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很痛苦。 我的腦子里,時常一秒鐘冒出兩三個想法。 我是個強迫癥,想法這么多,一定要一個個去調研、想通。 可是當我在研究想法 1 的時候,又衍生了想法 3、4、5,于是就把想法 2 給忘了。 所以對我來說,記錄忽如其來的靈感、想法很重要。 并且這個記錄工具,必須能讓我集中在記錄信息和思考本身,而不讓我從排版、起標題上分心。 我嘗試過很多筆記軟件,但對于記錄靈感、想法這類相對零散、獨立的短內容:
我需要的是一款足夠輕量、編輯極簡、即時啟動的記錄工具。 于是,和很多人一樣,我投奔了微信「文件傳輸助手」的懷抱。 隨著發給文件傳輸助手的消息越來越多,所有的文字、鏈接、圖片、音視頻混雜在一起。 我發現回溯整理的成本巨大,并且整理出的想法沒有分類、缺乏關聯。 這難不倒我。 于是,我通過微信的「面對面建群」功能,建了超過 10 個只有我一人的群(部分如下圖)。 但這種方案也有不少問題:
問題雖存在,但已不是最痛點。 我一度以為這十幾個孤獨的群會伴隨著我一直走下去了,直到不久前,我遇到了這些群的完美替代品——靈感記錄神器 flomo。 1 flomo 介紹 flomo = flow + memo(即筆記),我理解為「記錄心流的備忘錄」。 這里的「心流」,可以是你腦海中突然出現的靈感、想法或問題,也可以是你偶然遇見的一段喜歡的句子、精彩的論述、啟發人的觀點。 總之,只要是相對零散、突然產生的碎片內容,都非常適合用 flomo 來記錄。 flomo 的電腦端和手機端首頁 如上圖,flomo 的界面十分簡潔清爽,雖是極簡風,卻也不輸審美。 電腦端的左上方是記錄 memo 的成就回顧。通過類似 GitHub 熱力圖的小綠框(12 列 7 行),展示最近 12 周每周 7 天記錄的 memo 量。 左下方是標簽列表,提供簡單的分類索引。 右側的輸入框也是極簡風格,支持快速添加話題標簽 #、列表和圖片,以及簡單的加粗、斜體功能。 另外,除了從網頁端 app 的輸入框輸入,flomo 還開通了個微信服務號,支持直接從服務號輸入框發送 memo 到后臺。 這也是我最喜歡的功能,從此,好的靈感與想法終于不會淹沒在「文件傳輸助手」和微信單人群了。 2 flomo 的定位 定位 1:不追求記錄得更好,只追求記錄得更多。 這是 flomo 區別于其他筆記軟件的的核心定位。這也決定了 flomo 的兩個核心設計點:
定位 2:只有匯少成多,知識管理才有意義,才能在無數的碎片想法中,挖掘出自己都沒有察覺的規律和價值。 flomo 提供每日回顧、隨機漫步等回顧功能,幫助用戶在過往的想法中尋找更多聯系、挖掘更多價值。 3 我如何使用 flomo 從我大一開始,班主任便一直叮囑我們要進行個人知識管理 (PKM),完善自己的知識體系。 無奈,試用了多款筆記軟件,最終皆敗在了記錄的門檻上。 如今我已進入職場,不由得惋惜,這些年來,有多少好的想法和知識遺失在記憶的深處。 不過,正如我將我所有的單人微信群遷移到了 flomo 并優化了分類: 從這里開始,我可以借 flomo 一步步打造個人知識系統:
除了搭建個人知識體系,我還在用 flomo 做產品項目和文章寫作的想法收集池。 當有了個初步的項目/文章想法,我便會開一個新的標簽,比如 #項目/xxx 或 #寫作/xxx。 之后,每當有了相關靈感,便第一時間在微信服務號里發送帶該標簽的新 memo。 4 更多使用場景 我在即刻上逛了逛,發現大家使用 flomo 的場景還有很多。 我總結在此,希望給讀者們更多的啟發。 哪些情況下用 flomo:
發現了沒? 生活、工作中的任何碎片化內容,似乎都適合用 flomo 來記錄。 flomo 與當今這個碎片化信息時代,看起來無比契合。 不過說到底,flomo 還是一個全新的產品,誕生不過數月。 flomo 現在就如一張白紙,具體如何畫,全憑各位看官自己探索。 而對于未來,我想,即便是 flomo 的設計者少楠老師,可能也無法確定:幾年后,當個人的 memo 數量數以萬計、甚至十萬計時,產品的形態會是怎樣,這個想法庫對個人意味著什么,大家屆時又會如何使用 flomo。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思考,我很期待與 flomo 一起同行至那一天。 5 筆記工具 or 思維工具 今年 10 月 21 號,我發布了這個公眾號的第一篇原創文章。 今天這篇,是我的第七篇原創文章。 寫作對我來說,仍是件痛苦、糾結的事情。我還在努力探索寫作的最佳方法論。 前些日子,我讀到少楠老師分享的一段話:
當下令我茅塞頓開。 所有優質、高效的寫作,都應該是熱啟動,而非冷啟動。 我最應該找的,不是寫作的最佳方法,而是讓我輕松記錄每一刻靈感、熱啟動寫作的最佳工具。 flomo,我想便是它了。 而在我的使用場景里,flomo 不再是一款筆記工具,而是一款思維工具。 當我記下一個個 memo、留下一條條批注,就是完善論點、積累論據、整理論述邏輯的過程。 記錄越多,思考越多。 最終的輸出(口頭或筆頭形式),便越清晰、高效、完善。 與諸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