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中石窟-水寧寺摩崖造像 水寧寺,位于距巴中城東之30余公里外的水寧鎮。這里曾是古代巴蜀地區通往漢中的古道,地處巴中至達州、通江公路的三叉口上,古往今來,皆是南北交通要道,是蜀道-米倉道必經之路。北宋乾德四年前,稱此地為始寧縣。 水寧寺因此舊稱“始寧寺”。今寺已無存,寺前沿水寧河西岸約五百米的石巖上遺存有唐代造像38龕,316尊之數。其中最精彩的當屬位于原寺后山崖的1-9號龕像。 1號龕為雙重龕,外方內圓,龕內塑東方三圣立于正壁,藥師佛居中,左手托藥缽,右手執錫杖,額有毫光,面相豐圓,日光和月光菩薩侍立左右,體態婀娜,內龕外側二力士勇猛剛勁,作搏斗之勢,龕楣兩側各雕一身飛天飄舞于朵朵祥云之上。 2號龕為釋迦說法像,釋迦左右立阿難、迦葉二尊者及二菩薩、二力士、外壁龕立供養人,內壁龕二菩薩身后各站立一著俗裝的婦女,頭挽高髻。 4號龕雕觀音依坐于正壁,頭戴寶冠,身著佛裝,童男童女分別侍立于左右。 8號龕內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天王,龕外側雕二力士,主尊身后裝飾菩提雙樹,座側左右各雕一供養菩薩,天龍八部散布其間,窟頂二飛天翱翔左右,二力士立于柱前。釋迦大耳飾環,額放毫光,面相豐滿,作轉法論印。左側弟子迦葉尊者手持念珠,右側弟子阿難尊者,手捧經匣,右側天王著胡人裝,滿臉胡須,天龍八部神態各異。該窟造像任務眾多,布局疏密有致,窟后的空曠與側壁林立的神靈形成強烈的對比,使觀者如臨佛境。 此龕造像在僅僅不足兩平方米的窟龕內配置服飾各異的眾神靈,將大唐一統天下的氣勢表現的淋漓盡致。段文杰在看到水寧寺這九龕造像時曾言:“唐代彩塑,巴中第一”。雷玉華對巴中石窟研究頗深,更認為水寧寺1-9龕有部分彩塑為唐代原裝,十分珍貴。 去歲冬日,余與師弟同游巴山蜀境。 辭別漢闕,我們在土溪站前簡單的吃了飯。傍晚六點多,搭乘K9416次列車去往巴中。巴中是此行入川的第一個主要目的地,然而去往巴中卻頗費周折,好在迂回折返,終見巴中,也是滿滿的期待。 K9416是一趟非常慢的車,一路經達州,平昌而至巴中,沿途非常小的站都要停留1~2分鐘。我好奇的問列車員,原來這趟車經過大山深處非常小的站點,承擔起通勤車的作用,方便鐵路職工上下班。中途上來一個小伙子,我與他攀談了許久,得知他們的小站距離最近的集市還要十幾公里,而且還需要翻山越嶺。每次都要搭乘這趟把糧食,蔬菜運過去,上一個班次就是半個月。一想到深山里的堅守,就默默的為之敬佩不已。 晚上十點多,我和師弟抵達巴中。巴中站規模挺大,車次卻非常少,因而顯得十分冷清,只有這一趟終到站的車停靠后,才人聲鼎沸一小會。我們拒絕了拉客宰客的出租車,師弟居然打到了滴滴,只用了不到六塊錢便到了繁華的市中心。投宿后,我們在賓館樓下的小館子里點了兩三碟小菜,正經的吃了這天的第一頓。 翌日九點,我們與巴中局的領導見面。科長十分熱情,專門開車陪同我與師弟,不僅讓余時隔三年后又觀南、北、西諸龕,更是身臨水寧寺,登上通江千佛巖,一睹盛唐之絕代風華。中午又設宴歡迎,風雪交加之際陪余登上龍日寺、佛爺灣,重返流杯池,非常感動,非常感謝。當然,如果不是好友朱老師介紹,巴中也不會如此順利完成。畢竟那些不開放的石窟,如果不是有當局引見開窟,怕是難得一見。朱哥本來也計劃跟我們一起看巴中石窟,卻因公務繁忙,未能至。后在成都也未能相見,特別遺憾。 巴中石窟也非初見。 數年前,余與小溪一道訪了南龕,西龕佛爺灣,流杯池等諸龕,那年,佛爺灣的杏子正黃,十分可口。此后一直念念不忘水寧寺和北龕的飛天。此番前來,又一一得見,非常幸福。 巴中石窟以隋唐石窟為主,盛唐最多,南龕規模最大。其中北龕隋代飛天妖嬈嫵媚,水寧寺盛唐風姿更是與敦煌如出一轍,盛唐原色,華夏為最。這是巴中最美的時刻,仰望懸崖壁立,諸佛現全身,夢中相逢了多少次的石窟,親眼得見,流淚滿面。 巴中余篇 2018的路 目錄索引 山河舊夢 | Nostalgic Dreams in Landscape 往期精彩 關注資瓷 ↑ 一分的愛 ↓ |
|
來自: CHANJIJI陳吉吉 > 《待分類》