故稱畢公高。其后代畢萬在晉國做官,封魏(山西芮城),后人以魏為姓,建魏國,演支8姓(馮、魏、畢、萬、芮、潘、龐、令狐)。畢公高后裔畢萬封魏地,子孫以魏為姓;畢萬的后代有的以祖名字的萬為姓。 ——文王第十子冉季載演支3姓(冉、沈、尤)。周武王弟季載封于冉(河南平輿縣北),其后代以封邑冉為姓;周文王子聃季食采于沈(河南平輿),后代以邑為沈姓。 ——文王第十三子叔振鐸演支2姓(曹、譙)。其支庶子孫中有一支受封于譙(安徽亳州市),后代以封邑為姓。 ——文王子、武王弟叔繍(也稱叔繡)被封于滕(山東滕縣),建國。后代以國名為滕姓。 ——周文王姬昌的第三子管叔鮮、第五子郕叔武、第七子霍叔處,第八子毛叔鄭、第十一子郜、第十六子蔡叔度、第十七子荀伯,弟兄七人的后代均以先祖的封國、封地名立為:管、成、霍、毛、郜、蔡、荀7個姓。 (3)周文王的兩個伯父太伯、仲雍所創建的吳國演支5姓(吳、閻、柯、壽、漆雕)。吳國君王的兒子名柯虜(一說為柯盧),后代以祖名柯字為姓。 (4)周武王姬發子、周成王弟姬虞,稱唐叔虞。所創建的晉國演支17姓(賈、解、懷、欒、鄂、藺、卻、居、冀、侯、溫、晉、步、黨、簡、羊、羊舌)。唐叔虞之子良封于解(山西解州),后代以封地解為姓;晉哀侯的后人以祖官職侯位為姓,改稱侯姓。 (5)周宣王弟姬友創立的鄭國演支10姓(經、印、國、蔚、游、喻、段、濮陽、太叔、西門)。鄭穆公兒子名偃,字子游,后代以祖字游為姓;鄭國公族有個大夫居住都城西門,后人以西門復姓為姓。 (6)周之支族名奭,初采邑于召(陜西岐山西南),稱召公。所創建燕國演支5姓(邵、燕、貝、盛、鞠)。周武王滅商后,封召公奭于燕,建燕國,都薊(北京市)。國亡后,子孫以原國名燕為姓;周文王有一支庶子孫于河北巨鹿貝水建立了貝國,子孫以國為姓。 (7)出自周公族姬姓演變為他姓的9姓(富、滑、鞏、蓬、暴、冷、古、榮、桂)。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后代一支子孫以祖先名古字為姓;周成王有個卿士受封于榮邑(河南鞏縣一帶),稱榮伯,子孫以邑為姓。 為了避免氏名重復,從春秋時代開始社會上大量出現了用兩個字或更多字命氏的“復音氏”。如子孔、子夏、子張、子行、子車、子文、子尚、子高、子游、子羽;公德、公劉、公石、公施、公為、公師、公孫、公仇、公冉等。據初步統計,到了春秋中期,復音氏已經約占當時姓氏的三分之一。如在孔子的弟子中,就有端木氏、公冶氏、南宮氏、澹臺氏、顓孫氏、公孫氏、公伯氏、公西氏、公良氏、公肩氏、公夏氏、司馬氏、罕父氏等二十三個復音氏。 中國的絕大多數姓氏是由姬姓演支出來的。《荀子·儒效》記載:“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隨著歷史的推移,且又從上述姓氏之中分化出許多姓氏來,可謂是枚不勝舉。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吳姓、鄭姓、魯姓、魏姓、楊姓、蔡姓、韓姓、霍姓、管姓、毛姓、曹姓、衛姓、畢姓、蔣姓等411個姓,占《百家姓》總數504姓的82%,由這411個姓衍生出來的姓氏更是數不勝數,姬姓是名副其實的“萬姓之祖”。 西周禮儀規定人們在成年時取字。《禮記·檀弓》曰:“幼名,冠字?!笔柙疲骸笆忌露用?,故云‘幼名’,年二十有為父之道,朋友等類不可復呼其名,故冠而加字?!边@里的字,本意是指大名,即成年時稱呼的名,后引申釋為“表字”?!额伿霞矣枴わL操》曰:“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名,終則諱之;字,乃可以為孫氏?!边@些記載都表明,在兩周時代,字是作為一種社會交往中的稱呼名而存在的,名和字結合起來,才構成了先秦時代中國人完整的人名系統。 1、周武王 西周世祖武王(約前1087年—前1043年),西周的建立者,華夏杰出領袖,漢族,姬姓,名發,謚號武王廟號世祖,西周時代青銅器銘文常稱其為斌王。是周文王的次子。約前1056年文王死,他繼承王位。姬發繼承其父遺志,推翻商朝統治,成為西周王朝的開國之君。姬發繼任后,繼續積極準備滅商,任命姜尚為軍師,負責軍事;南宮括為元帥,武吉為將軍;任命其弟周公旦為輔佐,負責政務;任命召公、畢公等人為助手。