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波恩到科隆,一路上都在下雨,進入科隆市區了,雨還在下。
幾乎每個來科隆的游客,無疑都是為了看這座世界級的大教堂,我也不例外。不過我還會多關注科隆的另一面,就是羅馬時代的科隆,鹽野七生在《羅馬人的故事》書中太多次提到過科隆。 關于科隆,要寫的比前面去的城市要多,但到底按什么思路去寫,很費腦筋。想來想去,還是先寫寫羅馬時期的科隆。 科隆一詞源自拉丁文科隆尼亞(COLONIA),羅馬人將被征服的城市用來安置退伍的羅馬軍團士兵,并允許退伍兵與當地被征服民族共同居住且通婚,這樣的城市就是殖民城市,后世又演繹成殖民地。英語殖民地(colony )這個詞就是源自科隆尼亞。 為何退伍兵不回羅馬或意大利呢,因為那里沒有那么多耕地分給他們(格拉古兄弟就是為退伍兵爭地而死),而且他們留在殖民城市,還有利于帝國的開疆擴土和邊疆防衛。 去過羅馬萬神殿的,想必聽說過建造者阿格里帕的名字。阿格里帕是凱撒為缺乏軍事才能的屋大維安排的好伙伴,為屋大維打天下,和平時期又為奧古斯都(屋大維)搞建設。奧古斯都把女兒嫁給阿格里帕(三婚),生下兩個兒子本來是奧古斯都的接班人,可惜都英年早逝。法國尼姆(也是羅馬的殖民城市)的四方神殿就是為了紀念這哥倆。 科隆就是阿格里帕主持建造的軍事基地。阿格里帕還有個遺腹女叫阿格里皮娜(大),嫁給了日爾曼尼庫斯(提比略的弟弟德魯蘇斯的兒子),大阿格里皮娜隨丈夫日爾曼尼庫斯駐守萊茵河防線,他們的女兒小阿格里皮娜(尼祿的母親)就出生在科隆。 還是按年代順序捋一下與科隆有關的羅馬歷史吧: 遠的什么石器時代、鐵器時代的就不提了,從凱撒征服高盧說起。凱撒對高盧、日耳曼人的政策就是我們中國的所謂先禮后兵,凡是合作的,都真誠相待,凡是不合作的,就地消滅。高盧戰爭時期(公元前58-51年),凱撒將一直居住在此地的一個不合作的高盧-日耳曼民族Eburones(權且譯作厄布隆尼斯)徹底消滅,然后安排一個與羅馬關系良好的日耳曼部落烏比(Ubii),從萊茵河東岸遷到這里(也有說是阿格里帕做的這件事),此為羅馬人控制下的科隆起始。 公元前19年,羅馬將軍阿格里帕將這里建成為一個方形的軍事基地,大概從今天大教堂的位置到干草市場一帶,科隆開始成為城市。隨后,連接特里爾、里昂等地的羅馬公路也通到了科隆。當時烏比人的居住區在現在的干草市場和老市場一帶(以后會提到),烏比人還為日耳曼人的神修建了一座圣壇(至圣所),幾乎成為整個日耳曼行省內日耳曼人的宗教中心。 公元9年,發生了讓奧古斯都一生中最痛苦的條頓堡森林之戰,瓦盧斯的三個精銳軍團(含輔助軍共三萬多人)被日耳曼叛軍設計消滅,奧古斯都的大日耳曼行省的計劃暫時擱置,羅馬帝國的防線又退回到萊茵河。公元13年,為了加強軍事力量,新任萊茵前線總指揮日爾曼尼庫斯被派駐科隆,日耳曼尼庫斯的意思就是日耳曼的征服者。 公元14年,奧古斯都去世,提比略繼位,不喜歡提比略的科隆駐軍曾發生叛亂,意圖擁立日爾曼尼庫斯稱帝,不過被日耳曼尼庫斯化解。 公元15年,日爾曼尼庫斯的女兒小阿格里皮娜就出生在科隆。小阿格里皮娜后來嫁給了他的叔叔,一個意外當上皇帝的小兒麻痹患者,克勞迪烏斯(是不是覺得有點亂,其實這已經簡化很多了)。公元50年,小阿格里皮娜讓他的叔叔兼丈夫,皇帝克勞迪烏斯,將她的出生地命名為科隆尼亞.克勞迪亞.阿格里皮娜(Colonia Claudia Ara Agrippinensium)。克勞迪亞是提比略、日爾曼尼庫斯和克勞迪烏斯的家族名,羅馬古老的貴族克勞迪烏斯家族,比凱撒的尤里烏斯家族還要高貴。 當然,以皇家家族命名的科隆,城市地位也相應提高了。 公元68-69年,尼祿死后,加爾巴、奧托(奧索)相繼稱帝,萊茵河駐軍則擁戴他們的司令官維特里烏斯在科隆稱帝,然后進軍意大利,殺了奧托。后來正在耶路撒冷平叛的東方軍團司令葦斯巴薌又攻入羅馬殺了維特里烏斯,四帝之亂才算結束。 