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卷欣賞 ![]() 宋 馬遠 《踏歌圖》 現藏于故宮博物院 本集文稿 北宋的山水畫,無論對象是北方的山水或是南方的景致,畫面基本上以繁密的皴擦,氣度宏闊的取景和飽滿的全景構圖,給觀者以大山大水的真實體驗。南宋以后的山水畫卻出現了明顯構圖上的變化。 前面我介紹過畫家李唐的《萬壑松風圖》,你是否還有印象?此畫是李唐南渡之前的作品,大山的全景構圖一目了然。南渡之后,李唐的畫風就開始改變了,出現了不少局部取景的方式,筆墨也從繁到簡,這一變化影響了整個南宋以后的山水畫格局。 南宋的山水畫為何以局部或邊角的小景居多呢?不少專家研究認為,這也許是政治上的某種隱喻,即大宋的大半江山被金人奪去了,南宋的臨安只是殘山剩水了。 這種論調是否確切,有待歷史學家們繼續探究。但李唐開創的新的山水風貌,確實在后代畫家的發展下日益成熟,也逐漸產生了新的審美傾向,這就是南宋山水畫空曠簡約,并富有詩意的表達方式。 今天我要為你介紹的這幅畫,就具有顯著的南宋山水畫的特點,技法明顯受到了李唐的影響,但也有自己的發展和特征,這幅畫就是南宋馬遠的《踏歌圖》。 馬遠,杭州人,南宋宮廷畫家。曾在光宗、寧宗、理宗三朝畫院奉職。馬遠的繪畫才能來自家庭的熏陶。他的祖父、伯父、父親都是畫院畫家,人物、山水、花鳥皆擅長,可以說他從小就生長在繪畫世家,有了祖上幾代人的藝術基因,加上自己的勤勉,繪畫才能自然就出類拔萃了。 他的許多作品都有皇帝的御題,不僅皇帝題,連皇后也喜歡在畫上題字,并經常把他的作品賞賜給皇族大臣們,可見馬遠在畫院中的地位有多榮耀了。 《踏歌圖》為絹本立軸,墨筆,縱向192.5厘米,橫向111厘米,現收藏在故宮博物院。我們先來看看畫面最上方的題字,是一首五言詩:“宿雨清畿甸,朝陽麗帝城。豐年人樂業,垅土踏歌行”。這是北宋文豪王安石的詩,寧宗皇帝御筆親題此詩,可見他對太平盛世的向往。詩的左側有一行小字,寫著“賜王都提舉”,估計是皇帝十分喜愛這幅畫,親自題了詩并賞給了大臣。 此畫的題目“踏歌圖”就出自畫中“垅上踏歌行”的詩句。“踏歌”是古代民間的一種非常流行的娛樂活動,人們唱著歡歌,雙足踏著歌聲的節拍舞動,以抒發自己愉快的心情。宋代詩人李彭老在《元夕》中曾寫有:“人影漸稀花露冷,踏歌聲度曉云邊”的著名詩句,宋人張良臣也在《西湖晚歸》中寫有詩句:“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錦相牽”。可見“踏歌”這一娛樂風尚在民間還是十分流行的。 ![]() 好,下面我們來看一下畫面吧。 畫幅中間有一段云霧,將畫面自然分割成上、下兩部分。 下半部分,畫家描繪了一個清凈深秀的山灣,幾個老農在陽春時節,好像帶有幾分醉意的樣子,歡悅地在隴上歌舞。你仔細看畫面的近處,左邊有一棵高高的柳樹和一叢翠竹,右邊巨石橫臥在田隴上。一位白胡子老翁剛跨過溪橋,他右手持杖,左手撓額,抬起腿搖擺著身子,一幅踏歌而舞興高采烈的樣子。隨行的兩位老者,一位抬著右腿擊掌踏歌,另一位則躬著腰抓住了前者的腰帶,好像是怕他醉意朦朧,要掉下溪橋的樣子。最后一位肩挑酒壺,傾身屈腰,也和著踏歌的節拍前行。四個人動態不一,卻呼應生動。 