姬發抓住時機,觀兵孟津,大會一千諸侯。兩年后時機成熟,姬發親率大軍伐商。牧野大戰之后,商軍全線潰退,紂王逃回殷都自焚于鹿臺。后姬發建都鎬京,改國號為大周,在位13年崩,謚號“武王”。武王之父姬昌雖未開創周朝,但武王追尊為王、加謚日文,稱周文王。謚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還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 厲、幽、暢都是貶字,沖、殤、愍、哀、悼等謚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貶意。 太王感到文王將來必定昌盛,故為其取名“昌”。周文王姬昌見兒子出生,長大后必發兵誅暴,所以給兒子起名“發”,即周武王。中國周代第二代王。周文王之孫,周武王之子。姬姓,名誦。成王年幼即位,不能執掌政事。武王姬發,西周王朝的開國君主,是文王姬昌和太姒的次子。他的結發妻子叫邑姜,是當時的國相姜子牙的女兒。他的哥哥伯邑考被殘暴的紂王殺害了,所以兄終弟及,他繼承了王位。 2、周幽王 周幽王姬宮湦(?―前771年),姬姓,名宮湦(音shēng,一作宮生),周宣王姬靜之子,母姜后,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前781年―前771年在位。前782年,周宣王去世,姬宮湦繼位,是為周幽王。前771年,犬戎攻入西周都城鎬京,殺死姬宮湦,西周滅亡。姬宮湦死后,謚號幽王,諸侯共同擁立其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古代帝王封號的意思,比如周幽王?謚號制度形成,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謚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謚。謚號(讀音:shì hào),是在我國古代,統治者或有地位的人死后,給他另起的稱號,如“武”帝,“哀”公等。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謚或謚號?!爸u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謚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謚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謚號在死后由別人評定并授予。君主的謚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布,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謚號帶有評判性,相當于蓋棺定論。謚號來自于謚法。謚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于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于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帝王的謚號,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謚號,由朝廷賜予。惡謚是后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厲、幽、暢都是貶字'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具體到周幽王,幽:壅遏不通曰幽;動靜亂常曰幽;早孤有位曰幽;早孤隕位曰幽;早孤銷位曰幽;違禮亂常曰幽;暴民殘義曰幽;淫德滅國曰幽。幽不是個好謚號。蚤孤有位曰幽;(剛剛接班就死了的)壅遏不通曰幽; (一意孤行,不聽別人意見,很難溝通的。)動祭亂常曰幽 ;(祭祀典禮不按禮儀的)周幽王應該取2-3個的意思。 周朝的八百年江山是中國歷代最漫長的,可惜傳到周幽王氣數就式微了。