公元70年,環繞科隆修建了高8米,寬2.5米的城墻。并修建了當時羅馬最長的輸水道(130公里)。羅馬人對飲用水要求極高,比如能直飲的山泉水,萊茵河水是不能滿足直飲標準的。 公元89年,圖密善設立上日耳曼(高地日耳曼)行省,科隆是行省首府。成為首府城市后,科隆不再駐軍,軍團則駐在附近的克桑滕、諾伊斯、波恩和美因茨等軍團基地。 這一年,上日耳曼軍團司令發動叛亂,圖密善皇帝將駐防西班牙的圖拉真調來萊茵河協助平叛。不過當圖拉真長途跋涉來到萊茵河時,叛亂已經被鎮壓。圖拉真被圖密善留在了萊茵河防線。 公元92年,圖密善任命39歲的圖拉真為上日耳曼行省軍團總司令官,指揮部在科隆。圖拉真的親戚,后來的養子哈德良也從西班牙調到多瑙河防線。 公元96年,圖密善被暗殺,70歲的涅爾瓦接任羅馬皇帝。 公元97年,年老無子的涅爾瓦在羅馬宣布收圖拉真為養子(實為接班人),并任命圖拉真為羅馬帝國全軍總指揮。但圖拉真依舊駐扎在科隆,而不是在羅馬。 公元98年1月,涅爾瓦去世,元老院毫無懸念地宣布圖拉真為皇帝。22歲的哈德良騎著快馬,一路狂奔,從多瑙河防線趕到科隆,將這一消息通告給圖拉真。圖拉真并沒有急于馬上回到羅馬,而是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巡視了一遍萊茵河防線和多瑙河防線,然后才回到羅馬就任皇帝,開啟了羅馬帝國的又一輝煌時代。 公元260年,由于羅馬皇帝瓦勒良被波斯薩珊俘虜,萊茵防線的將軍波斯圖穆斯(Postumus)建立了短命(14年)的高盧帝國,首都定在科隆。 公元321年,猶太人居住區被允許在科隆設立。 從355年開始,科隆就遭受法蘭克人的圍攻,495年,河濱法蘭克人完全占領了科隆,科隆的羅馬時代徹底結束。 這是位于大教堂南廣場上的羅馬-日耳曼博物館(R?misch-Germanisches Museum)。羅馬時代的科隆中心就在這一帶,所以博物館地下有很多羅馬時代留下的考古遺跡。
這片馬賽克地面是1941年挖防空洞時,在附近被發現的,保存的相當完好。馬賽克位于一座高檔的羅馬豪宅院子中間,周圍都是柱廊。那棟房子據考古推測始建于公元50年,后又經過公元80年和公元230年的兩次重建。地中海風格的馬賽克地面應該是230年那次重建中制作的。不過房子于公元355年,被法蘭克人毀掉,地面就保存了下來。 馬賽克的面積約70平米,有27種顏色之多,用了150多萬塊的天然石和玻璃,用灰漿固定在一起。圖案是酒神的故事傳說以及一些動物和水果圖案。 1999年,世界經濟論壇期間,不知誰的主意,這片馬賽克地面被拿去裝飾G8領導人的餐廳地面,當然上面又覆蓋了一層亞克力保護層。據說馬賽克地面的保價就達1500萬歐元。
陵墓建于公元40年,墓的樣式屬于當時羅馬很常見的富人墓葬,有點像小神廟的樣子,里面的雕塑中間身穿托迦的是墓的主人,兩邊還有他的女兒(也有說是妻子的)和他家的解放奴隸(羅馬人有時對自己的奴隸視同家人,名字都用主人家族的)。墓的總高14.7米,下方的方形基座上刻有拉丁銘文。銘文中提到主人曾在第五云雀軍團(Legio V Alaudae)中任過職,第五云雀軍團是凱撒在高盧戰爭期間在高盧創建的,士兵以高盧-日耳曼人為主,公元86年圖密善時期的達契亞戰爭中被消滅。 1965年,兩位年輕人最先在城南的墓葬區發掘出這座陵墓,后引起政府的注意。可能是由于被萊茵河洪水和泥沙掩埋,墓葬才得以完整地保存了下來,否則這么好的石料肯定會被拿去蓋教堂。 其他的一些帶有雕刻圖案或文字的石塊。
這是一個羅馬時期的排水系統,立在一個十字路口邊,沒人關心它在兩千年前是干什么用的。 德語R?mische Stadtmauer的意思是羅馬城墻。其他的字也看不懂,不過羅馬城墻都是1-3世紀所建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