壟道的左邊還有兩個孩童,回頭看著四位老人踏歌而行,雀躍之情表露無遺。這老少共樂的村野場景,增添了畫面的濃濃意趣。 再往上看畫面的上半部分。松林掩映中,隱約有宮殿飛檐的建筑和曲折的長廊,幾座遠峰,峻瘦挺拔,天空部分留了大面積的空白,只是用淡墨略加渲染。 《踏歌圖》在構圖上出現了馬遠標志性的邊角式處理辦法。所謂“邊角式”,就是畫面的內容都以局部的方式組合出現。你看畫面有很多局部特寫,如近景處的一塊巨石橫臥,左側一棵大柳樹直插入畫面;遠景幾座矗立的山峰直插云端,每一處的景物似乎都不太完整,它們好像十分羞澀的樣子,只露出一點身姿。 這樣的構圖完全不同于北宋的大山水,無論是郭熙的《早春圖》,還是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都是遠取其勢,嚴整中起伏連貫的宏觀視角。相比較之下,馬遠的《踏歌圖》結構上明顯松散而含蓄了許多,處處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樣子。以后人稱馬遠的“邊角式”構圖為“馬一角”。這在他的另幾件作品,如《高士觀瀑圖》《梅石溪鳧圖》中都有充分的體現。 ![]() 宋 馬遠 《高士觀瀑圖》 ![]() 馬遠《梅石溪鳧圖》 接著你再把目光移到畫面下半部分的巨石上。這里有一棵枯樹,它姿態曲折,枝條長而舒展,折帶多變,有一些作秀的模樣,十分醒目,這在馬遠的畫中也是時常出現的。因此,馬遠的作品中這類樹也有一個雅號,叫做“馬拖枝”。 ![]() 馬遠的“馬拖枝” 無論是“馬一角”還是“馬拖枝”,我覺得馬遠都是一位善于發現美的高手,他的眼光如同長焦相機的鏡頭,將遠景中的精彩局部都能一一攝入自己的畫幅,再加以獨特表現。 這種局部取景的方式,我覺得與花鳥畫中的折枝花卉構圖如出一轍。我不知道馬遠的真實想法,但我認為不同題材,構圖的互相借鑒也是一種創作方式。比如宋徽宗的《瑞鶴圖》雖是花鳥畫,但有著山水畫的構圖氣象,可見山水、花鳥的構圖早已經開始互動了。 ![]() 前文我曾提過,南宋院體畫家大多受到李唐的影響,他山水畫中的斧劈皴,對劉松年、馬遠還有夏圭的山水畫都有十分重要的啟發。 那么下面,我們再來仔細辨識一下馬遠畫中的斧劈皴。 斧劈皴,我前面課程中介紹過,就是以側鋒在畫面上掃出一種頭實尾虛的筆觸痕跡,以表達山石的堅硬與塊面。李唐的《萬壑松風圖》開創了典型的斧劈皴,用筆較小,密集而堅實。你看《踏歌圖》中的大石與山峰,也是標準的斧劈皴法,只是形態上與李唐的稍所不同,馬遠的斧劈皴線條放大了、拉長了,更加剛勁爽快,用筆也化繁為簡,寥寥數筆便概括出山石的結構。后人稱之為“大斧劈”或“長斧劈”。這用筆的一剛、一簡,顯現出馬遠筆墨的重要特色。 此外,你再注意一下,《踏歌圖》的畫面有近1/2的地方留白,雖以渲染法表現出天空與云氣,但我覺得這是畫家主觀上的刪繁就簡,以簡來傳達視覺的遠,與一種追憶的情緒。同時,南宋的山水畫有了明顯的詩意化傾向,這樣的大幅度留白,也讓觀者有了抒情的場域和想象的空間,這也是北宋山水畫中所沒有的。可見,南宋的臨安風景開啟了山水畫抒情的新模式。 |
|
來自: 新用戶8138jRhH > 《馬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