古代的時候戰亂,有許多的大小戰爭,人們為了防御于是就建造了長城,再加上當時的科技不發達,并且信息傳遞很慢,于是就出現在烽火臺這個東西。周幽王時,為了讓各地諸侯來保衛他,專門修建了許多烽火臺,如果在第一座烽火臺上點起煙火,第二座上的人就能看到,然后立即也點燃烽火,以此類推。這樣一座座地傳下去,能傳得很遠。每當外敵入侵、情況緊急時,周幽王便下令點燃烽火。各地諸侯一見烽火,馬上出兵來保衛他。這是那時的有效方法。周宣王死了以后,兒子姬宮涅(音niè)即位,就是周幽王。周幽王什么國家大事都不管,光知道吃喝玩樂,打發人到處找美女。有個大臣名褒珦(音bāoxiàng)勸諫幽王,周幽王不但不聽,反把褒珦下了監獄。褒珦在監獄里被關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計要把褒珦救出來。他們在鄉下買了一個挺漂亮的姑娘,教會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來,獻給幽王,替褒珦贖罪。這個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音sì)。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幽王問曰:“卿何故不笑?”褒妃答曰:“妾生平不笑?!庇耐踉唬骸半薇赜湟婚_笑口。”遂出令:“不拘宮內宮外,有能致褒后一笑者,賞賜千金?!彪绞斧I計曰:“先王昔年因西戎強盛,恐彼入寇,乃于儷山之下,置煙墩二十余所,又置大鼓數十架,但有賊寇,放起狼煙,直沖霄漢,附近諸侯,發兵相救,又嗚起大鼓,催趲前來。今數年以來,天下太平,烽火皆熄。吾主若要王后啟齒,必須同后游玩儷山,夜舉烽煙,諸侯援兵必至,至而無寇,王后必笑無疑矣?!庇耐踉唬骸按擞嬌跎?!”乃同褒后并駕往驪山游玩,至晚設宴儷宮,傳令舉烽。時鄭伯友正在朝中,以司徒為前導,聞命大驚,急趨至驅宮奏曰:“煙墩者,先王所設以備緩急,所以取信于諸侯。今無故舉烽,是戲諸侯也。異日倘有不虞,即使舉烽,諸侯必不信矣。將何物征兵以救急哉?”幽玉怒曰:“今天下太平,何事征兵!朕今與王后出游儷官,無可消遣,聊與諸侯為戲。他日有事,與卿無與!”遂不聽鄭伯之諫。大舉烽火,復擂起大鼓。鼓聲如雷,火炮燭天。畿內諸侯,疑鎬京有變,一個個即時領兵點將,連夜趕至儷山,但聞樓閣管箭之音。幽王與褒妃飲酒作樂,使人謝諸侯曰:“幸無外寇,不勞跋涉?!敝T侯面面相覷,卷旗而回。褒妃在樓上,憑欄望見諸侯忙去忙回,并無一事,不覺撫掌大笑。幽王曰:“愛卿一笑,百媚俱生,此虢石父之力也!”遂以千金賞之。至今俗語相傳“千金買笑”,蓋本于此幽王貪淫無道,為博寵姬褒姒一笑,竟“烽火戲諸侯”,從而亡國被殺。這就是“一笑傾國”的由來?!妒酚洝分校阂J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襃姒乃大笑。 3、姜子牙 姜子牙,姜姓,呂氏,名望,字子牙,號飛熊,也稱呂尚。商朝末年人,其始祖四岳伯夷佐大禹治水有功而被封于呂地,因此得呂氏。姜太公是齊國的締造者,周文王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謀主、最高軍事統帥與西周的開國元勛,齊文化的創始人,亦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影響久遠的杰出的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道、法、兵、縱橫諸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他八十出山,九十出征,百歲建國;三朝元老、兩代帝師、一方諸侯。他就是古代最早橫空出世的軍事家,被后世尊為“兵家鼻祖”因伯夷當年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呂地,因而姜太公也被稱為呂尚、呂望、呂子牙、呂太公等。史書稱他是“東夷之士”、“東海上人”,生于商朝康丁年間,卒于周康王六年,活了100多歲。 姜尚。尚是其名。呂尚。