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記:祖國傳統醫學認為,牙齒的健康與胃和腎是息息相關的。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牙齒的健康來判斷身體的胃或者腎是否健康。 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認知,牙齒出現一些問題,就是在給我們發警報,讓我們要注意調養身體了。那牙齒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又預示著什么樣的身體問題呢? 牙齒松動——腎虛虧損若是腎足精氣不虧,牙齒肯定是不會有松動的情況發生。齒為骨之余,而腎主骨。當腎出現虧損后,自然牙齒就會松動,伴隨著頭發稀疏和白發。所以,在眾多的傳統中藥當中,不乏有補腎固齒丸等中成藥。 曾經遇到過一個大姐,她說,近來明顯感覺牙齒松動了一些,并且有腰酸腿軟的情況。吃東西也開始塞牙不說,硬的不敢吃,只能吃一些軟的和喝稀飯。 去醫院看診斷是慢性牙周炎,于是吃了好多消炎藥、祛火藥,也不見效。 其實,這是明顯的腎陰不足,有虛火上炎了。 當虛火上炎后,牙根就會浮動并且伴隨著隱痛。這樣的情況,就是腎陰虧虛,在治療當以補腎填精為主。所以補腎及固腎是保養牙齒的根本。 牙齦腫痛——胃熱上炎若是牙齦出現了腫痛往往預示著胃有問題。 古語有云,“人身之火,惟胃最烈,胃為燥土,得涼則安”。 現在由于物質充裕,多食用油膩、辛辣的食物吃得較多,胃火自然旺盛,自然就上炎到牙齦,致牙齦腫痛。不僅如此,很多人還會伴有便秘、口渴等。若是輕視,任由其發展牙齦會從紅腫轉變為牙齦糜爛。 清胃火和補腎虛說了牙齒最關鍵的二個問題,那我們是不是可以通過清胃和補腎虛來牢固我們的牙齒呢? 歷朝歷代,各大名家醫家,所主張不同,但是收效卻是一樣。 唐朝百歲名醫孫思邈是怎么做的,他主張晨起,鹽水漱口。再叩齒三百下。 脾胃學創始人李東垣的是怎么做的呢?他所主張用補腎及清胃火的“升麻、羌活、青鹽“等制成的“東垣牢牙散”以此來起到牢牙固齒的作用,至今流傳于世間。清代陳修圓亦是推崇使用補腎及清胃火之法,其中就有“青鹽、旱蓮草、生石膏等”配制而成的“固齒神方”刷牙中藥粉,傳于后人。 立戶方近代清末民初,由趙榮福根據自己行醫三十余載,編著的《清河氏傷寒總論》中亦記載一方“立戶方.牢牙散”。此方不僅針對腎陰不足給予補腎,胃火上炎之去虛熱。其配方中亦兼顧蟲牙所致問題。獲得眾多中醫人士推崇。 其由多種本草組成,配方如下: 凝水石:寒性遜于石膏,除熱之要藥,解胃火上炎,可祛牙齦上火腫疼; 后記: 中醫之五運六氣,玄妙深奧。在浩瀚的中醫寶庫里,我們只是滄海一粟。今天闡述了齒之所患,與腎及胃有關。了解清晰,就不會再出現,,上火就祛火,牙疼就拔牙的誤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