姜子牙的先祖,曾因跟隨大禹治水有功,在夏朝時被封在呂地,于是他們以地為氏。先秦時代,其實是稱氏不稱姓的,所以呂尚才是正確叫法。姜子牙母親姜華誤踏腳印而孕。姜華想以夢中所見,孩子既然是八卦之子,名字之中自然該有一個“子”字,而且,孩子是因自己在祖墳大象崗踏伏羲腳印受孕而生,大象以牙為貴,名字之中該有一個“牙”字,孩子又隨我的姓,就叫姜子牙吧。 太公望。周文王在渭水遇到了姜子牙。老姜正在垂釣呢。不過他鉤子是直的,也沒有魚餌,更主要是的,鉤子離渭水河面還有三尺之高呢。他顯然不是在釣魚,而是在釣人。兩人一談,哇,驚為天人。周文王激動地說,“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 姜太公。這個名字比較有名民間有句諺語: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周朝有姜子牙的輔佐才能長盛不衰,所以姜子牙的功勞很大,于是周朝給姜子牙封了一個公候,因為是周朝首位公,便成姜太公,這也是姜子牙最廣為人知的名字。 飛熊,這個名字應該知道的人不多,在《封神演義》中,西伯侯姬昌是當時諸侯國中最強大的,同時西伯侯姬昌也是最賢明的,他深受當地老百姓的愛戴??梢哉f在當時西伯侯姬昌已經可以做到一呼百應,只要他振臂一呼就可以扛起反抗紂王暴政的旗幟。然而紂王預料到這種情況,直接把姬昌關起來,而且關了7年。在姬昌得到釋放后的某一天,姬昌做夢,他夢到一個飛熊撲來。醒來后姬昌找人解夢,相士說這飛熊是一位能人,于是姬昌到處尋找飛熊,終于在喂水河邊看到正在垂釣的姜子牙,發現飛熊跟姜子牙非常相同。兩人見面一聊就感覺相見恨晚,姜子牙就是姬昌苦苦尋找的飛熊。飛熊在現實中根本見不到,這個名字倒是很讓人害怕。 人中仙。當初姜子牙下山時,元始天尊說他做不了神仙,只能在人間當個大官享受榮發富貴。所以后來伐紂成功,姜子牙做了姜太公,位極人臣身居高位,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所以稱姜子牙是人中仙,這也成了他一個名字。 梁上仙。有一次,姜子牙去他朋友家里做客,發現朋友家里有一塊空地遲遲沒能蓋上房子,于是找他朋友問了,姜子牙明白了這里有妖邪作祟。于是姜子牙就做法把這幾個妖怪從朋友家趕了出去。這幾個妖怪是以后的五路神,趕走了妖怪后姜子牙朋友家房子蓋起來。這件事在民間傳開,大家認為姜子牙可以驅邪保平安,每逢家里蓋房子都要拜一拜姜子牙,所以這就是姜子牙梁上仙名字的來歷。 萬神統領。姜子牙得到他師傅元始天尊的命令,讓他監制封神榜,做了萬神統領的職位,封神榜上的神都要他來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姜子牙是萬神之主,而神仙要是見到姜子牙來了都要紛紛讓座或者退避。 商朝末年,姜子牙佐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封于齊,被后人列于仙班之首,尊為兵家鼻祖,天齊至尊。姜子牙在姬昌這個伯樂出現之前,姜子牙的前半生,確切地說是前三分之二生,過得那是相當地差勁,用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舉步維艱、窮困潦倒中的任何一個詞來形容都不為過。雖然空有蓋世之才,可是姜子牙就是找不到一個好工作,他曾經到若干個諸侯那里去求過職,包括紂王治下的都城朝歌,可就是沒有人發現他的才能有什么用途。無奈之下,姜子牙為了謀生幾乎什么都干過,他在朝歌的鬧市賣過牛肉,在黃河的小渡口開過小飯鋪,甚至還曾經為了一筆創業資金倒插門“嫁”給了一個老處女,結果生意賠本后被掃地出門。雖然混得不是一般地差,但是姜子牙從未氣餒,他在顛簸流離、飄游不定的生活中始終能夠動心忍性,清醒地觀察天下大勢,耐心地等待時機,直到他命中明主姬昌的出現。“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臺”、“寧可直中取,不可曲中求”等等,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典故名句,來源于商末周初“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這個歷史傳奇故事。白居易有首《渭上偶釣》詩,形容的就是“姜太公釣魚”的情景:“昔日白頭人,亦釣此渭陽。釣人不釣魚,七十得文王?!泵鞒S仲琳更是以一部《封神演義》最終把姜子牙神化成為了管天下所有神的神主。 這正是: 六韜留下成王業,妙算玄機不可窮。 出將入相千秋業,伐罪吊民萬古功。 運籌帷幄欺風后,燮理陰陽壓老彭。 亙古軍師為第一,聲名直并泰山隆。 ![]()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姜子牙》 4、周公 周公,姓姬,名旦,又稱周公旦、姬旦。他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是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一生歷經文王、武王、成王三代,輔佐武王,為使周族由商朝的屬國發展成獨立的奴隸制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攝政成王,使初建的周政權鞏固下來,為長達幾百年的統治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他的事跡在《尚書大傳》中有記載:“周公攝政: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作樂,七年致政成王?!?/p> 周公姓名是什么?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我國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曾兩次輔佐周武王東伐紂王,并制作禮樂,天下大治。因其采邑在周,爵為上公,故稱周公。故:周公全名姬旦?!凹У?,與周王朝的建立者周武王姬發一樣,都是周文王姬昌的兒子,姬旦是第四子,還是姬發的弟弟。因為姬旦的采邑在周地,爵位是上公,所以又被稱為“周公”,就比如商鞅,本名是衛鞅,但是封地在商地,人們就叫他商鞅,時間一長,可能連他原本的名字都不知道了。 周公原名叫什么?周公在歷史上有什么功績?周公還是一個經常出現在孔子夢中的人??鬃酉雭砭筒挥媒榻B了,但是孔子為什么沒事會夢見周公呢?“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這是孔子曾經發出的感慨,表面上是說,自己老得不行了,竟然好久都沒有夢見周公了。周公制禮,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再結合周人原本的習慣,制定出來一種更為合適的行為規范體系,這套體系最終也成為了宗法等級制度的標準和依據。 周公姓“姬”名“旦”,那能不能稱呼周公為“姬旦”?姬是姓,旦為名。今天我們把姓加在名前,連起來讀,已成習慣,無可厚非。但是夏商周三代不可以。對他的準確稱呼應該是“周公旦”。“周公”是他的封號,“旦”為他的名字,其實他的名字就一個“旦”字。周朝姓和名同樣是不連讀的。而同一個“姓”還會派生出不同的“氏”:例如楚國王室的“羋”姓,通過分封,出現了“屈”,“景”等幾個“氏”。又如魯國君主為周公旦的后代,本是“姬”姓,但通過內部分封也派生出了“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并稱“三桓”。有意思的是,氏和名可以連讀,如“屈原”,“季孫斯”,“叔孫武”。即便是孔子本人,這個“孔”也只是個“氏”,而不是姓。 周公解夢:夢見人的名字是什么意思?周公”這個詞,經常會出現在我們都生活里,而頻率最多的,也就是“周公解夢”。只不過現在來說,解夢才是重點。夢文化自古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上自王侯將相下至販夫走卒做夢后都積極探尋解夢的方法。雖然有很多人把解夢視作封建迷信,但在科技、信息高度發展的今天,很多夢境中的現象確確實實發生在現實生活中,這該作何解釋呢!既然無法解答,我們是不是可以把解夢作為一種追尋答案的方式呢?如:夢山上喚名字。山頂相呼,寵臨祿至,利獲婚成。英杰賢良,山鳴谷應,名聞四達之兆?!秹袅中狻穳裘衷谠轮?,主有聲名。然病人當主名登鬼錄,須急保禳?!秹袅中狻犯鶕煌膲艟常瑝粢娒忠灿胁煌慕忉?。通常預示在近期發生的某些事件里,你將成為別人注意的焦點。夢見有人喊自己的名字,預示著近期你做事情特別的注意,千萬不要輕信別人說的話,凡事記得以自我認真分析為主,這樣的話就可以避免被騙。夢見寫自己的名字,預示著你在展現自己才能的時候,你能夠發現自己潛在的能力,表現很不錯等等。 周公吐哺天下歸心的故事?周公的封地在魯國,因為他要留在京城處理政事,不能到封地去,等他的兒子伯禽長大了,就派伯禽代他到魯國去做國君。 伯禽臨走的時候,問他父親有什么囑咐。周公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當今天子的叔叔,你說我的地位怎么樣?”伯禽說:“那自然是很高的了。” 周公說:“對呀!我的地位確實很高,但是我每次洗頭發的時候,一碰到急事,就馬上停止洗發,把頭發握在手里去辦事;每次吃飯的時候,聽說有人求見,我就把來不及咽下的飯菜吐出來,去接見那些求見的人。我這樣做,還怕天下的人才不肯到我這兒來呢。你到了魯國,不過是個國君,可不能驕傲?。 ?/p> 伯禽連連點頭,表示一定記住父親的教導。 自春秋以來,周公被歷代統治者和學者視為圣人。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業,盛贊周公之才,贊嘆“周公之才之美”①,“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②孟子首稱周公為“古圣人”,將周公與孔子并論,足見尊崇之甚。荀子以周公為大儒,在《儒效》篇中贊頌了周公的德才。漢代劉歆、王莽將《周官》改名《周禮》,認為是周公所作,是其致西周于太平盛世之業績,將周公的地位駕于孔子之上。唐代韓愈為辟佛老之說,大力宣揚儒家道統,提出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的統序。自此以后,人們常以周孔并稱,在教育上則有“周孔之教”的概念。 5、老子 李耳為何被稱“老子”? 一說傳說老子的母親在河邊洗衣服,在河中撿了一個金黃的李子吃了,就懷孕了,懷孕81年生下一個男孩,這男孩一生下來就白眉白發,白胡子,因此取名老子“老子”,老子生而能言。母親驚叫聲:“啊!我的老子呀!"其實她的本意是“我的兒子呀"。所以稱之為“老子"?!妒酚浰麟[》是這樣說的,按:葛玄曰“李氏女所生因母姓也。生而指李樹,因以為姓。這里把他的姓氏,名字和職務說得清清楚楚,唐代最為尊崇道教,又因皇室姓李,故攀附李耳為其先祖,形成較大影響。著名學者高亨先生在《老子正詁前記》等文中認為老子姓老。證據四條:第一,先秦典籍如《莊子》對孔子墨子等皆舉其姓,獨于老子則稱“老聃”,而不稱李耽。第二古并無李姓。第三古人姓氏多本字,借同音字為之?!袄稀弊優椤袄睢笔峭ㄟ^假借字形成的。第四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這二部的音相近,古或不分。高亨通過《老子》引大量語句,證明幽、之兩部音韻通諧。“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里李?!倍抢献拥某删陀嘘P?!白印边@個字其實是對先賢那些有大智慧大功績的圣人們的尊稱,凡是百家中貢獻比較突出的那幾位人們在稱呼他們的時候都會加上這個后綴?!都~約時報》就曾經將他評為了古今十大作家之一,而且還是在十個作家中被放在了第一的位置。龔維英著《原始崇拜綱要》中說:李耳亦楚語,即虎。老子故國陳,滅于楚,故得為楚人。陳屬淮河流域,正呼虎作“李耳”。老子之亦名李耳,理由在此。另說李耳應是陳楚民間對虎的俗稱。今陳地民間相傳,老子生于庚寅年,屬虎。當時苦縣一帶方言稱虎為“貍兒”,故親鄰戲呼老子為貍兒,后漸演變為“李耳”。古韻‘老’屬幽部,‘李’屬之部,二部音近,古或不分”。高亨從《老子》一書中引大量語句,證幽部、之部音韻通諧。最后,他說:“老、李二字其聲皆屬來紐(即聲母為L),其韻又屬一部,然則其音相同甚明,惟其音同,故由老而變為李。”依高亨等人的說法,李姓不是由理姓演化而來,而是源于老姓。 為何稱老子為太上老君?太上老君,又稱“道德天尊”、“混元老君”、“降生天尊”、“太清大帝”等,乃是道教教主。太上老君本是天界的一個神仙,具有非凡的神通,可以不生不滅,任意穿梭于時空之間。老子一生都在踐行他后世做留下的思想,不追名逐利,在周朝的一個圖書館里,皓首窮經,潛心做學問,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生活于春秋時期,楚國苦縣人,他對后世的影響主要是一本叫《道德經》的著作,他開創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先河。但有關老子本人的記載留下得不多,這就給后人創造了一個巨大的想像空間,有人把他神化,有人認為他就是太上老君,有關老子的傳說不勝枚舉,種種的遐想賦予了老子太多的神秘色彩,那么老子到底是什么樣的呢?老子作為道教的開山鼻祖,被尊稱為太上老君,這位神話般的人物,具有和其他圣人不一樣的名字,老子,他不同于常人的稱謂也許只有在神話傳說中才能解釋得清。老子《道德經》所闡述的道的精要人們未必全部理解。因為其成就巨大,其思想被道教發揚廣大,被道教奉為始祖,所以后來又被冠以很多名號,比如:金闕帝君,廣壽子,廣成子等。在道教中,老子死后位列三清,身份地位高高在上。因為道家是修仙成神的,信奉長生不老,自身就帶有濃重的宗教色彩和神話傳說,而神鬼之說也是源于道教,所以老子在死后被封為神,是理所當然的。 我中華民族圣賢代出,凡屬圣賢,均俱有“法天則地”、“民胞物與”的偉大胸懷,希望“天清地寧”、“民安物阜”,以至于天人合一,復還于樸實無華及至高無上的境界。老子指導孔子,啟迪孔子智慧,孔子因而得以集儒門之大成,完成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內圣外王之道;并將“清靜無為”及“得道飛升”之道,下傳后圣尹喜、王少陽等仙真,為后人奠定了修煉文化,使人得知“修道”及“長生”之門,用以返本歸真,超凡證圣,以脫生死 輪回之 苦。使人們知道人通過修煉可以成神,更加堅定信道修道證道之心,遵循天理,追尋大道。各朝的皇家對老子的追崇祭祀也一直不曾間斷,曾有漢桓帝劉志、魏文帝曹丕、唐高宗李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后梁太祖朱晃、宋真宗趙恒、宋徽宗趙佶八位帝君親臨河南鹿邑朝拜。 ![]()
楊易程、伊萬卡老師剪紙《太上老君》 6、造父 造父,嬴姓。其祖先伯益為少昊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據《史記》載:“穆王使造父御,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而徐偃王反,穆王日馳千里馬,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賜造父以趙城,由此為趙氏。”《青銅甬道銘文》:載:“穆王十七年(公元前960年),西征昆侖丘,見西王母。徐國始強,率九夷攻周西至河,穆王馳師救周,與楚聯合伐徐,逐徐偃王至彭城以北?!蹦峦跏吣昙垂?60年,造父為穆王御。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到趙城后,以邑為氏,這是趙姓由來。趙(Zhào)姓據說出自嬴姓,得姓始祖為造父。傳說,造父在華山得八匹千里馬,獻給周穆王。穆王乘著這八匹馬拉的車子西巡狩獵,到了昆侖山上,西王母在瑤池設宴招待。這時東南邊的徐偃王造反。造父駕車日行千里,及時趕回帝都,帶兵打敗了徐偃王。由于造父平叛有功,穆王賜他以趙城(今山西省洪洞縣北)。趙氏始祖--造父便以封地為姓,成為趙姓。秦始皇家族為趙氏,宋朝皇室為趙,是國姓,當然放在“百家姓”第一姓。“百家姓”的第一句,“趙”指“權”,“錢”指“金錢”。世間萬事權和錢的問題是首要問題。漢代的大學者許慎在《說文解字》一書中,是這樣解釋“趙”字的:“趨趙也,從走,肖聲?!庇终f:走“趨也,從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屬,皆從走。”再說:肖“骨肉相似也,從肉小聲?!币罁S慎的考證,“走”與“肖”二字結合為“趟”字(今簡化為趙),“趙”的含義就是親近的隨從仆人。正如許慎所言,趙姓的受姓始祖造父,正是周穆王的親近車御,并因此而受賜趙城,獲得趙姓?!妒酚洝ぶ鼙炯o》中就有了周穆王西行的記載:“穆王十七年,西巡狩,見西王母?!睎|晉學者郭注釋:“西王母者,西方一國君也”?!蹲髠鳌ふ压辍分姓f:“昔穆王欲肄其心,周行天下,將皆必有車轍之跡?!币灾痢凹拦\父作《祈招》之詩,以止王心?!?為了阻止穆王西行,祭公謀父作《祈招》詩,但穆王不聽,仍肄心西行?!妒酚洝ぺw世家》對穆王西行記載得更為詳細:“造父取驥之乘匹,與桃林盜驪、驊騮、綠耳,獻之繆王??娡跏乖旄赣?,西巡狩,見西王母,樂之忘歸?!?/p> 造父是戰國時期趙國國君的先祖,他們趙氏的這一脈從很早開始就是權貴之族。造父的先祖是伯益,而伯益本人又是顓頊裔孫,他們的贏姓還是舜賞賜的,所以造父是伯益的九世孫,是蜚廉的四世孫。造父在周穆王統治時期,是一位極其受寵的臣子,周穆王按照造父的喜好,還給造父分配了一個他喜歡的和適合他的職務,那就是御馬官,還是天子御用的。造父也沒有辜負周穆王的寵信,從潼關桃林得到了六匹駿馬以后,造父馬上就獻給了周穆王。可是周穆王是天子,天子的坐乘一共需要配備八匹駿馬,如今只有六匹。要知道找到駿馬已經是極為難得的了,更何況還要找到六匹同一種類型的馬匹,同一種毛色,同一種體型的駿馬。周穆王見到這六匹駿馬,喜歡得不得了,他說:“愛卿啊,這只有六匹,只能單獨的時候騎一騎,想坐馬車的時候卻用不上它們。”那個時代的貴族們出行都不是自己騎馬,而是乘坐馬車的,所以八匹馬是最好的。造父一想,也覺得遺憾,就提議自己要去桃林,為周穆王挑選駿馬。 造父當初的六匹駿馬便是桃林所得,但是那一次他并沒有進入桃林,這一次卻是必須進入桃林,還不知道是否能夠找到合適的駿馬?!妒酚洝酚涊d,桃林廣闊三百里,其中樹木茂盛,野獸極多,就跟“亞馬遜叢林”似的,人進去了沒出來的大有人在。造父不怕艱難,進入了桃林,最終帶回了駿馬兩匹。周穆王終于湊足了八匹駿馬,高興的馬上就準備要乘坐這八匹駿馬拉的馬車。造父受到周穆王的特許,和周穆王同乘一輛馬車。他們是八匹馬,又是馬匹中的精良之馬,跑得飛快,一下子就跑遠了,來到了傳說中的瑤池,見到了傳說中的西王母,一個容貌絕色之美人。他們度過了整整543日,才回到周朝,難怪那個徐偃王要叛亂,這周穆王幾年不現身,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他死了呢!史記上只記載了造父獲得封地趙城,成為趙氏始祖。 周穆王是周王朝奪過夏王朝的政權之后的第五位繼承人,是整個周朝的統治者,在周朝之下分封了很多個小的諸侯國。周穆王,姬姓,名滿,是周昭王的兒子。在周穆王在位的這段歷史中,發生了很多無法解釋的神奇故事,周穆王也因此而成為了我國古代歷史中最為神秘的帝王之一。人們都習慣于將周穆王稱為“穆天子”,而記載周穆王離奇故事的各種版本中,《穆天子傳》是最為著名的。說到這一本《穆天子傳》,就不得不說說它的來歷,也是極具神秘感的,因為它是盜墓團伙發現的。大約是在距今1700年前的時候,還是西晉太康年間,有一伙盜墓者在河南汲縣的一個戰國古墓中發現了很大一批埋葬了幾百多年的竹簡,上面記載了很多周朝時期的歷史。《竹書紀年》和《穆天子傳》就是其中的兩篇文章,都記載了周穆王的事跡,可是多年時間過去了,只有一本《穆天子傳》流傳了下來。在《穆天子傳》中,很多西周興盛時期的周穆王的故事便被記載其中。里面詳細的講述了周穆王游歷西域瑤池,和西王母玩樂的日期、地名、方向、里數,還有西域部落的名稱、語言和物產。這樣程度的記敘,讓人想不相信都難,所以當時的很多人都認為周穆王見到了西王母這件事情是真實的。直到唐代,人們才開始懷疑這只是人為編造的故事,就不把它當真了。 在《穆天子傳》中,除了記述了周天子周穆王以外,順帶還提到了一個人,那就是造父。造父的祖父孟增是周朝的一個大臣,地位很高,到了造父這一代,周穆王依然很重視造父家族。盡管造父喜歡專研駕馬車的技術,但是周穆王也沒有看低造父的意思,他還夸獎造父的馬車駕車技術純熟,封造父為天子御用的御馬官,讓造父享受了無與倫比的榮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